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45例临床分析
2014-04-29吴玉
吴玉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形成原因,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来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并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来对患者的治疗临床现状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45例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发现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表现有异位疼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麻痹性肠梗阻、休克肾衰等其它现状。另外其死亡人数为10人,死亡率高达22.22%左右,是一种高危病症。结论: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疾病发病原因较多,高危因素也居多,而且还能诱发许多并发症,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急需提前防止和有效治疗。
【关键字】老年人;不典型心肌梗塞;心肌酶谱;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引言
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疾病是一种既普遍又危险的重病,其发病较为隐匿,病状也是复杂多样,很容易使医疗人员出现漏诊和误诊。因此现阶段对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案例进行科学临床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它既能促使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又能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一个更好的保障。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某医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所有的患者均符合我国有关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其年龄范围在60~90岁之间,平均为85.5岁。另外所有患者中心律失常5例,咽炎5例,休克4例,异位疼痛型6例,呼吸困难表现2例,麻痹性肠梗阻表现10例,肺源性心脏病6例,休克肾衰3例,前列腺肥大尿潴留4例。在进行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均是按照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处理的。
(1)测定方法
主要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来对患者的治疗临床现状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在此过程中使用心电图对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将各种有关指标的数据详细记录下来,最终以表格比较的方式来进行分析总结。
(2)数据处理方法
在对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45例患者进行吸氧、镇静、心电监护、缓解疼痛等其它基本常规治療处理后,采用数据统计处理。整个过程都是按照相关数据处理要求来进行的,对无效的数据需要进行剔除处理。
(3)统计方法
采用万能数据采用GRACE危险评分软件和EXCEL(2007版)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将治疗之后各个状态的人数采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再通过万能数据分析来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
二、结果
1、数据
2、结果分析
通过上面数据的统计,可以明显的看出治疗前后患者恢复情况变化十分明显,在所有的临床表现中,最易治疗的病状是呼吸困难和咽炎病状。其原因是进行吸氧、镇静、心电监护、缓解疼痛等其它基本常规治疗处理后,患者的身体功能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其抵抗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而比较难以治疗的是肺源性心脏病、休克、前列腺肥大尿潴留所诱发的急性心肌梗塞疾病,其原因是:这些病状发病较猛,对患者的身体功能有着严重能够的危害,而且这些疾病对神经系统有明显衰退作用,从而无法使患者体内的心肌酶、肌钙蛋白和激素得到很好的调节。总言之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疾病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应及时采取科学的治疗。
三、讨论
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老年人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患者经常伴随患有糖尿病,胃病、慢性气管炎和风湿性疾病等,而且多数年龄越大则越易形成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疾病。由上表可以充分看出该疾病形成的机理较为复杂,患者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这些足以充分说明无痛型心肌梗死、异位疼痛型心肌梗死、心外表现型心肌梗死是最为危险的疾病,它们容易使医疗人员造成误诊,无法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从而诱发更多的心衰、胸闷、休克、心律失常以及气短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危害。 除此之外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还发现大龄患者更是危险极大,因此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提前做好治疗,同时还要做好反复评估风险,以确保更好的治疗效果。
结语
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疾病不仅会直接对老年人的身体带来危害,而且它还能诱发太多的并发症,其危害程度不亚于其本身。另外由于老年心肌梗死发病原因较多,其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极易出现误诊。于是这就要求临床各科医师在治疗前必须要提前做好心电图检测,待准确获得病况信息后才可以进行具体的治疗。尤其是对肌红蛋白、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的动态检测更是重中之重,以便保证整个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计龙英,丁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误诊案例临床分析[J],武汉一冶职工医院,2013.
[2]许群,郭英茹,李金凤,老年人不典型心肌梗塞的诊断失误[J],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内科,2013.
[3]何国贵,张震宇,郭淑丽,老年人不典型心肌梗塞100例临床分析[J],遂宁市红十字医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