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唐定州崔湜的边塞诗创作

2014-04-29王晓曦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定州边塞诗

王晓曦

摘要:初唐定州诗人崔湜的边塞诗创作,直接促成了初唐“风骨”的萌芽,他本人亦成为盛唐边塞诗作的重要先导力量之一,直接为盛唐边塞诗派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关键词:初唐 定州 崔湜 边塞诗

边塞诗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已出现,如《诗经》中的《采薇》,作为《小雅》中的杰作,反映的就是戍卒在出征归途中,对战争的回顾及哀怨;《楚辞》中的《国殇》,也描写了两军相交的战场上,互相厮杀的惨烈场景。但由于篇幅太少,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汉魏迄隋,这一题材的诗歌创作渐有增加,出现了以边塞为题材写作的乐府诗和一些以写作边塞诗见长的诗人,如魏晋时曹植的《白马篇》。南北朝时期,尤其南朝大量的边塞诗。但南朝边塞诗的作者多无出塞经历,因此他们的边塞诗多是用乐府古题写作的。隋也有边塞诗作,但由于它历时太短,作品成就不及臻于完善。至唐初,写作边塞诗开始形成了一种风气,边塞诗的创作由此产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当时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举凡文武重臣、诗坛名宿,几乎无人不写边塞诗,因此在唐初的诗歌创作中就产生了大量的边塞诗作,它们成为盛唐边塞诗作的重要先导,直接为盛唐边塞诗派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在崔湜的诗歌创作中边塞诗这一题材数量并不是最多的,与同期其他诗人的边塞诗数量相比,亦不是最多的。但就是这不多的作品却突出地显示了初唐边塞诗创作的特点,即: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和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再就是抒写征夫和思妇的边愁。

《塞垣行》和《大漠行》等是崔湜写作的表现奋勇抗击入侵之敌的代表诗篇。

这类诗篇其他时期的诗人也都有大量这类诗篇的作品,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盛唐时期的高适,其诗中写道:“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塞上》),“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行五首》其五)诗中以“汉”喻“唐”,盛唐也有“边尘”,但“汉兵”早已作好准备,而且作战时均能奋不顾身,最终“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东平留赠狄司马》);再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其中写道:“虏骑闻之应胆慑,料如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诗中表现了唐军无可置疑的军事优势和随之而来的心理优势。诗人同边塞将士一样忧心国家时局,不甘心仅仅“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塞垣行》),而要“一朝弃笔砚”(同上),建立“须勒燕然石”(同上)的传世不朽之功业。但他的立功边塞又不仅仅是为了封妻荫子、受爵拜相,而是其勇赴国难思想感情的体现,是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情怀和为国为民“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1]“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2]的献身精神的体现。

边塞诗的另一个内容是慨叹时事。这类边塞诗有一个特殊的内容,就是和亲。和亲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即所谓的“庙策”、“帝策”,其目的是为了缓和唐王朝和少数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盛唐时代由于国力大盛,所以已不靠“和亲”来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当时诗人的态度也是“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许和亲归去来”(王之涣《凉州词》其二)。而唐初时期,和亲却是一件十分受重视的事情。景龙四年(710),中宗养女、雍王守礼之女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弃隶缩赞联姻,她是继文成公主之后第二个与吐蕃通婚的公主。正月二十七日,中宗幸始平县,亲自送公主入蕃,并写下《送金城公主适西蕃》诗,同时命诸臣僚唱和,崔湜亦在其中。在这些唱和的诗篇中,有对此举大加赞赏,把“和亲”说成是“受降”、“许和”的,如“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受降追汉策,筑馆许戎和……”(赵彦昭《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有表现唐与吐蕃的亲厚友好关系的,如“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阎朝隐《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也有充满哀怨悲苦的字眼,一片哀伤气氛的,如“和亲悲远嫁,忍爱泣将离”(刘宪《奉和送金城公主入西蕃应制》);也有申述公主远嫁的意义,赞叹皇帝公主顾全大局的,如“皇恩眷下人,割爱远和亲”(唐远悊《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还将膝下爱,特副域中欢”(武平一《送金城公主适西蕃》),“汉帝抚戎臣,丝言命锦轮”(李峤《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主歌悲顾鹤,帝策重安人”(李适《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湜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诗中,虽然也表现了公主远嫁的哀愁,“箫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但他又指出这种远嫁是有历史渊源的,“懷戎前策备,降女旧因修”,谁都不愿意这样做,“尚孩中念切,方远御慈留”,只是为求和戎,不得不尔,点出了当时唐王朝的窘况,表现了诗人关注时局、忧心国事的儒家情怀,更为重要的是他把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归结为“顾乏谋臣用,仍劳圣主忧”,并不为自己开脱推卸,则体现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情怀和忠君爱国、侍君敬主的思想。

此外,崔湜还有《边愁》和《早春边城怀归》等以征夫的口吻写出、表现征夫的相思之情的边塞诗。

崔湜所处的时期正是唐王朝立国不久,北方的突厥,西南的吐蕃、南昭,东北的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仍有一定的实力,加之他们多为游牧民族,生产力水平低下,居无恒所,随水草而流移,常常和中原的农业文明产生矛盾和冲突,大到战争,小到摩擦。当有自然的天气灾害、生活发生困难时,他们就南下掳掠,发生战争。而此时唐王朝的国力还不是十分强劲,经常出现“单于犯蓟堧,骠骑略萧关”(《大漠行》)、“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早春边城怀归》)的险情和“岁尽仍为客,春还尚未归”(同上)、“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折杨柳》)、“去岁闻西伐,今年送北征”(《同李员外春闺》)连年征战仍不能得胜的窘况。然而不管边庭环境多么衰败肃杀,“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边愁》),气候多么奇寒,“十月边塞寒,四山冱阴积”(《塞垣行》)、“山川凌玉嶂”(《早春边城怀归》),以致铠甲和兵器都满覆霜雪,“风雪散戎衣”(同上)、“霜雪剑生衣”(《边愁》),战争多么残酷,“风尘马变色”(《边愁》),但他们的尚武精神、游侠精神和进取精神,还有对军武英雄的崇敬、羡慕,内心深处的英雄意识和封侯情节,使得他们自愿离别家乡,告别亲人妻子,投身边幕或军伍之中,“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塞垣行》),以期建功立业,边塞封爵,“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同上)。但战争的时间太长了,加之“路向南庭远,书因北雁稀”(《早春边城怀归》),他们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日益严重,“乡关摇别思”(同上)。这种感情在白天还不是那么强烈,因为他们可以想象一下“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边愁》)的妻子和“明年征骑返,歌舞及芳菲”(《早春边城怀归》)的光明前景,只是“客思愁阴晚”(《边愁》),因为那阴霾的天空就像自己浓烈的思乡念亲之情一样无法散去,孤寂清冷漫长的夜晚自己又如何度过呢?可能是“忆梦残灯落,离魂暗马惊”(《酬杜麟台春思》)吧!语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3

[2]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65

猜你喜欢

定州边塞诗
用丝线“雕刻”美好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定州分行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一)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二)
想念定州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范立州:定州地产的旗帜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