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现状需求与建设重点分析

2014-04-29康永兴陈伟忠陈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9期

康永兴 陈伟忠 陈霞

(1.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1;2.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125)お

摘要

在分析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投入水平的基础上,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了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需求,提出了我国加强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基本思路、投入原则和重点任务。

关键词 科研基础条件;科技创新平台;科技资源

中图分类号 S-058B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9-06468-04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tatus, Requirements, and Work Priorities of Basic Condition Construction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 China

KANG Yong瞲ing et al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The basic roadmap, investment principles, and work priorities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 China were proposed, based on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basic condition construc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investment level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nationwide, and on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in this field by tak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Basic condition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tfor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基金项目 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康永兴(1979-),男,山东陵县人,在读博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农业经济政策与区域发展研究等。

收稿日期 20140604

农业科研基础设施作用的发挥是在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维护经费、管理制度等多要素协同推进下而实现的。他受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管理水平、社会制度等多项因素的制约,且多数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属于形成固定资产的一次性建设任务,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效益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长期性和滞后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等投入主体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往往以追求预期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需承担起投入主体的职责。因此,在总结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及政府投入水平的基础上,以我国主要农业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重点建设任务,对于新时期调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方向,提升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1建设现状

农业科研基础平台承担着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集中研究方向的重要功能,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环节,以及实现学术资源、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有效共享的枢纽。据统计,1985~2009年间,我国共累计完成农业科研基础条件投资90.71亿元(不变价格),已建成农业系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重大科研设施建设项目,拥有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21个,部级农业重点实验室84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等44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91个,农作物区域技术创新中心12个,国家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国家农业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5个,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68个,以及国家和行业农产品质安全量检验监测中心281个,已累计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18个,农业科技示范场198个。截至2009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固定资产原值161.39亿元,其中科研仪器设备50.26亿元,占固定资产总值的31.14%。此外,全国农业科技文献馆藏372万种、3500多万册,正式出版各类农业科技期刊550多种,年载文量约6万篇,整体提升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与快速增长的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相比,我国现有的农业科研基础设施状况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大科研基础平台缺乏。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是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和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尤其是基础研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农业领域拥有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还不多。目前,全国建有重大科学工程27个,农口仅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设333个,农口只有20个,这种局面不利于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研究的开展。

(2)仪器设备自主研发能力差,原始数据积累不够。目前,一些大型的农业科研仪器设备仍然依赖进口,我国自主研发的分析仪器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不足27%,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研基础数据和自然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保存和积累,关键数据与资源的分享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资源短缺与数据垄断并存,信息滞留与资源流失严重,拥有的实验动物模型种类不足世界总量的1%,图书文献种类不足世界总量的25%。因国内试验条件落后和科技信息的滞后造成了一些科研人才的流失。

(3)农业科技基础资源分散,运行管理不畅。据统计,2009年底全国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研究与开发机构(不含科技情报机构、涉农大学)总计1 093个,这些研究机构大多数都存在建设和研究方向严重交叉等问题。很多研究机构因运转经费紧张、管理机制不完善及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等问题,实际有效利用率不高。

(4)缺乏有效管理办法和考评机制。从国家层面而言,缺乏科技平台共性管理办法,各类平台各自为战,且平台组织方式、管理手段、开放共享机制不健全,除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外,大多数平台尚未形成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从建设依托单位而言,大多数平台缺乏有效的科技资源配置手段,现有平台建设大多数是科研单位多个研究单元科研力量的整合,在管理上,对外是平台,对内还是各自的研究室,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科研目标整合、学科建设、对外学术交流、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工作,科技平台开放共享机制有待完善。

2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投入水平分析

2.1数据统计口径

统计数据来源采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固定资产购建费”和“仪器设备购置费”来统计分析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投入的水平。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固定资产购建费”指报告年内使用非基建投资购建的固定资产和用于科研基建投资的实际支出额,即固定资产实际支出和科研基建投资实际完成额之和,其中固定资产是指长期使用而不改变原有实物形态的主要物资设备、图书资料、试验材料和标本以及其他设备和家具、房屋、建筑物。他反映用于改善科研条件和科研手段方面的投入情况,最接近科研基础条件投资的定义,鉴于仪器设备购置在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还将“仪器设备购置费”作为单独指标予以单列。

