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4-04-29胡宇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年14期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问题对策

胡宇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大高校进入了拼“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水平无疑影响着高校办学水平、形象地位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对高校而言,剔除“短板”,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本文以江苏大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高校建设信息化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问题;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4. 027

[中图分类号] F272.7;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4)14- 0041- 020引言

高校信息化在我国发展已有20余年,但大陆高校信息化总体水平与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仍存在着显著差距。在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无疑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关乎一个国家人才的储备与发展的持续后劲。因此,高校有必要剔除信息化建设中的“短板”,以加快、稳健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目前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定性的讨论阶段,鲜见基于案例的实证研究。本文首先以江苏省省属全国重点高校江苏大学为例,深入研究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由于省、部属重点高校的信息化水平高,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对指导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较为普遍的现实意义。

1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校信息化是指利用高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过校园管理网络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实现教学、科研、服务的网络化。[1]自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于1990年发起并主持“信息化校园”(The Campus Computing Planning)以来已有23年,期间亚洲高校也积极开展ACCS(The Asian Campus Computing Survey)研究项目。随着国际上高校信息化研究的兴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2002年中国高校首次进行了“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2003年这一研究课题成为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化研究会年会的焦点,国内高校信息化的趋势由此拉开序幕。

目前我国高校呈现出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高、应用系统建设差异大、信息人才教育指数偏低以及信息化投资总额高、人均信息化投资额低等特点,总体上省、部属重点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最高,其次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他省属、市属和民办高校的信息化指数还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引用了CIO概念,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模式,并由专业的机构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规划。[2]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校最好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用户统一管理,打造人性化、个性化界面。

2案例实证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

2.1 江苏大学信息化建设的概况

江苏大学的网络基础建设始于1995年,特别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综合投资总额近3 000万元,校园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作为中国计算机教育和科研网的接入单位,到2009年底江苏大学共拥有64个C的教育网真实地址,共铺设光纤110km,信息点建设达到35 353个。三校合并后实现了四校区四芯光纤千兆互联,千兆带宽接入到楼宇,百兆带宽到桌面,网络基本覆盖各校区教学、办公、科研以及校本部学生和教工生活等区域。为方便广大学生和教职工上网,全校园网络共配备主干路由交换机20几余台,其他类型各种交换机达1 000余台,联网计算机超过2万台。

为有效建设与发展信息化,江苏大学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化中心。信息化中心提供的基本网络服务包括www、dns、dhcp、ftp、bbs、email、proxy,还包括网关计费系统的支撑维护,是全校网站、服务器和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扎口管理部门,负责网络基础服务的维护与管理,全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服务器托管的管理、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另外,信息化中心负责学校主页网站后台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对各学院、单位和部门的二级网站提供虚拟主机服务,目前,托管维护各类二级网站80多个,服务器40多台,各类信息系统30多个,其中包括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教务管理、研究生管理、招生管理、资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一大批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息系统。

2.2 江苏大学信息化建设中尚存在的问题

2.2.1 办公、教学区网络拥堵情况时常发生

每学期一到选课时期,尽管学校已经实行分流选课,选课系统仍拥堵不堪,校内的4个入口及校外的两个入口时常被学生挤爆。同样在进行教师质量评价和成绩查询这类教学系统浏览高峰期学生也无法顺利进入选课系统,造成选课、评价失效等情况,进而影响后续一系列的学生正常选课、上课流程。此外,江苏大学规定大一、大二学生要做英语视听说,经常出现机房机器不够用、网络拥挤、死机等情况,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还浪费了学生的金钱。

2.2.2 对信息化校园建设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信息素质教育有待加强

江苏大学每年都会有几次针对教职工的培训,但此类培训却局限于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使用以及邮件系统的使用,没有涉及到信息化校园。教职工对什么是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能够带来什么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从学校发展的全局出发,结果在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

2.2.3 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夸大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评估指标的指导意见,高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普及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化手段之一,用来辅助教学,在教学内容直观化、信息传递多媒体化、多途径获取教学信息、增大课堂信息量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的优越性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3]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搬到课件上,上课时照本宣读,鼠标的点击声代替了粉笔敲击黑板的声音。惯性使得PPT翻得越来越快,学生看得越来越乱,一节大课认真听下来,学生脑子里有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多了晕眩感与酸胀感。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全程的PPT讲解也是学生不想听课以及教学质量下滑的另一诱因。

2.2.4 信息化建设投资效益有待提高

部分部门由于有资金的支持,盲目地上一些软件系统,事后却基本闲置。排除浪费资金不说,还占据了空间。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致使其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产品成本越来越低,因而高校及各部门务必慎重更新设备,切不可求大求全,而忽视实际效益。

2.3 江苏大学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3.1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实效性

高校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教育所特有的规律,进行系统而合理的设计。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利用多种方式给学生“解惑”;同时学生也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增长知识,提高素养。教师切不可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依赖于现代化信息技术,也不能完全依赖于网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努力以优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的同时,应当注意到人文精神、价值观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校园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科学素质、人格内化所起的作用,要认识到在这种人文教化的过程中,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和互联网所替代不了的。

2.3.2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注重投资成本与利用效益的核算

学校信息化的建设要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出一套合理、稳健、高效的建设发展方案,相关部门分期实施,逐步完成。根据当前国家倡导的建立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学校信息化建设应对建设预算“瘦身”,各项信息化投资需要严格地实施市场调研、技术论证以及利用效益评估等步骤,以“应用为先,够用唯独,少用即免”为原则,争取低投入、高收益,积极稳妥地进行建设和发展。

2.3.3 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影响高校信息化进程快慢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的质量。纵向保持队伍的稳定性,横向保持队伍的协调性。队伍内部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无阻,将促进学校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提升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对外展示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宙. 中国高校信息化现状研究[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1-96.

[2]魏丽红.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12):196.

[3]张锋社. 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1):83-87.

猜你喜欢

高校信息化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现状分析
基于ASP技术的实验室网站系统建设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浅谈基于Web在线教学系统设计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信息化建设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