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精一贴”打造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2014-04-29叶晋昆
叶晋昆
摘 要:在当今强力推进“减负增效”的教育大背景下,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成为了教育的理想和追求,精化内容、精炼过程、精设习题、贴心评价,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品化,并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对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高效课堂;物理教学;实施策略
在当今强力推进“减负增效”的教育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效率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成为了教育的理想和追求,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如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简化课程非主干知识,让内容变“精化”
教材是教师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有自身内在较为系统的教材体系,把握教材的这种逻辑体系,可以使我们抓住主干知识,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沪科版8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压强》,教材以三个方框“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计算”、“压强的增大与减小”,将本节课待学习的知识划分为三大块,这三大块知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压力效果不同是引入压强概念的原因所在,而压强知识应用是学习压强知识最终归宿。因此教学中抓住这条主线:感受压强(压力作用效果)→认知压强→理解压强→应用压强,就可以使教学脉络清楚、层次分明。同时也可以在教学中避免多生枝节,冲淡重点。如在教学中过于关注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过于纠结压力的概念,花大量心思讨论压力的施力物体、压力产生的原因、画各种平面和斜面上的压力示意图等。当然,简化压力概念的教学,并不是说压力概念可以不用学习,只是简明扼要就好,不可以太纠结,以便更好的突出压强概念。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让过程变“精炼”
一节课45分钟的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组成的,要保证一节课的高效,必须每一个环节都朴实有效。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尽量克服和避免低效的教学活动,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益。
1. 教师的讲授活动。课堂上有一种形式,是教师把控着时间和发言权,问题由教师提出,答案由教师说,分析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在其中只充当听众,课堂缺乏挑战性、趣味性和活动性,效率低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满堂灌”教学。这样的教学虽然早已受到强烈的批评并成为“众矢之的”,但在复习课、习题课、练习或试卷讲评课等一些课型中,却还时常能够见到,甚至在一些教师的新授课上也偶尔发生。这说明我们的改革还不够彻底,忽视了学生在其他课型中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改进教师在这些课堂上的讲授呢?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破解课堂容量的难题,那就是必须精选讲授的内容。如复习课重点是知识结构、知识易混点、知识理解盲点;习题课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讲评课则侧重于问题错误所在及错误原因分析。课堂上要善于选择典型例题并加以充分利用,尽量减少讲授内容的数量;其次,是讲得方法,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得教师讲,也可以让学生讲,这样方能暴露学生自己的问题并得到解决;第三是讲得时机,教师要在学生思之不能及、解之不能开的时候做好点拨工作,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总之,只要教师心中存有“学生主体”理念,就不会因为讲授而变成课堂满堂灌。
2. 问题讨论活动。课堂教学上的讨论,是对有争议的问题的思考,是对问题的思辨。当学生对问题出现了不同见解、对问题认识模棱两可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梳理思路,明确问题,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但是,应用得不好,也会出问题,造成课堂的低效。如有一位老师在上“压力”内容时,先举出一些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有压力的例子,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有多大?”要求学生讨论。教师的教学意图是让学生得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自身重力。但是教师给出的问题是个判断题,而不是辨析题,因此并无讨论的必要,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只有对答案的猜测,并未能涉及物理原理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部分学生甚至说,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数值,所以无法确定有多大。如果教师将该环节改动一下,先指出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因此当它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水平桌面会有压力,那么水平桌面上放置的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物体的重力大小有何关系?请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将你的答案及其得出答案的理由一起拿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可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集在物理原理(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二力平衡)上,讨论会更深入和有意义。由此可见,要组织讨论,问题的设计相当关键。问题只有选择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且明确而具体、指向清晰,才能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3. 