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化融合”下的ERP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2014-04-29刘秋生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年13期
关键词:两化融合培养方案工业化

[摘要] 信息化与工业化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两化融合”给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本文针对当前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两化融合”的视角,开展ERP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索,归纳、总结和提练出“鼎”型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年对经济管理类,特别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 工业化;信息化;ERP;培养方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3. 07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4)13- 0118- 03

推行“两化融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当前,ERP系统实施已成为企业“两化融合”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据统计分析,企业实施ERP系统的效果与期望结果相差甚远,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急需大量具有ERP实施能力的高级信息化人才,高校必须加速ERP人才培养,以满足“两化融合”发展战略的需要。

1 ERP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GartnerGroup公司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概念,并迅速得到IT行业的响应和学术界的关注。全国各高校纷纷将ERP系统课程融入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但是由于ERP系统本身的理论不够成熟,ERP课程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结构。

1.1 ERP授课对象众多、内容单一

ERP课程已被引入到MBA、工程硕士、普通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专科生的教学中,在本科教学中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延伸到经济、管理、机械、计算机等相关专业,ERP授课对象层次和学科众多。

不同层次的ERP人才在“两化融合”中应当起不同的作用,特别是ERP高级人才应当具有前瞻性、动态性制定ERP发展战略的能力。但是硕士研究生往往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侧重某方面的理论研究,缺乏“两化融合”前瞻性规划的能力。在本科ERP课程教学中,往往以不同的学时和内容裁剪控制不同专业,没有根据专业背景、课程性质、发展需要、“两化融合”特点和授课对象能力制订教学计划。既没有专业适应性,也没有技术、观点、思想、方法和学术的动态性。

1.2 ERP教学培训中理论与实际脱节

高校、ERP软件公司和ERP用户都在开展ERP人才的培养,但是不同类型的培训单位具有不同的培训目的。因此,要使ERP真正被高校学生有效掌握和应用,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1.3 ERP教学的师资不足与环境差

ERP教学需要一支知识全面、专业性强的教师队伍。由于ERP系统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教师多数通过简单培训兼任,他们往往对ERP并没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遇到问题时,大多要依靠ERP提供商的技术顾问来解决。

2基于“两化融合”的ERP课程教学方案

“两化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生存环境与发展基石,信息化是工业化的生命之树。

2.1 培养方案构思

基于“两化融合”的ERP教学模式方案是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与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培养目标,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个抓手,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3个立足点,以应用操作型初级人才、信息系统研发型中级人才、信息化创业型高级人才和理论与方法创新开拓型顶级人才为培养人才的4个层次,打造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在两化融合中发现问题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和面向现代社会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修养和素质。

2.2 企业管理ERP教学实训体系

校企合作把“软件工厂”搬进校园,培养“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咨询顾问”“实施顾问”等多种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使学生接受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2.3 企业管理ERP教学知识体系

“两化融合”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典范,实现生产过程装备和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集中优化控制。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串联成企业管理ERP教学体系主线,透析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制,寻找出课程体系内部、课程体系之间对专业知识培养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形式,进行影响的测度和可控性研究。

2.4 企业管理ERP教学方式

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增加信息化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校办“软件工厂”为基础,开设企业信息化建设模拟仿真实验。以企业认知、管理信息化实训和软件开发实训为主线,引导、辅导和促使学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方向发展。

3基于“两化融合”的ERP课程教学方案执行及效果

新型人才培养是以“两化融合”为前提,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3.1 企业认知培养

企业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学生必须首先了解企业,掌握企业的一般运作方式。企业认知是以企业组织沙盘、企业经营沙盘、营销管理沙盘等沙盘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感性认知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需求,增加对企业调研、用户需求调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3.2 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

以“ERP系统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全面体验“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RP的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潜在的二次开发需求,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对ERP系统的逻辑分析思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

按校内软件工厂的方式,全面训练信息系统研发。培养学生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维护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信息系统软件的实用化和商品化培训,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提高学生创业的可能性。

3.4 ERP教学效果

我们以ERP教学为主线,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以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题构建动态、完整的课程体系。其中,获江苏省精品课程3门次。《ERP原理与实施及其案例分析》教材被评为省精品教材,给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信息管理2006届学生徐占东同学在大学生创业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和国家级金奖。

经过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近20年培养实践,根据对企业管理信息中心CIO职位调查,软件开发公司、信息技术咨询公司、信息化工程建設监理等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ERP教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论

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涉及众多科学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与时俱进。两化融合给企业管理ERP教学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目标定位和教材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方式与方法。我们还需要通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方案,探索新的途径,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为制定经济管理类专业ERP教学体系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启发。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青,翟建设,张佳琦.ERP沙盘模拟课程设计在信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62-63.

[2]封俊丽,李娜.ERP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285-286.

[3]王文铭.ERP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1):93-96.

[4]刘秋生,等.经济管理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3(6):71-74.

[5]张安珍.关于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0(1).

[6]丁毓峰,等.机械制造ERP教学体系研究[C]//全国机械设计教学探讨会议,2007:34-36.

[7]刘秋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72-74.

[8]陈维军,李杰.企业信息化调查及其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34-36.

[9]周镭.高等院校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92-94.

猜你喜欢

两化融合培养方案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在核电群堆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