通过查阅2006~2013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发现,2006~2008年是以“农业科技活动经费”为统计指标,反映了固定资产构建费和仪器设备购置费在农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结构中的占有量;2009~2012年则以“农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经费”为统计指标,反映了固定资产构建费和仪器设备购置费在农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结构中的占有量。因此,该文将按照上述两个阶段,分析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投入绝对量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占比计算,分析近7年来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投入相对水平的增长情况。

2.2投入水平

从表1和2可以看出,2006~2008年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313.9亿元,其中资产性支出54.5亿元,仪器设备购置支出32亿元,分别占农业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的17.4%和10.2%;而同期,我国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3 249.7亿元,其中资产性支出736.8亿元,仪器设备购置支出520.3亿元,分别占农业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的22.7%和16%。可见,在农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结构中,资产性支出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3个百分点,仪器设备购置支出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从年度比较来看,2006~2009年资产性支出和仪器设备支出在农业科技活动经费中的比例分别为15.44%、19.01%、17.15%和8.98%、10.54%和10.68%,均比同年度全国平均水平低7.66、2.95、5.84和7.37、5.19、5.33个百分点。

表12006~2012年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投入情况

年份 农业科技せ疃经费ぃɑ騌&Dぞ费)ぶС霆ね蛟 资产性ぶС霆ね蛟 仪器设け钢С霆ね蛟

资产性支出ぴ谂┮悼萍吉せ疃经费(或R&D经费)内げ恐С鼋峁躬ぶ械谋壤∥%

仪器设备支こ鲈谂┮悼篇ぜ蓟疃经费ぃɑ騌&D经费)つ诓恐С鼋峁躬ぶ械谋壤∥%

2006 793 588 122 537 71 241 15.44 8.98

2007 1 098 712 208 887 115 846 19.01 10.54

2008 1 246 663213 761133 16117.15 10.68

2009 701 503 160 894 106 770 22.94 15.22

2010 810 574 145 885 101 822 18.00 12.56

2011 883 664 180 814 121 180 20.46 13.71

2012 1 060 115 206 703 124 505 19.50 11.74

注:2006~2008年为农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009~2012年为农业R&D经费支出。

表2 2006~2012年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投入情况

年份 农业科技せ疃经费ぃɑ騌&Dぞ费)ぶС霆ね蛟 资产性ぶС霆ね蛟 仪器设け钢С霆ね蛟

资产性支出ぴ谂┮悼萍吉せ疃经费(或R&D经费)内げ恐С鼋峁躬ぶ械谋壤∥%

仪器设备支こ鲈谂┮悼篇ぜ蓟疃经费ぃɑ騌&D经费)つ诓恐С鼋峁躬ぶ械谋壤∥%

2006 9 148 697 2 113 631 1 495 515 23.10 16.35

2007 10 949 709 2 404 155 1 722 568 21.96 15.73

2008 12 398 583 2 849 884 1 984 823 22.99 16.01

2009 9 959 481 2 979 998 1 697 888 29.92 17.05

2010 11 864 031 3 540 690 2 099 232 29.84 17.69

2011 13 067 062 3 369 619 2 102 245 25.79 16.09

2012 15 489 322 3 852 924 2 248 718 24.87 14.52

注:2006~2008年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009~2012年为R&D经费支出。

3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需求分析(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国家队,是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综合研究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需求分析基本反映了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总体需求状况。

3.1 农业科研平台建设状况及成效

中国农业科学院239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含与吉林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0个,国家级工程中心8个,省部级工程中心16个,国家级改良中心12个,省部级改良中心2个,国家级作物种质库(圃)14个,省部级作物种质库(圃)6个,国家级野外台站4个,省部级野外台站22个,国家级参考实验室3个,省部级参考实验室7个,国家级质检中心4个,省部级质检中心33个,重大工程、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18个,省部级平台34个。

