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建成全面小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04-29王思彩
王思彩
一、黔西南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人均经济水平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较为突出。2001年以来,黔西南州生产总值持续较快增长,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人均GDP长期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黔西南州人均GDPl3386元,按2000年价计算为7880元,小康实现程度为25.1%,经加权后的得分为3.01分,距离12分的满分尚有8.99分的距离,是所有23项指标中差距最大的指标。根据省委提出2015年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按现价和6.46的汇率计算),黔西南州要达到这一目标年均需增长24.63%;2020年人均GDP实现10000美元,黔西南州需年均增长19.11%。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2020年人均GDP目标值31400元(2000年不变价)测算,黔西南州今后7年人均GDP年均增速要达到16.6%以上,以此推算,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要达到17.2%左右(考虑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6%)。
(二)居民收入水平低与收入差距大的问题并存,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压力较大。近年来,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下,黔西南州城乡居民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但由于基础薄弱的原因,黔西南州居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黔西南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的78%和55.9%,相当于全省的103.1%和94.1%。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2011年基尼系数达到0.49,超过了0.4的警戒线,接近于0.5的最大不允许值,此项指标小康实现程度仅为20.8%。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4.25,虽比上年的4.6有所下降,但比全国(1:3.13)、全省(1:3.98)都高。按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值15000元(2000年不变价)测算,我州至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价增速应在年均11%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价增速应在17%左右,才能既确保目标实现,又能达到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8以内。
(三)R&D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由于受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为主导的就业结构、以中低层次人才为主导的人才结构的影响,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主要以“接受辐射”为主。在科技研发领域,基本以成套装备技术引进为主,由于成本较高、投入产出率低,已投产企业在追求技术改造、升级、创新上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全社会科研投入不足,致使黔西南州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监测指标来看,2011年黔西南州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很低,仅占0.101%,2015年测算提高到0.421%,离标准值(2.5%)差距都很大,仅为全国2010年水平(1.76%)的1.1%。科技投入不足,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弱,将会对黔西南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构成不利影响。
(四)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2011年黔西南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2%,实现了标准值50%的92.4%,2015年测算黔西南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9%,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五)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束缚和限制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黔西南州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宜人的气候和秀美的自然风光组合在一起,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文化产业发展还相当滞后,2011年黔西南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56%,2015年测算黔西南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只有3.09%,距离5%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六)教育发展滞后,人口素质难以大幅度提升。2011年黔西南州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年,2015年测算也只能达到8.6年,距标准值10.5年有2至3年的差距。教育发展滞后,使黔西南州受教育平均年限和质量远滞后于东中部地区,新一代人才资源又大多流向东中部,加剧了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
(七)经济发展的资源型结构依赖性强,节能降耗压力大。在反映全面小康建设的六大方面中,黔西南州在资源环境方面实现程度为76.9%,但其中单位GDP能耗这一项指标2011年为2.7吨标准煤/万元,实现程度仅为30.6%,2015年测算数为1.6吨标准煤/万元,也只能达到51.8%。黔西南州发展基础薄弱,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资源型结构,要凭借能源、矿产等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发展,而与之相应的火电、煤炭、铁合金等行业都是高载能行业。因此,从资源禀赋到经济结构都决定了黔西南州有较大的能源消耗需求。当前,黔西南州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进程中,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加大了节能降耗的压力。
(八)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市)之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差距明显。按照标准值测算,2015年黔西南州各县(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3项主要指标中实现程度100%最多的县(市)实现7项,分别是兴义市、兴仁县、安龙县和望谟县,最少的是晴隆县,仅实现4项,贞丰县实现6项,普安县和册亨县实现5项。
(九)受资金匹配和生态补偿机制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压力较大。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枢纽作用。建好农村公路网络,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于推动黔西南州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黔西南州行政村通油路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上级补助标准较低,需要县(市)财政配套大量投入,导致工程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县(市)级财政承受能力有限,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现有生态补偿机制标准太低,不利于调动农民资源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二、黔西南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基本思路
(一)加大向上争取支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力度。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东部地区将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地理等客观条件制约,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建议国家将西部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上升到国家层面,参照东西部地区对口帮扶和国发2号提出的对口支援等政策,采取集团帮扶的形式,制定帮扶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做到任务不达标,帮扶不脱钩。同时,积极向国家争取对西部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省(区),特别是民族自治地区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进一步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支持力度,推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为确保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大力实施工业强州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贵州省包括黔西南州在内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较为缓慢。从黔西南州来看,2012年生产总值完成462.3亿元,同比增长15.4%:工业增加值完成75.3亿元,增长8.9%:城镇化率达32%;粮食总产量87.8万吨。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从根本上看,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不同步、不协调。差距在“三化”上,出路也在“三化”上。我省扩大社会就业靠“三化”,城乡居民增收靠“三化”,壮大财政实力靠“三化”,缩小城乡差距靠“三化”,破解二元结构靠“三化”,从根本上扶贫脱贫也要靠“三化”,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更要靠“三化”。工业化是动力,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黔西南州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落后,尤其是科技力量弱,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压力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2012年,全州经济总量(462.3亿元)仅占全国(519322亿元)的0.089%、占全省(6802亿元)的6.8%,人均GDP16347元,比全国(38354元)少22007元、全省(19608元)少3261元。与全面小康目标值31400元还差15053元,差距十分大。要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主要任务就是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坚持以“三化”兴“三农”、以调整促转型、以开放促开发、以民生带发展,奋力走出一条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加速发展之路。
(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按照旅游、宣传、文化、体育、农业、民族“六位一体”的战略思路,实现旅游业大转型、大提速、大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会议精神,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确保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的目标。
(五)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林资源和珠江防护林保护、治理坡耕地过度开垦、发展草地畜牧业等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切实抓好生态功能区、自然文化遗产和重要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积极探索推进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快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形成共同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强大合力。继续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坚定不移地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始终放在突出位置,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新兴产业,逐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特别是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着力抓好降低单位GDP能耗各项工作,努力为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走环境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积极推进民生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推进“十大教育工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来抓,扎实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到2020年全部“减贫摘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扎实做好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让城乡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住有所居”。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管理的着力点放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群众利益上,通过高效、有序、柔性化的社会管理,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服务更到位、管理更有序、社会更和谐。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途径、新经验、新模式,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七)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口素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面实施黔西南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师生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着力突破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优化高等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构建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民办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为学校配备校医,为寄宿制学校配备管理人员。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集中力量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各类急需人才,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八)着力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扩大投资规模。一是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必须加快推进。二是积极谋划新项目。项目是载体,载体的优劣直接决定争取的成败。围绕“国发2号文件”和中央、省、州的政策措施,在利用黔西南州旅游文化、资源、区位等优势的基础上,争取谋划出一批投资额度大、经济社会效益好、说服力强的新项目。三是全力招商引资。四是优化发展环境。环境是竞争力,宽松和谐的环境是民营经济的“助长剂”,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九)构筑精神高地,提升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伟大的精神是时代的旗帜,是干事创业的支撑,是发展跨越的动力。黔西南州要加速发展、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实现精神的赶超和跨越。一要改变自卑、自轻、自懦、自弃及自大心理,树立和形成自尊、自重、自信、自强的思想。二要抛弃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倡导和弘扬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氛围。三要破除畏难情绪、懦夫思想,坚持和发扬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顽强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