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14-04-29杨洋陈华
杨洋 陈华
摘 要: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内容“空”、表达“生”、叙述“平”等,还有作文教法的问题。为解决学生作文中的难题,必须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指导学生在材料中找到“我”,用好词句表达“我”,读后感中升华“我”,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对策;真实;准确;感染力
好的作文同好的文学作品一样,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感。掌握优秀作品的写作特点并应用到写作当中,就能写出好的作文。分析并理解现代作家典范作品的主要特点,也就获得了写好文章的秘诀。
一、好作文的特点
1.真实。作者先有了真实的经历、体验、思想与情感,而后用文字表达这种真实,进而使读者感受到这种真情实意。这是一个“创造—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融合的过程。作者因情感的充裕而溢出文字,读者因读到充满感情的文字而生发情感。因此,感情的“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准确。表达“准确”的前提是语料积累的充足和语言运用的敏感。读到好文章,能够体会到好文章用词用句的妙处,从他人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中找到可以模仿的技巧。
3.富有感染力。好的文章在文字中渗透了深层的内涵,能使读者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二、学生作文的难点
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调查发现,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内容“空”,不真实。主要表现为内容乏味、琐碎、不深刻,属于“硬着头皮完成作业”,因此无中生有(捏造故事)或有中生无(硬性抒情),文字堆砌,毫无生机。
2.表达“生”,不准确。作文内容不真实,表达也就不自然,加上阅读不足,缺少体会、感悟,因此作文言辞散乱,难以连贯。
3.叙述“平”,缺乏感染力。行文单调,给人以呆板的印象,根本原因还在于“空”“平”,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三、探究解决的对策
针对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笔者进行深入探究,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1.在材料中找到“我”。写文章的准备阶段要做到:“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要解决内容不真实的问题,需要引导学生从收集、解读和体悟材料入手,联系生活的经验来“寻求材料中的自己”。如命题作文《我的母亲》,“外在”的信息包括:中年、相貌、体态、性格、主要的生活(家里的劳动,如上灶烧菜、与人的交往、帮助相邻做事)。“内涵”的信息包括:童心、爱心、孝心。感情主题:母亲爱我,我爱母亲。写作这篇作文,教学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在平实的写作中升华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学会捕捉和记录每一个爱的细节。如我们希望孩子最应去“读”的是母亲的眼神(慈爱、严肃)——送迎我上学和归家,关照我起居饮食,探问我的学业成绩,对我勉励、教训或责备……最应从中读到的是母亲的希望。母亲的希望是“我”能够懂得求学立身。
2.用好词句表达“我”。学生作文要做到表达准确,需要细心地进行词句训练。主要做法包括:(1)词语训练。提高作文表达的准确性不仅需要学生仔细地观察,细心地体验,还必须积累丰富的词汇。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单位,需要进行词汇积累。一个简要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教材归类,引导学生区分记忆。无论是描写山水的“湖光山影”、描写花草的“郁郁葱葱”、描写天气的“风和日丽”还是描写外貌的“神采奕奕”,都可以通过复习给予综合记忆。(2)句子训练。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课文是好文章中的典范,在课文教学中要注意提炼其中可以作为仿写材料的内容,来训练学生在写出通顺完整的句子基础上,仿写和提升句子的表现力。此处要表达“我”,要抓住讲授的时机,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共处的事例,根据学生的反应——微小的动作、感恩的话语等,抓住情感的峰值,写下母亲的身影,如关爱的眼神、无奈的叹息……感受爱护,感受幸福,感受母亲为了孩子而弯曲的身形。由此,孩子们会写下母亲爱的付出,写下“我”对母亲的那一点浅浅的阅读。
3.读后感中升华“我”。读了好的作品,要学习写读后感。读自己的作品,更要学会“写作”读后感。这个“写作”是指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并写到作文中去。写读后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活动,它以读懂原文为基础,寻求一个“感”字。因此,读懂原文,需要把握对原文深刻的感受,找到好角度,提炼“深刻”的信息。主要方法包括:(1)紧扣构思,展开联想。选择典型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使道理的说明扎实、深刻。(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由原文寻找触发点,避免流水账或“检讨病”。(3)夹叙夹议,结合自然。防止复述,善于引证,能使所“感”有所依据。(4)注意文采,形象生动。欣赏诗文、典故、名言,体味其语言的简洁明晰,学会形象生动地用词,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如,在《我的母亲》这一命题作文中,结合自我实际,写出面对母亲的白发时的伤感,感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无限恩情。至此,学生写下的是对恩情的回味,对以往的浅浅的阅读的新的深思。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華书局,2007.
[2]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1978(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