基于目前小学生减负的一些思考
2014-04-29李庆林
【摘要】《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小学生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遭到人们尤其是家长们的普遍反对。基于对减负之忧以及目前减负的现状,应该厘清课业、负担、以及课业负担过重的概念。坚持科学减负的原则,减去过重的负担。使减负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课业负担 课业负担过重 评价体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6-01
近日,教育部关于《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这十条规定为:一、阳光入学。二、均衡编班。三、“零起点”教学。四、不留作业。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五、规范考试。六、等级评价。七、一科一辅。八、严禁违规补课。九、每天锻炼1小时。十、强化督查。人们对小学生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普遍持反对的意见。然而,在人们的一片反对声中,《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经修订后再次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原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小学生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修改为“减少作业”。即一到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到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每学期可举行一次全校统考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
一、减负之忧
从《规定》中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国对学生负担过重的判断标准就依据做作业的时间长短,时间越短说明负担越轻,时间一长就意味着学生的负担过重吗?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在巩固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应用知识。艾宾浩斯遗忘规律也告诉我们,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对于学生牢固掌握最新学习过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了巩固这一环节,那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教学原则该怎样贯彻,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暂时的取消或减少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小学生确实会玩的开心,如此开心愉悦的小学生活结束之后,那到了初中怎么办、初中的作业该怎么布置?初中和小学的知识如何衔接,这样度过的小学生活是否能为初中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储备?若干年后会有高考吗?如果没有,那这些减负的孩子是直接进入大学吗?如果有,他们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他们的压力会比现在的学生小吗?这些都令人堪忧。同样,这也是每一位持反对意见的家长所忧心的。
二、减负之现状
目前,在减负问题上,存在着“减负”就是没有学习负担;“减负” 就是教师轻松;甚至意味着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减负”就是不要考试;“减负”就是与家长无关等误区。所以,现在的减负只是表面上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纵观中外对减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误区,以及相应的对策方面。[1]不同的人对课业负担,以及课业负担过重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必要对课业,负担,以及课业负担过重的概念进行梳理。
三、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课业。辞书里解释的课业这个词,通常与学业不作严格区分,所以我们说的课业就是学业,我们说课业负担过重也就是说学业负担过重。[2]
(二)负担。负担作为名词是指一种责任,词义本身并非贬义。所谓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必须承担的课业责任。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义务教育,也是一种法定的、带有强制性的教育。所以,中小学生完成国家法定的课业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认为地减轻或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3]
(三)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包括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三个负担,这三个方面的负担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其核心是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有学者就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日常人们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判断标准主要集中于学生做作业的时间以及在作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4]
四、减负措施、原则
科学“减负”,要打破传统的“量”的概念,不仅仅以做作业的时间长短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负担是轻还是重,减去的应该是学生过重的负担,而不是从表面上取掉几节课,少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没有负担。这样或许会把沉重的负担甩给社会、家长、老师。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对作业有所研究而不是盲目地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的劳动。不经精心选择的作业不要随便布置给学生。最后,还应改变评价的内容、方式与类型,当然并不是说不要考试,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评价制度就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坚持“标本要兼治,软硬一起上,减加一起做,内外共同抓”的原则,使“减负”工作真正见到实效。[5]
五、结语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也是学生的责任。要学习就得有负担,每个人在社会当中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长大了也要在社会中承担一定的责任,从小就要有责任意识。只是要避免学习负担过重或过轻。因为,一个高度放纵的和几乎完全没有约束的环境,似乎并不是如有些人提出的那样,能促进年轻人的那种合作性、温和性、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律。而一个森严的规章制度,盲目的服从,强加的纪律和严厉的惩罚,高度规章化的环境,同样也是对年轻人的成长极为不利的。[6]
参考文献:
[1]李佳,徐建平.减负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1,(7).
[2]杨启亮.课业负担过重与学业质量评价失衡[J].课程 教材 教法,2003,(1).
[3]程晗.对减负的理性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5).
[4]汤兆武,杨若翰.从哪里看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對课业负担测量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3,(6).
[5]鲁林岳.综合辩证论“减负”[J].教育研究,2007,,(5).
[6]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李庆林,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2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