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西泠:用音乐点燃梦想
2014-04-29孙侃
孙侃
来自父辈的熏陶
2014年7月14日至21日,浙江交响乐团受文化部派遣赴巴西参加中巴建交40周年庆典,并配合习近平主席的访问开展相关文化交流。该团两度献艺,点燃了巴西听众的巨大热情,掌声经久不息。
浙江交响乐团成立只有短短的5年,但取得的成绩为国内同行瞩目。探究其因,之一是离不开那位始终谋划着乐团发展的掌门人、团长陈西泠的努力。
陈西泠1956年出生于杭州的一个艺术家庭:父母亲早年在上海、四川的剧团活动,上世纪50年代来到浙江昆剧团和浙江越剧团工作。
“母亲怀我的时候,父亲正从事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戏剧改革,经常独自跑到西泠印社旁的一个石头小凉亭里改编《十五贯》剧本,一坐就是一整天,所以把即将出生的我取名为‘西泠。”
陈西泠告诉笔者,自己自小对艺术的喜爱和敏感特别强烈。尽管从韶山中学初中毕业后,16岁的他便去了临安农村插队落户,但在那几年中,他总是想方设法阅读艺术类图书和收听文艺作品,直到1978年进入浙江昆剧团。
陈西泠说:“记得我刚返城工作时,患病多年的父亲经常向我回忆他在过去动荡的年代、不断的运动、无休止的劳动锻炼和学习改造之中,从不放弃对艺术的热爱的故事。我每次聆听都非常感动。父辈心中的艺术之梦与我们正努力实现中的交响乐之梦、中国梦是相通的。那种深入骨髓的艺术精神追求,不仅让他们这一代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更是我们怀揣理想、化梦为现实的不竭动力。”陈西泠对于艺术工作的虔诚、对于艺术创作的孜孜以求,以及对于艺术品质的苛求,很大部分来自于父母影响。父母身上那种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品格和人格操守,至今仍在极大地激励着他。
奏出不同的乐音
陈西泠在浙江昆剧团工作了12年,其艺术天赋得以逐渐发挥。“那时我只是一名普通编剧,但由于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了编剧要诀,同时主动接触各个岗位的业务技能,因此自己的整体艺术素养提高十分迅速。甚至可以说,这12年奠定了我日后从事艺术创作和剧团领导工作的基础。”陈西泠当年的谦虚和执着是出了名的,创作上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技术细节,他都要反复揣摩学习,直到彻底弄懂和熟练把握为止。他少年时期即已养成的艺术感知力和愈见娴熟的表达技巧得以日益展现。
陈西泠与父亲合作编剧的第一出戏是昆剧《李自成》。之后,他又独自改编了传统越剧折子戏《三借芭蕉扇》,一经推出即大获成功。因这戏,陈西泠还额外地收获了珍贵的友情,主演孙悟空的是声名遐迩的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他俩的情谊延续到了现在。
在陈西泠所参与编剧的众多剧本中,代表作是昆曲改编剧本《狮吼记》,主角是赫赫有名的昆剧小生汪世瑜。该剧曾获省戏剧节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在浙江昆剧团工作期间,陈西泠还掌握了打舞台幻灯的活计,并成为全团第一人。以往舞台演出时,幻灯字幕由人工打在舞台旁侧的字幕板上。为使字幕与唱词严丝合缝地配合,他竟把需要打幻灯的唱词悉数背熟,其认真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我暂时离开剧团到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工作,那段时间我提升了艺术视野和宏观管理能力,为日后的剧团管理准备了条件。”1994年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成立,一直希望干点实事的陈西泠向上级多次表达了自己真诚的愿望,不久他调任该院副院长。两个月后他被派到浙江小百花艺术团主持工作;过了三年他重回京昆剧院担任常务副院长;1999年他又被调到浙江歌舞总团担任团长……“有人戏称我像‘救火队员,不过我也乐意做这样的人。尽管剧团管理繁琐的事务,让我难以有精力去专心从事创作但艺术殿堂毕竟需要有人成为垫石。看到剧团重现生机,或者又有新的发展,心里其实很有成就感。”陈西泠告诉笔者,2009年7月他从浙江歌舞剧院院长任上,转任刚刚分立单设的浙江交响乐团团长。
怀揣音乐的梦想
浙江的音乐事业历史悠久,但多以民乐为主。陈西泠担任浙歌院长期间,浙江民乐走出了低谷,重振雄风,饮誉全国。