(1)目前,重大科技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学科整合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五”以来,通过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研究中心、航天育种工程、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初步在农作物基因资源挖掘和改良、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动物疫病防控、植物保护等领域构建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平台,对于促进农科院九大学科群及41个一级学科建设与重大成果培育起到显著的支撑作用。

(2)科研基础条件支撑能力不断提高,重点实验室建设稳步提升,野外科学观测、质量监督检验等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合理规划与落实基本建设投资,实验室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推进水稻生物学等3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生理与栽培等12个院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有力地支撑了以实验室创新为核心、以科研团队建设为重点的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支持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在内的24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的基础条件建设,其中5个试验站升级为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支持了17个农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建设,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3.2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1)国家级农业科研平台缺乏。从图1可以看出,在中国农业科学院239个科研平台中,以省部级科研平台为主,总计170个,占科研平台总量的71%。国家级科研平台缺乏,尤其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质检中心所占比例偏小,分别为总量的12%和12.1%。

(2)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缺乏,难以支撑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走向世界前列。高精尖设施少,实验精度低,部分实验无法开展;缺少综合性、大规模、高通量设备设施,难以开展规模化联合攻关研究。统计显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研平台中现有的仪器设备多为中小型、低配置设备,单价200万元以上的设备仅31台(套)(图2)。

图1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图2 中国农业科学院不同价值仪器设备分布

(3)仪器装备仍显不足。“十·五”期间,在基本建设项目、国家平台项目和财政部修购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科研单位在仪器设备装备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但随科学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现有的仪器设备在功能、性能、精度等方面明显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科研试验需求。部分平台项目由于建设初期投资有限,仪器设备配备存在严重不足。中国农业科学院现有仪器设备总价值156 807.68万元,其中5年以内设备价值103 915.69万元,5~10年设备价值35 610.68万元,10~15年设备价值9 757.25万元,15年以上设备价值7 524.06万元。10年以上的设备总价值总计17 281.31万元,仍占仪器设备总价值的11%(图3)。

图3 中国农业科学院不同年限设备价值分布

(4)在我国部分农业主产区、农业生态区缺少综合性试验基地,制约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示范。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着全国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与转化的重大任务。但由于在部分农业主产区、典型农业生态区等缺少综合性试验基地,这种布局缺位造成难以有效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大规模试验,难以利用多学科优势进行技术集成、组装,难以开展成套技术示范,从而制约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公益性科技服务。

(5)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还不配套,难以全面实现现代化科研院所建设。“十·五”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实验室、试验基地、野外科学观测台站、资源保存设施等科研设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完善创新链条、优化创新区域布局、突破科技创新技术路线瓶颈等层面,还急需加强试验基地、长期资源收集保存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ㄉ琛*

3.3 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巩固和提升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农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上的核心地位和在农业国际学术交流上的骨干地位,至少还需从3个方面强化农业科研基础平台建设:

(1)加强国家级综合性重大科技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建设若干个国际一流的国家级综合性重大科技平台基础设施,力争实现作物科学、畜牧兽医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应用微生物科学等优势学科群内每个学科至少具备一个符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条件的科研设施。

(2)解决农业综合实验基地布局缺位问题。坚持农业主产区、农业生态区导向,积极加强院内资源整合与深入开展院地合作,尽快形成以综合型试验基地、布局型试验基地和专业型试验基地为核心的,更加完整的科学试验、技术示范和成果转化体系。

(3)推进农业科研平台薄弱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野外台站体系、质检体系、品种改良体系等,快速推进创新设施精良、配套设施完善、运行机制顺畅、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现代化科研院所基础设施建设。

4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基本思路、投入原则与重点任务

4.1 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强化农业科技条件建设,提升我国战略性农业科技研究及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强化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学科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区域性农业科研基础创新基地等农业科研基础平台建设,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科研资源布局的显著优化,实现农业科研联合协作能力的显著提升,为进一步建成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符、向农业强国过渡,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4.2 投入原则

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等角度,提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投入应遵循的4项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以“学科群”条件建设为突破口,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产业导向,以全国优势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划分为依据,统筹部署科技力量、学科设置,整合资源,完善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科研条件建设,在全国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科研特色突出,产业发展与技术集成相得益彰的农业科研基础创新┨逑怠*

