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2014-04-29古叶顾昭明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内在性持久性整体性

古叶 顾昭明

【摘要】目的探索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相关关系。方法运用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和归因方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定。结果①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整体不高。②挫折承受力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在负性事件归因的“整体-局部”维度差异显著(F=13.531,P<0.001),并且挫折承受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局部性因素。③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与其对正性事件归因于“持久-暂时”维度呈正相关(R=0.207,P<0.01),与其对负性事件归因于“整体-局部”维度呈负相关(R=-0.314,P<0.01)。结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其归因方式有关,在培养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同时应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

【关键词】挫折承受力;归因方式;大学生;内在性;持久性;整体性

大学生经常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挫折,这些挫折使他们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甚至会使有些人做出极端的行为。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对于挫折承受力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源于20世纪50年代Rosenzweig的逆境对话测验,让被试在预设的逆境中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体验应对逆境的方法来完成测验[1]。我国20世纪90年代也开展了对挫折承受力的研究,但是研究多集中在挫折承受力的现状研究[2]、问卷编制[3]和提高途径上[4]。本文拟探讨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相关关系,以便为以后的干预和培养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抽取太原师范学院在校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8份,回收率为92.7%。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48份。其中男94人(38.2%),女154人(61.8%);大一75人(30.3%),大二77人(31.1%),大三64人(25.6%),大四32人(13.0%)。

1.2方法与工具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用描述统计、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施测工具采用①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5],该问卷共30小题,正向计分14题,反向计分16题。根据得分由低到高将被试的挫折承受力分为较差、一般、较好三个水平。郝炳辉[6]对此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该问卷重测信度是0.803,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8,信效度良好。②归因方式问卷(ASQ)[7],由郭文斌和姚树桥于2003年采用社会测量法编制。该问卷内容包括正、负性事件各5个,对这些事件从内在性-外在性、持久性-暂时性、整体性-局部性3个维度进行归因,归结出被试的归因方式特征。

2结果

2.1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总体水平的研究见表1。2.4%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较差,挫折承受力一般的占到53.2%,而挫折承受力较好的大学生占44.4%。这说明,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整体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2.2挫折承受力水平不同的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比较研究三组大学生在正、负性事件各归因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见表2。随着挫折承受力等级的下降,大学生对负性事件归因的持久性维度不断增强。挫折承受力较差的大学生倾向于将负性事件归因于持久性因素,而挫折承受力较好的大学生倾向于将负性事件归因于暂時性因素。

2.3对挫折承受力水平不同的三组大学生正、负性事件各维度归因方式的差异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挫折承受力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在负性事件归因的“整体-局部”维度差异非常显著(P<0.001),而在其它维度上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进一步检验,见表4,与挫折承受力水平一般、挫折承受力水平较差的被试相比,挫折承受力水平较好的被试更倾向于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局部性因素。这表明,挫折承受力较好的被试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挫折不会扩散到其它生活情境,不会影响到自己生活的其它方面。

2.4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见表5。分析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与正、负性事件各归因维度的相关关系发现,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与对正性事件归因的“持久-暂时”维度达到P<0.01水平的正相关;与对负性事件归因的“整体-局部”维度达到P<0.01水平的负相关。可见,大学生越是倾向于将正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持久性因素,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局部性因素,其挫折承受力水平越高;反之,则挫折承受力水平越差。

3讨论

3.1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不高原因分析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总体水平不高,这与蔡晓祎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8]。造成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不高的原因有很多,客观原因主要集中在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帮助,当面对挫折时,他们能很快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挫折;而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等行为,都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致使挫折承受力变差[9]。此外,造成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不高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个体条件、认知因素、生活经验等。身体健康的人往往更容易承受挫折,而体弱多病的人更容易被挫折击垮[10]。大学生对挫折情境不正确的认知与评价也是导致其挫折承受力不高的一个原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但是经过现实之后的挫败感使得他们有些不堪承受,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3.2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讨论本研究发现,不同挫折承受力的大学生对负性事件的归因在“整体-局部”维度的差异显著。挫折承受力较好的大学生更倾向于把负性事件发生归因于局部性因素,认为导致负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同时不会影响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其它方面。而挫折承受力较差的大学生则相反,他们把负性事件归因于整体性因素,认为导致负性事件的原因,对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也会有着很深的影响。这类学生他们遇到挫折时容易怨天尤人,对自我的评价也随之降低,因此,他们更容易产生挫折感。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大学生对正性事件归因于“持久-暂时”维度与其挫折承受力水平呈正相关,大学生对负性事件归因于“整体-局部”维度与其挫折承受力水平呈负相关。这表明,大学生越是倾向于将正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持久性因素,挫折承受力水平就越高;越是将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体性因素,挫折承受力水平就越低。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提高挫折承受能力,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Harrower M,J per Asses,The Stress Tolerance Test[M].1986,50(3):417-427.

[2]张君.西部地区独立学院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现状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43-44,47.

[3]张丽霞.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14-20.

[4]李志.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93-94.

[5]谢炳清,伍自强,秦秀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26-427.

[6]郝炳辉.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9:20-21.

[7]戴晓阳,张进辅,程灶火.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93-295.

[8]蔡晓祎.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状况及其教育探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11):195-196.

[9]刘戍,张宁.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770-781.

[10]仇文华,陈秀春.高校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1):176-177.

猜你喜欢

内在性持久性整体性
湖北省持久性有机物(POPs)产排特性分析
具有授粉互惠关系的非自治周期植物传粉系统的持久性
“阿尔巴尼亚圣女”中的性别越界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心外无理新解
思的内在性与超越——列维纳斯对原初经验的现象学考察及其伦理学与神学效应
一类离散Schoner竞争模型的持久性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