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样本类课文的教学突破

2014-04-29张湲昕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4年12期
关键词:国文梁实秋样本

张湲昕

【摘 要】

作者根据教学功能和文本特点,认识到“样本”类课文是可以用来传授阅读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样本类课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为例,阐述了样本类课文的解读方法:即体验式阅读、背景还原式阅读、比较阅读。

【关键词】

样本类课文 体验式阅读 背景还原式阅读 比较阅读

根据教学功能和文本特点,可以把语文教课书上的课文分为四类,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其中 “样本”类课文是可以用来传授阅读方法的一类文章。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文脉清晰,所蕴含的情感深厚,初读只觉得和一般写人类文章一样,仿佛一句话就能概括。细读却不然,总觉得作者笔下蕴含深意,反复阅读多遍,仍觉回味无穷,此时方知第一遍阅读的不深入。在课堂上,也容易把这篇文章讲的浅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面对此种情况,我认为,《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属于四类文章中的“样本”一类。可以采用借这篇文章来教授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来实现教学上的突破。为此,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式阅读,体味作者的情感

这篇文章是写自己国文老师的文章。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都有几位语文老师指路。因此,对于这个话题,学生们多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容易跟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对文本有了感性的接触后,才能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情感,对文本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这篇课文是梁实秋先生在自己七十多岁的时候回忆自己十八九岁国文老师时所写的。经历了五十年的时事变迁,经过大陆到美国到大陆最后到台湾的空间转换,半个世纪的思想沉淀后,梁实秋先生依然能回忆起老师当年的音容笑貌。可见,徐先生对梁实秋先生的影响之深。

这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有谁记得自己初中老师叫什么?长什么样子?小学老师呢?幼儿园老师呢?(学生回忆)。能让我们记住的老师一定有他特别的地方。梁实秋先生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还能记得自己十八九岁时的国文老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看看梁实秋笔下的国文老师有何特别之处。下面出示梁实秋先生晚年时的照片和人生简介。出示梁实秋先生晚年照片的目的在于创造情景,唤起学生对梁实秋先生的敬仰之情,设置一种深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一到六段,小组讨论:在梁实秋先生眼中,徐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时,看到梁实秋先生幽默诙谐的语言,不禁笑出声来,学生讨论也很激烈,课堂气氛很活跃。在这时,学生已进入梁实秋先生给我们描绘的世界中了。

接着老师再抛出一个讨论问题:徐先生绰号叫徐老虎,说明他凶狠,而且他相貌古怪,行为奇特,脾气暴躁。梁实秋难道是想在他晚年的时候,专门写一篇文章,来写他的老师多么凶狠,多么奇怪吗?思考徐先生还有什么特点。课堂的氛围立刻急转直下,由活泼变为深思。学生开始讨论徐先生的其他的特点。

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已经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共鸣了。

二、结合背景知识,进行背景还原式阅读,体悟作者情感的变化

背景还原式阅读,简而言之,就是知人论事。“知人”就是指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人生经历,思想变化,主要成就等。“论世”则指了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一篇文章的背景知识掌握得越多,就越容易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因此,我要求学生要通过查阅梁实秋先生的个人经历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完成下面的问题:在了解了梁实秋笔下的徐老师后,我们来看看作者对老师所怀有的深情。请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并结合梁实秋先生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原因。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找到作者对徐先生怀有的感情是怅惘敬慕之情。通过查阅资料,学生得到了梁实秋先生的详尽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由此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1.怅惘之情:五十年未通音讯,老师去世时最后一面也没见到。2.敬慕之情:敬慕老师的学识、为人、责任感。3.感激之情:梁实秋做教材编辑,报纸主编,文学院院长,都直接得益于这位徐老师。4.怀念之情:梁实秋认为,自己与老师,与大陆有着精神上的抹不掉的联系,怀念老师,怀念大陆。

很多同行在“知人论世”这个部分通常都机械地放在“导入”部分,很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这样的背景介绍弊端很多:首先太机械了,学生对此没有什么兴趣;其次笼统地介绍人物、背景,和文本直接割裂开来,基本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往往收效很小。当时我执教了这节公开课,下课后许多教师对我的这个设计赞不绝口,认为“知人论世”的介绍方式灵活,教学设计活泼、独到、有灵性,收到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三、阅读同类文章,比较阅读,领会作者写作深意

比较阅读是深度文本解读的方法之一。比较作家同时期的文章,或者是写同一类题材的文章,可以帮助学生产生联想,通过比较,更好地领悟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深意。同样的作者,写同一题材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没写明白或意犹未尽的问题,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会流露表达出来。在教授《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时,我发现梁实秋先生写老师的另一篇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我把这篇文章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找到其中的主旨句。学生多能找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而徐先生同样是这样一位有个性的老师。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学生小组讨论后发现,这两位教师都是学问渊博、有个性、有伟大人格魅力的大师级的人物,而我们的社会这样的教师越来越少,作者借这些文章来纪念他们,同时呼吁这样有学问、有文采、有责任感、有个性的老师的出现。

这种对比阅读,不但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把课堂上学会的东西学以致用,一举两得,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何乐而不为?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我们完成了对《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深度解读。学生也学会了解读课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教会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解读课文的基本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轻松。

猜你喜欢

国文梁实秋样本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梁实秋谈付出
打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