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中国第一支航空物探队
2014-04-29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加快进行矿产普查,地质部拟采用航空磁测技术。1953年,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处组织成立了航空磁测筹备组,负责对苏联1952年赠予我国的10台AM-9JI感应式垂直航空磁力仪进行接收、检测和调试,并进行飞行试验工作。该筹备组负责人为杨广庆,成员有刘行义、卓松年、朱英等。由于AM-9JI航磁仪测量的是地磁场垂直分量,而我国纬度较低,地磁场的水平分量较强,所以该仪器工作不稳定,几个月的工作始终未能调好,难以投入飞行试验。后来走访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电机厂,在老工人技师协助下,仪器达到出场要求。
1953年底,航空磁测筹备组租用中国民航专业飞行大队的小型Aero-45型双引擎飞机,将AM-9JI航磁仪安装在机舱内,民航派出飞行员廖谭清与杨光庆、卓松年在北京西郊上空首次进行航磁仪稳定性实验飞行,试飞取得成功,并认定AM-9JI航磁仪可进行生产性测量。
1954年,地质部物探队组织成立了一O一航空磁测试验队,队长为杨光庆,副队长为郭宪臣,刘行义和卓松年负责航磁仪调节,并兼任空勤仪器操作员,朱英负责航次资料的改正整理和成果图示。民航派出廖谭清、熊世源、包志刚等有经验的飞行员承担飞行任务。
1954年.航磁测量试验选择在河北承德大庙钒钛磁铁矿区进行,计划实验生产飞行4000公里,测量比例尺为1∶10万。这项测量从1954年9月开始,11月结束,顺利完成。结果表明航磁仪对大庙钒钛磁铁矿反应很好,并在矿区西部发现了大面积与大庙钒钛磁铁形成有关的超基性岩体。通过1954年的试验生产工作的实践,探索总结出进行航空磁测的飞行测量方法、地面测量布标导航定位方法、航磁仪调节和仪器操作程序、航磁仪调节和仪器操作程序、航磁资料校正整理和成图方法等一整套初步的航磁测量技术,为进行航磁测量正式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从而开创了我国航空物探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