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4-29林金娇樊铭渠蒲海涛李军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年11期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社会需求模式

林金娇 樊铭渠 蒲海涛 李军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高校如何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成为当前高校的研究热点。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提出财经类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应关注经济发展前沿、把握市场需求导向,根据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的多样化和层次化需求,着力构建与完善既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实际需要,又体现各自培养特色的需求导向型培养模式。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1. 071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1- 0110- 03

0 引 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为被培养对象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培养功能的具体方式,它从根本上确定了被培养对象的基本特征。“基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建设及各项人才管理工作,同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规范与灵活并重的培养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质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与培养普遍遵循供给导向型原则,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在于利用劳动力市场提供的信号,按照社会需求的规律改革与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构建与创新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换言之,教育部门应根据市场人才供求的动态信息,及时地进行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较好地适应与满足市场的需求。显然,建立这样一种市场信号生成机制、传导机制和调整机制,需要需求导向型的教育机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当前,知识经济正以全新的姿态迅速兴起和发展,并爆发性地向全球扩张。伴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层层推进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即使发展非常迅速的信息管理领域,毕业生就业态势也日趋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已逐渐成为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与竞争的焦点[1]。在这种形势下,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敏锐的创新意识与精神、完善的人格与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性人才,才能胜任相应的岗位,并必然会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财经类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应关注经济发展前沿、把握市场需求导向,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和层次化需求,着力构建与完善既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实际需要,又体现各自培养特色的需求导向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相关研究已有很多[2-3],总体来说,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3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大部分的研究内容主张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

当前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专业定位模糊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4]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但其表述具有高度概括性且较宽泛。很多学校的专业教师在对专业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就会由于理解的模糊而造成一定偏差;从而致使该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刚刚踏入校门的新生对其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将来的就业方向感到更加迷茫。很多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是原来从事管理专业或者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就很容易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出发,简单机械地把该专业分为管理发展方向和计算机发展方向。而实际上,信息管理类专业除了要开设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外,还要注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培养。

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来看,很多高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上存在缺陷。一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没有按照知识获取行为的习惯来安排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二是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本专业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缺乏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能力锻炼的必要手段。三是专业课程之间的必要联系体现不够深入,信息管理相关的基础理论与信息技术类课程衔接不紧密,使得学生学完相应课程后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技术进行设计和开发较难,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发生了根本变化。信息技术同样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何培养能够快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学生,是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课题。

1.2 培养模式混乱

目前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定位体现在3类课程上:第一类是通识类课程,如高等数学、外语、思政类等;第二类是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第三类是信息技术类课程,如编程开发、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数据库等。该培养模式没有形成有效的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仅仅是把多个学科的课程简单拼凑,课程衔接不紧密,知识体系不健全。另外,许多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不尽相同,观点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教育部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确定的课程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4]。以上课程若要按照模块划分,则应该有:经济学知识模块、管理学知识模块、计算机知识模块和信息管理知识模块等,针对这一方案,各高校意见不统一,表1是几种典型的课程模块化方案对比。

以上方案中,各校普遍达成共识的是包括基础素质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模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学科背景知识模块。由此可见,专业培养的首要目标是要解决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2.3 实验室基础条件差,实验和实训环节薄弱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特别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但是当前很多新教师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具体信息化工程实施的经验。由于教师无法从实践中领会信息化实施方法的本质,只能照本宣科进行理论传教,使得学生更加无法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因此,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工程实践经验是当前存在的严峻问题。另外大家误认为信息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科学,存在对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认识的误区:相对于理工类实验室,管理类专业实验室需要大量投入,但是产出较少,甚至为零。因此,各高校宁愿大量投入资金建设理工类实验室,也不愿将资金投向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另外,部分高校对理论教学人员和实验教学人员在待遇等方面不同等对待,严重损害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信息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明显滞后于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使之无法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 改革方案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1 改革方案设计

由图1可以看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较为广泛,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课程教学任务和工作量繁重,而专业学时有限,因此,创新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尤为重要。

(1)改革信息技术模块类课程。对信息技术模块类课程进行相应改革,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把管理类课程中学习到的反映企业各项工作的运行状况的指标、管理与决策问题,结合在数学课程中学习到的各种定量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围绕行业背景和专业培养目标来构建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链,以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和改革现行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出本专业“四位一体”的闭环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

(3)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更新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分析,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工程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解决问题方法

基于上述的改革方案,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优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选配一套适合我校自身特点的教材体系,而且要注意教材与教材之间的相互衔接。每一门课程应有一本好的教学参考书。教材的选择是重要的,一门课程使用一本优秀的教材将使学生受益良多,弄通了一本教材,可触类旁通。

(2)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合理安排课程进度。重视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加强辅导、答疑和批改作业,选派全系较好的教师上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能否逐步成长为有培养前途的科学技术人才或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第一年的学习尤其重要。除公共课程外,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一年级学生应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数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上,而不是首先学会计算机操作、程序设计等课程。认真听课、反复读书、勤于思考、深入体会等一系列需要重复进行的枯燥的学习方式恰恰突出地反映了本专业低年级的特点。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在低年级进行系统的、艰苦的基础课程的学习与训练,结果导致在高年级学习较有深度的课程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而一旦某个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即使大学入学成绩低于其他学生,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赶上甚至超过别的学生,且学习后续课程较为轻松。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这类学生按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基础课程的要求,真正地经历了基础知识的严格训练。

(3)改革考核方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双重特性,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倡导优良学风,依靠科学的学分管理机制,使理论学习与知识应用得到充分体现,保证考核公正、客观、可信。

(4)加强实验教学,规范实验教学过程。在重视基础课程课堂授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课程中基本实验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良好的动手能力。

3 总 结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化社会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专业,各行各业都需要进行信息管理,本文从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当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希望能进一步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高勇.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2):242-243.

[2]陶青. 国外大学MIS 课程建设研究[J]. 现代情报,2006(7):195.

[3]卞艺杰.国外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趋势[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社会需求模式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演讲能力培养与领袖气质养成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信息管理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应用型信管专业课程创新研究
中医药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信管专业(医学)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群建设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