浙江的交响乐起初从属于浙江歌舞剧院乐团,艺术实力与演奏水平难以体现文化大省应有的高度。浙江交响乐团应运而生,它为普及和推广高雅艺术、完善音乐艺术欣赏层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
要办好、管理好这个新的交响乐团并非易事。“这次从巴西载誉归来是7月22日,而2009年乐团成立时也是这一天,正好5周年。5年里我们有了非常出色的成绩,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陈西泠说,“在交响乐团建立之初,省里和厅里都向我们提出五年创建一流的目标。这个目标很高,但时间很短、工作很难,说实话我的压力很大。要知道国际上著名的交响乐团,其历史都是以百年来计算的,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做出成绩,实在是高难度的。”
浙江交响乐团成立之时,保留了原先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的十几个演奏员,其余七八十个演奏员都是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从全国各地新招聘的。然而光有一支优秀的演奏员队伍还是不够的,必须明确乐团的特点、风格,走出平庸,发挥优势。陈西泠和艺术家们反复研讨,最后确定“走中西合璧的艺术发展道路”。
“这是一条其他交响乐团没有走过的路子,但我认为,交响乐本来就是舶来物,通常演奏的都是西方古典作品,这是交响乐团应有的任务,所以‘西这一块我们必须做到精准演奏;但我们还要有‘中这一块,即要探索交响乐本土化之路,体现中国交响乐特色,探索性地改编、创作和移植中国的音乐作品。”陈西泠介绍,这五年来,乐团把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具有浙江地域色彩的音乐作品改编为交响乐,糅合爵士、摇滚等手段,予以重新谱曲排演,这样的曲目已有20多部(首)。
点燃活力与激情
浙江交响乐团的此番尝试,在五年时间里成绩显著。对此,陈西泠有着强烈的亲身感受,因为他每次带团去国内外巡演,尤其是2012年前往欧洲六国巡演、参加在布拉格举办的德沃夏克音乐节、参加在阿尔及利亚举办的阿尔及尔国际艺术节、赴德国参加中国文化年闭幕音乐会、赴西班牙参加中西建交40周年系列活动开幕式演出等等,浙江交响乐团的表演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在那样的场景中,我觉得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我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我团在国际顶级的布拉格‘德沃夏克音乐节的演出结束谢幕时,全场观众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年轻观众,眼里都闪烁着兴奋而钦佩的光芒。还有一次在阿尔及尔,演奏员已经卸完妆,但很多观众仍不肯走,非要等到签名不可。你想,作为团长的我,置身其中,能不激动,不骄傲么?”陈西泠告诉我,被乐团的演奏征服的不仅有国内外无数观众,还有被邀请来担任指挥的汤沐海、于海等国内著名指挥家。
浙江交响乐团成功了,赞誉纷至沓来。不少人当面称赞陈西泠,对他这5年的努力予以高度肯定,但陈西泠始终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我们有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一群勇于进取的演奏员,还有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这绝不是一句客套话。我个人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主要是艺术方向的把握、管理上的把控。交响乐团的特点决定了只有每个人通力协作,才能奏出最美的音乐,才能把七分的水平发挥出十分的效果。”陈西泠高兴地说,乐团已制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无疑,更大的成果指日可期”。
音乐是最能感染人的,它所承载的梦想容易点燃激情。陈西泠告诉笔者,这几年他自己的艺术创作也多有斩获:2013年,由他撰写文本的交响曲《山海经》成功演出;2014年,另一部反映浙东唐诗之路的交响曲也由他撰写文本列入项目。“一辈子都跟艺术融合在一起了,一直在追求心中的艺术之梦。一个梦圆了,新的梦又在前方。有梦的人是幸福的,何况我所追求的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音乐之梦。”陈西泠笑得欣慰而自信。□
(本文照片由陈西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