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探索
2014-04-29谭运启
谭运启
摘要:职业技能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或经验顺利完成某种职业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可分为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受传统应试教育和当下大学学历教育的影响,现在的高职教育仍然没有完全从学历教育转变为职业能力教育,这让很多高职大学生在理解、获取、掌握职业技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经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以日常管理为载体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技能、以社会实践为平台造就大学生可迁移技能是高职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可取路径。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5-0037-03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技能的现状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和当下大学学历教育的影响,现在的高职教育仍然没有完全从学历教育转变为职业能力教育,有些高职院校的办学基本上是沿袭综合大学的办学理念,而没有真正地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等高职教育理念。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没有开设职业类、就业创业类的课程,这让很多高职大学生在理解、获取、掌握职业技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解时存在误区。很多高职大学生认为职业技能就是自己所学专业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大学就是为了获得和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于是,相当多的同学把自己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对于非专业课程,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旷课、不交作业,有的甚至不参加考试。此外,相当多的大学生把主要精力花在考取自己所学专业的资格证书上,对于其他专业的资格证书或一些公共课程的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往往采取回避或消极的态度。
(二)获取知识和技能中存在盲区。很多高职大学生不仅认为职业技能就是自己应该具有的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只能靠课堂教学来实现,根本没有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人的各种实践活动而获得。人们后天学习到的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一个机电专业的学生通过自学旅游方面的知识,考试后获取了导游证,他就具备了导游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正是由于认为获取职业技能只能通过课堂学习途径,所以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大量时间都花费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上,仍然过着中学时代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不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等组织的各种活动,更不愿参加校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甚至连自己专业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等也是敷衍了事,消极应付。因此,虽然不少高职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但是由于忽视了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他们往往没有真正成为能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掌握中存在“冒进”区。由于在理解职业技能方面存在误区,在获取职业技能方面存在盲区,很多高职大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过程中存在“冒进”现象,即认为自己拿到了毕业证和所学专业的资格证书,就完全掌握和具备了工作所需要的一切技能,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将来工作都是没有任何问题了。可是,在找工作时,有的同学突然发现,招聘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关于技能的要求比自己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高得多,单位不仅看重大学生的学历和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还看重大学生其他专业的资格证书以及公共课程、选修课程的资格证书等,特别是对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原来所学专业的资格证书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工作以后,一些刚毕业的高职大学生由于没有很好的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突然发现自己不能做好相关岗位的工作,工作起来没有责任心,不稳重、不踏实,遇到工作中的困难或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和解决。于是,一些大学生在工作一、两年内频繁跳槽,刚就业就失业,刚毕业就无业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路径
如上所述,高职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它们获取的途径是多元的。为此,在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技能时,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路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经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渠道、主阵地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坚持以下原则:(1)以案例分析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课堂教学通过案例引入、思考讨论、案例评析等教学环节的设计,创造出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既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大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验实训的实际中去,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技能和能力。(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按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在“教”与“学”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做”的重要环节,它也是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多元化。如为了加强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相关岗位的了解,可以进行职业(岗位)考察实训、仿真实验实训、全真实验实训等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职业考察实训,学生对多个职业(岗位)的参观、考察,聆听行业专家的介绍,使自己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利于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初步规划个人的职业人生。真实环节下的仿真或全真实验实训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专业能力、选择方法的能力、自主性、责任感和承受能力等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以日常管理为载体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技能。日常管理是一种养成教育,对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技能的提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日常管理要坚持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靠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靠干部、辅导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方方面面的能动性。“管理的最高理念和唯一宗旨,是把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被管理的物、财发挥最大效用,而绝不是把人、财、物管死。”[1]对学分制管理、进修课、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科技创新活动,我们都要以学生为主给予帮助,以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为宗旨。(2)规范性原则。大学生处在成长关键期、身心发育成型期,他们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行为习惯等具有不成熟和不完善性,加之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其他负面现象的影响,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具有情绪化、自我为中心等特点。要严格学籍管理和学生行为规范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加强学生公寓和班级的管理,优化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要开展以“宿舍文明、教室文明、举止文明”为重点的文明养成教育。(3)思想性原则。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要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融教育性、思想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为一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诸方面都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如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同时也是全国各大高校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年,主题教育可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和“青春祖国”的时代主旋律开展各项活动。今天,全国各族人民在为中国梦而奋斗,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围绕“畅想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开展。
(三)以社会实践为平台造就大学生可迁移技能。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学知识、长才干、训练意志、培养各种能力的最好方式。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职业化原则。首先,要帮助学生搞好职业生涯设计,以职业生涯设计作为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导。可通过举办职业技能设计大赛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工学结合,使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从学校延伸到企业和社会。一方面,学校及教师要认真思考如何让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所需等联系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安排学生到企业、到公司去见习或参观;另一方面,学校要不断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开辟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从专业入手、从贴近学生实际入手,加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智力投资与物质支持,并将社会实践计算学分,提高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求真务实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等。此外,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是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可通过创新创业大赛、模拟实验、创业实习、“试就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节和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来提高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增强实践动手能力,体验实践乐趣。第二,体系化原则。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就业创业等相结合的体系。为此,要以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充分发掘社会实践项目内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体系,以实现社会实践的体系化、制度化。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我国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对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大有裨益,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大学生们在思想认知和情感体验中,经受意志的磨练和考验,在体验和考验中培养学生语言沟通、人际交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光畔.中国教育问题调查[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