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监管制度演进与金融监管理论发展的研究综述

2014-04-29文贝贝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年14期
关键词:金融

文贝贝

[摘要] 本文从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理论发展过程的4个阶段进行整理和总结,论证金融监管理论研究和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关系,并得到启示。

[关键词] 金融;金融监管制度;金融监管理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4. 052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4)14- 0082- 02从发展史来讲,金融监管的发展过程主要包含4个部分,金融自由化阶段(20世纪30年代之前);金融管制阶段(20世纪30年代危机至70年代);金融监管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安全与效率并重的金融监管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本文将从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理论发展过程进行整理和总结,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

1金融自由化阶段(20世纪30年代前)

1.1 金融监管制度萌芽期

20世纪30年代前,人们开始了对金融监管的初步实践。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是真正意义上金融监管法律的起点。最初确立中央银行制度是为了统一货币和票据结算,中央银行基本不干预金融机构经营行为,更不直接控制金融服务和市场价格。后来,中央银行衍生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从而有可能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检查,才为中央银行监管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然而,相互之间的协议并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性,所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

1.2 金融自由化阶段的监管理论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是这个阶段的理论职称,它们共同信奉市场的无缺陷性,尤其坚信“看不见的手”,它们认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也属于市场行为的范畴,让个人利益得到满足,是引导人们共同努力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2金融管制阶段(20世纪30年代危机至70年代)

2.1 大危机后安全优先型的严格金融监管体制

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之后,各国政府相继采用了管制措施,并将以单纯的法律约束为特征的金融管制逐渐发展成为具备丰富手段和内容的金融监管。很多发达国家采取了关于利率、外汇、分业和结构的管制。中央银行指定的相关政策,服务并监管者宏观经济,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

这一时期的金融监管目标是以金融业的安全性为主,以求防止金融体系的崩溃对宏观经济的严重冲击,金融监管之严厉甚至倾向于政府的直接管制。

2.2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金融监管理论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确立了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主导地位,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人们不再相信市场是完全可以自我调节的。在这个阶段,银行制定的制度相对自由,金融体系没有完全细分,这就使得金融监管显得无力与脆弱。银行过度参与投资银行业务,并最终引发连锁倒闭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3金融监管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3.1 效率优先型的金融监管制度及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放松对金融业的严格管制,推崇“效率优先”的原则,实行金融自由化。这一举措的确促进了该时期的金融发展和经济繁荣。但1982年国际债务危机首先在拉美爆发;美国80年代陷入长达10年的储蓄贷款危机;日本80年代末发生泡沫经济大崩溃;90年代拉美新兴市场国家又发生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陷入金融危机。这使得效率优先型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覆灭催生出了浮汇制。资本市场对整个国际市场而言,处于相对过剩的状态,这与金融国际化的进程都给银行业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银行必须通过创新来回避金融监管制度。针对这种情况,西方十国集团果断采用联合监管,《巴塞尔协议》由此诞生,这个协议不仅对银行监管提供法律支持,同时也对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框架。此后巴塞尔委员会的跟进文件指出银行要侧重风险的控制而非银行自身的经营。

3.2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金融监管理论

1973年麦金农(Ronald.I.Mckinnon)和肖(Eduard.S.Shaw)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他们的核心主张是取消政府对金融的管制,过渡到由市场力量起主导作用的“金融自由化”阶段,金融自由化理论正式形成。

明斯基(Minsk,1982)对金融的长期起伏和盛衰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金融不稳定假说”观点被首次提出,他认为银行受利益最大化驱使,推出很多带有风险性的业务,这就对了银行内部的稳定性带来冲击,所以金融监管银行的经营变得很有必要。

《美国货币史 1867年—1960年》一书由弗里德曼与施瓦兹(Friedman and Schwartz,1986)联合编著,他们通过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考夫曼(Kaufmann,1996)从银行体系的传染性和系统风险的角度分析也认为,个别银行比其他企业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失败,银行业也比其他产业更加脆弱、更容易被传染。

麦金农(Ronald.I.Mckinnon)于1991年出版了《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金融控制》,对政府干预进行了妥协,提出对实行经济市场化而言客观上存在一个最优次序问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等如何排序是极端重要的。

4安全与效率并重的金融监管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4.1 稳健型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

1990年后,金融自由化迎来了发展的高峰,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长期有效的发展,形成了稳定的体系。但是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很多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也出现了很多监管和发展方面的问题。它们相应地转变了金融监管的方式方法,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充分考虑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效率,强调适度的金融监管。另外,90年代以来频繁爆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又对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2007年爆发于美国并蔓延至全球的次贷危机,表明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强化稳健型金融监管体制的任务仍十分紧迫而艰巨。因此,总体上说,当前的金融监管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金融监管要合理配置安全、效率和公平的金融监管目标,始终重视金融安全;二是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确保国际金融市场有序发展。

4.2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金融监管理论

9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以及各国金融监管目标和方式的转变推动了金融监管理论逐步转向安全稳定与效率并重。在这一阶段的金融监管理论研究取得不少成果。①信息经济学背景下的金融监管理论。理论指出,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有效地解决了信用与信息对称的问题。信用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现实的操作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信息的不对称与金融市场的道德问题与逆向选择是正比的关系。②功能性的监管理论。“功能观点”开辟了新的金融监管理论时代。1999年美国国会推出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此法案允许企业的联营,为保险、银行和证券提供了联营的机会,保险、银行和证券的混合经营由此诞生。③监管激励理论。在拉丰、梯若尔(Laffont,Tirole) 1993年的著作《政府采购与监管中的激励理论》中,监管理论得到系统的分析和发展。激励理论首次应用于金融监管中,他们的目标金融监管系统得到最优配置。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金融监管理论利用了信息理论与激励理论的原理,并向功能观金融监管的理念发展,这更加符合当今金融业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5总结与启示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金融监管的理论和实践是紧密联系的。随着金融活动的不断发展,原来的金融监管制度的问题和缺陷暴露出来,从而促使了金融监管理论研究的发展;反过来,新的金融监管理论又指导和推动着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两者呈现出螺旋式的发展演变过程。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必然会带来金融监管理论的新发展,可以预见,分业监管转向统一监管、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等理念将会取得较大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蒋自强,等.经济思想通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胡维波.金融监管的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2004(3).

[3]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

[4]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蒋海.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契约与中国的信用制度建设[J].财经研究,2002(2).

猜你喜欢

金融
金融开放应在审慎中阔步前行
祛魅金融衍生品
金融与经济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P2P金融解读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支持“小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