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方法探析
2014-04-29阴帅可
阴帅可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湖北武汉 400070)お
摘要
分析了风景园林专业成为一级学科后,相关课程设置发生的改变。认为中国建筑史课在此趋势下必然会进行适应性调整。辩析了建筑史与园林史的关系,以及农林院校建筑史教学的侧重点,进而从教学内容的专题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方面探讨了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变化。
关键词 风景园林;中国建筑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S-01B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9-06502-02
Analysis on Teaching Method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His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YIN Shuai瞜e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Forestr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00070)
Abstract A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come the first level discipline, the change of relevant course was analyzed. The course of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should be adjusted itself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re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history and landscape history was analyzed, the adaptive vari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was discussed from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opicality, teaching ways diversifica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Teaching method
作者简介
阴帅可(1977-),男,河北丰润人,讲师,博士,从事江南园林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526
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以后,专业热度和招生规模都显著提升。然而,在从二级学科到一级学科的转变过程中,在强调专业方向明确、主干核心课程加强的同时,如建筑史等非主干课程如何定位,教学侧重于哪些方面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目前主要开设在两类院校中,一类是建筑院校,另一类是农林院校,二者平分秋色。因教学环境以及学习氛围的差异,二者的教学特点也显出不同,农林院校中风景园林学科多与园艺、植物等方向联系紧密,这就使得农林院校风景园林学生在植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相对应的,在空间设计、型体设计方面又显得薄弱。而建筑史课程恰恰是建筑发展历程、建筑实例等知识主要讲授课程,所以,在农林院校中,建筑史课程不但不应淡化,反而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获取有效的教学成果。
风景园林设计市场的热度引导学校风景园林教育的学生以设计创业为主要学习目标,但在此过程中,浮躁的现状容易使在校学生学习时偏于急功近利的心态,目光只关注设计等主干课程以及计算机绘图等热门课程,而忽视其他内容。同时,史论课程本身的理论性较高,更容易使得学生将其排除在学习的视野之外。这些问题必然需要相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适应性调整。
1 农林院校背景下建筑史课程的定位与侧重
1.1 建筑史与园林史的关系辨析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人自著有建筑史以来,其章节内容逐渐科学、丰富。最早的乐嘉藻先生作《中国建筑史》,内容已经包含园林内容。后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刘敦祯先生《中国古代建筑史》,虽未专门辟出章节,但对园林内容均有涉及。到《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本,已经有专门园林或苑囿章节出现[1]。现今中国建筑史教材一般会选用潘谷西先生编著的课本,该书中本身就含有园林一章。显见,建筑史研究与园林史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而有关园林史的研究,自30年代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始,就已经牵涉建筑部分。到刘敦祯先生《苏州古典园林》问世,提出把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要素之一,并且详细到在书中图示表达了苏州古建筑的一些做法,如水戗发戗与嫩戗发戗及屋脊瓦作等。早在明代计成《园冶》更是专门设有 “屋宇”一章。汪菊渊先生《中国古代园林史》和周维权先生编著的园林史教材虽然没有相关传统建筑的专门篇章,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划定一个独立篇章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二者已然水乳交融。由此可见,若研究中国传统园林,中国建筑史知识的学习是绝对不可或缺的[2]。
1.2 农林院校建筑史教学侧重点辨析
中建史课程的最为重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风景园林学科的教育,其核心目的必然是风景园林价值观的确立。即看待业界现象时所选取的立场、观点与角度,其所体现的本质就是评价标准与尺度的确立与选择。然而最为正确与恰当的评价标准来源于人们自身的民族优秀建筑文化与建筑遗产,如建筑哲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教育多在建筑史知识学习中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建筑史课程是对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强有力的促进[3]。
首先,在系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在未来执业过程中被不良设计风气左右。其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园林设计、传统建筑设计如何根植于当代环境,进而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建筑史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课后有选择地进行专业┰亩痢*
2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变化
2.1 教学内容的专题化
从学校层面来说,农林院校的建筑史课程配置学时比较少,并且往往与园林史合并成为一门课程,因此即便对课本内容快速掠过,也很难保证内容的完整讲授,同时无法避免会有前后脱节,冗长拖沓之感。那么,如何把握课堂内容的分配以及掌握学生的课堂状态,在考验老师的知识容量、教学素养的同时,也是进行教学方法适应性改变的契机。
一般的建筑史教学的讲授序列是以社会背景为课程开端,以当时的建筑特征为讲述对象,最后展示各个案例,照片、平立剖面等。这在建筑学专业背景及课时相对充足条件下,当然是没有大的问题。而转移到非建筑学专业教学的背景下,课时减少时,浅尝辄止、枯燥灌输的矛盾凸现出来。如果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课堂,会获得相对更为理想的效果。每一个专题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在学生那里会形成一个完整印象,不会使得知识隔一周再接续。一列的专题形成一个大的知识体系,环环相扣,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史的整体概念。专题讲授既可以几个老师联合起来上拼盘课,各自拿出擅长部分,又可以根据老师自身的知识架构选择专题的序列,灵活有效。
例如,笔者在进行中国藏传佛教建筑的讲授时,首先对理想中佛国宇宙进行描述,启发学生理解宗教建筑不同于世俗建筑的特征,进而思考在现实中是如何利用建筑设计使其付诸实施的。在此过程中,引入曼荼罗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明了它是如何贯穿于藏传佛教建筑设计中去的。这样逐步深入、娓娓道来的专题式课堂讲授能够完整而系统地把有关藏传佛教建筑知识印入学生的脑海。
2.2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因为中国建筑史的知识量极为庞大,往往会使学生陷入枯燥的被灌输的状态。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就是必然的要求。仅仅是依靠口述教授,即使有图片的辅助,条理再清晰,仍然效果欠佳,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将一堂知识灌输的课程转化为引发学生对本门课程发生兴趣的一堂课,需要力图使学生成为课堂系统的一个积极环节,参与其中,改变其只当观众的角色。
例如,在进行中国伊斯兰建筑的讲授时,其重点在于将建筑空间与建筑的使用相结合。笔者专门请一位穆斯林学生参与到有关伊斯兰建筑的课程当中,讲述有关清真寺内教众的空间使用、行为方式,以及对我国专有的拱北建筑的来源、看法等。因为伊斯兰教是与生活相融的,规律的作息,严格的信仰使得这位学生表现得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课堂效果非常好。她在讲述建筑空间时候,其实就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以往只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的十几分钟的时间延续到了30多分钟,学生在课下反映这样的教学效果甚为理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会激发学生对课堂的认知,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建筑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引发学生课下交流的热情,使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相互结合,相得益彰[4]。
3 结语
在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后,建筑史教学与其联系并未疏离,反而更为密切,尤其是农林院校中的建筑史教学,其重要性反而会凸显出来。结合农林院校中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必然会有针对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问题与矛盾。如何处理好其中的问题与矛盾是现今以及未来需要持续思考的课题,从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进行尝试与修正。
参考文献
[1] 玄峰.中国建筑史教育理念初探(中国建筑史教育系列之一)[J].华中建筑,2006(6):132-134.
[2] 玄峰,蔡军.中国建筑史教育内容浅析(中国建筑史教育系列之三)[J].华中建筑,2007(8):227-228.
[3] 曾坚,曹磊.建筑美学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探索[J].新建筑,1996(4):61-62.
[4] 王贵祥.被遗忘的艺术史与困境中的建筑史[J].建筑师,2009(1):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