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当前的教学改革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以一些老师尝试将一些内容比较浅易懂的知识,交于学生来自学,这是正确的,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但要防止活动安排过于简单化问题。如“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从第×页读到第×页。”这样的自学安排,难以让学生真正研读和思考,也就没能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在自学前,必须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和适当的指导,如压强概念的学习,应指导学生从物理量的定义、符号、公式、单位、物理意义等几方面去了解和把握。又比如,密度表学习时,可以通过提出下列问题加以引导:①从表中查出水的密度,并说明它表示的物理意义;②表中哪一种物质的密度最大?哪一种物质的密度最小?比较固体、流体、气体的密度大小,你有何发现?③铁的密度为7.9×103kg/m3,一个铁制的螺丝钉的密度大还是一块大铁板的密度大?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学生从阅读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学的效果。
三、做好课堂练习优化设计,让习题更“精当”
作为实践环节的练习,对深化知识理解、熟练解题技巧、提高应用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练习只有经过精心设计,才能真正为学习服务,获得最佳效果。
1. 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练习按其功能分,可分为巩固性练习(巩固新学知识)、诊断性练习(诊断对某一知识或能力的掌握程度)、应用性练习(学习知识的应用,提高解题能力)、操作性练习(对所学技能的训练,提高熟练程度)。练习应该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而设计。比如,刚学完压强概念,所设计的练习就要能达到三个目的:①记住压强概念(关键词);②辨析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区分);③解决与压强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求压强的大小,解释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等。又比如,学完某一仪器的使用时,所设计的练习就要能让学生动手实践,以便能尽快熟练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等。在这里还要指出的是,在练习结束之前,务必要开展练习效果评估工作,以便进行错误纠正和必要指导。
2. 练习要考虑有效性。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适切性,在能够保证训练的目的的前提下,再进行过多的重复练习所能达到的的效果并不很明显,反而是对练习的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做得较为充分的,效果更为显著。因为,过多的练习会让学生进入机械训练,无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不用说总结经验、加以内化。而有拓展的练习,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所以练习要求有效,没有练习不行,做了练习但无效更不行。
3. 练习要具有层次性。不同的学生由于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其学习能力也会有所差别。教师若能在布置练习时,对学生进行灵活要求,给学生以自主选题的空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做题的质量。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练习的难度,在做练习之前,先给予一定的提示,也会起到良好的帮助效果。切忌不考虑学生实际,不顾学习差异,采取统一要求,让一些学习能力发展水平较慢的学生经常在难题面前碰壁、望题生畏,最终导致作业大面积抄袭或逃避作业。
四、用心铸造发展平台,让评价更“贴心”
评价是激人斗志,催人奋进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充满自豪,树立自信,奋发图强。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实体性评价(如对优秀作业的展示)、表现性评价(如对上课时积极发言,认真动手,善于组织同学交流与合作的学习行为的表扬)、养成性评价(如对具有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巩固、做好错题集等学习习惯的赞赏)、发展性评价(如对一阶段来学习态度有所好转、学习习惯有所改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所作的肯定)等。虽然,教学评价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评价无效或意义不大,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如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学生时,不管回答得对不对,都说“很好,请坐下。”这种评价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真实,有的学生答错了,也说“好”;二是不具体,如果是真的回答得很好,要讲出到底好在哪里,以便供其他学生学习借鉴,所以这种评价无法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又如,一些老师常在课堂上用打分数的方式给小组打分,对小组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小组学生共同进步的一种激励。但是有这样一位老师,却由于下课时间到了,急于让学生下课,把课堂中对小组的记分的评价给忘了,这也反映出老师课堂评价行为的随意性。
为了确实保证课堂评价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在做评价时,要做到“诚”,即要有真情实意,让人感觉温暖、贴切,用真心打动学生的内心;其次要“实”,看得见,摸得着。要让学生自己或他人清楚看到是哪些优点和进步;第三要“准”,要恰到好处,不夸大其进步,也不对进步视而不见;第四要“早”,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发现,及时评价,趁热打铁,发挥最佳效果;第五要“公”,不能偏爱于一些学生,而冷落了另一些学生。同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给学生评价,起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作用。
总之,为了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作为物理教师要善于诊断和剖析自己的课堂,找出课堂教学中的硬伤,加以改进,不断给课堂增加正能量,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