(2)竞争择优,同等对待。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好重大基础研究、基础性创新研究和中试转化等科研环节的有效衔接。对不同领域的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在同一环节上的基础条件投入给予同等对待,对同一领域不同环节上的基础条件投入要按照竞争择优的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进而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农业科技进步的体制环境,形成运转高效的新型农业科技体系。

(3)多方参与,共建共享。以资源整合共享为原则,打破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的状况,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跨单位之间多方协同参与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不同领域、基础研究不同阶段的有效衔接,发挥农业科研的整体效率。

(4)填平补齐,完善功能。以解决薄弱环节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投资安排在最为关键的环节上,充分考虑与现有相关规划的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切实解决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

4.3重点任务

(1)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现有科研资源的整合,立足科研用房满足基本需求、试验基地功能完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和公共设施高效利用的基本目标,对已有科研基地及创新平台进行改造升级。同时,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前沿科学为导向,建设一批科研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完善,运行管理高效的重大农业科学工程和工程研究中心,在重大学科领域形成世界一流的标志性创新工程,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带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

(2)强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针对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本学科、本专业(本区域)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打造一批科研仪器设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性、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加强对野外实验基地的科研基础条件建设,鉴于野外试验基地布点分散的现状,重视对现有基地的资源整合和区域布局优

化,加强对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整合打造一批数据处理高效、观测技术先进、资源共享机制完善的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在运行管理上,要坚持“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原则,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共用共享和有序流动,在硬件建设和运行管理上成为本学科或本专业领域内能够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科研阵地。

(3)优化布局,完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表3)。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提升能力”的总体设计思路,以保障基本农产品供应,确保粮棉油糖、畜禽水产

等主导产业的稳定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提升区域性农业科技

表3 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

序ず 主要区域 范围 区域及产ひ堤卣 建设重点

东北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 粮食主要生产基地粮食种植与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

2黄淮海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粮、棉、油、菜和果、肉、蛋主要生产区农业高效化生产科技创新基础平台┙ㄉ瑾

3长江中游区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稻谷、油菜、棉花种植基地,水产业、畜牧业发达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

4长三角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农业集约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农业优质化、高效化生产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

5华南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热带亚热带林果丰富,水产资源优势突出农业优质化、特色化生产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

6西南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我国优质水稻、玉米、生猪、薯类、油菜、柑橘等集中产区,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立体农业区域农业高效化、特色化生产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

7西北区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陆主要干旱缺水地区,农牧业及瓜果特色品种丰富节水农业生态化、优质化生产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

8青藏区青海、西藏海拔最高的区域,地形复杂,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粮食短缺,畜牧业粗放农业生态化、高效化生产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

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区域性农业发展对应用基础性科技研发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提升区域性农业科研机构设施装备水平,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升级,打造具有鲜明区域优势和产品特色的区域性基础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参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的区划分,提出八大区域农业基础性科研平台的建设重点。

5 结语

中国农业科学院系统的农业科研基础条件状况,代表了中国农业行业的基本情况。梳理其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投入水平,对调整我国农业科研基础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投入原则,提升全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开创新的研究平台,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集中研究重点科研项目工作,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综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至少还需要从3个方面强化农业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即一是加强国家级综合性重大科技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解决农业综合实验基地布局缺位问题;三是推进农业科研平台中薄弱环节如野外台站体系、质检体系、品种改良体系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国家主管农业发展部门应调整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基本思路,投入应遵循“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竞争择优,同等对待;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填平补齐,完善功能”,四项基本原则;尽快完成“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布局,完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任务,使我国农业科研设施在硬件建设和运行管理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于辉.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投资效果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2] 于爱芝,李崇光.我国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波动及其影响研究[J].南方经济,2000(6):53-56.

[3] 覃肖响,王树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问题的本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6(3):105-106.

[4] 黄季焜,胡瑞法.中国农业科技生产结构变化与政府的科研投资方向[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1):28-33.

[5] 黄建勇.我国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