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视域下对农民小康的一些思考

2014-04-29张江洁

中国市场 2014年16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小康农村

张江洁

[摘 要]没有农民的小康,就谈不上中国的小康,“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迈向小康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的关口,“三农问题”时刻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连续10年下发中央一号文件,助推农民向小康迈进。如何推进,值得思考。

[关键词]小康;农村;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137-0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早就有理论工作者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在农村,希望在农村。因此,“三农问题”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小康,从对象上来讲,指的是全体人民的小康,从内容上来讲,指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小康,还包括政治的、社会的、生态的小康。

1 目前制约农民全面迈向小康的因素

1.1 从农业方面来看

1.1.1 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主要依靠外地输入

阳泉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属山西东部山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大陆性季风及复杂地形影响,市内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农作物主要是玉米、谷子、高粱等,主要农产品是核桃、花椒等。而人们长期依赖的面粉、大米、蔬菜的70%都靠从外地输入,这无疑增加了生活成本。

1.1.2 农业产业化的空间不大

由于阳泉地处山区,丘陵比较多,因此,农业产业化的空间不大。如果要进行农业产业化,就需要平整土地,修理沟壑,成本很大。

1.2 从农村的角度来看

1.2.1 征收农民集体土地问题

在现行法律体系下,城镇在地域上的扩张主要是依靠政府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来实现的。征收农民的土地,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了投资载体,而且为城镇建设提供了巨额的资金,但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2.2 农村土地的经营规模小

我国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小,结合阳泉的实际,盂县作为阳泉最大的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2亩,这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造成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农业人口的转移,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在逐步的流转和集中。相信随着农业人口的进一步转移,农村流转承包经营权的耕地面积将会继续扩大。当前制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法律虽然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农户的用益物权,但实践中对农民的这一财产权益仍保护不够,农民对流转后可能失去土地权益的担心仍然较重;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发育明显滞后,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对称,对土地流转的各项服务满足不了需求,客观上影响了流转;三是转移进城的农民基本上尚未能真正成为市民,各种后顾之忧阻碍了土地流转。

1.2.3 严重的资源破坏

随着近些年私挖滥采煤炭现象的严重泛滥,有资源的农村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规模的耗用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不断污染空气、河流、土壤,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1.3 从农民的角度来看

1.3.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按照山西煤改的思路:关小上大。关小,意味着小企业的关闭,原来很多的农民在小企业打工,现在面临失业;上大,意味着支持资金雄厚的企业,使得一些国有煤矿吞并了原来的小煤矿,成为了国有资源。但是国有煤矿机械化程度高,专业性比较强,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样就造成了大量劳动力的过剩。农民没有工作,显然收入增长也缓慢。

1.3.2 农民身份的变化

农民的转型,笔者认为,从身份上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趋向城市,完成市民化,成为新市民。尤其是现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另一种是成为新型农民。对于成为市民的这部分农民,他们就有可能完全脱离土地,在城市工作、生活,享受市民的待遇。对于作为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并以此为生活的农民,在新时期怎样才能塑造成一个新农民的形象呢?首先要保证农民具有丰富扎实的农业知识。因为任何事物之发展,要立足本土,在传统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如此,新农民不仅要谙熟农历,掌握农时;娴熟农事,擅长农活;及时农忙,充实农闲;通解农谚,身怀农技……而且,为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知识而潜心农艺,深化农学,然后通过不断实践,使之能成为有特色生产的农户,成为有产业专长的农家。

只有首先保证农民的农业知识普及化,然后在不断实践中发展自己的生产之特色优势,最后通过生产之技术结构的提高使之成为专业化,只有这样,再通过规模结构的调整,才有可能向农户产业化的目标迈进。

1.3.3 农民观念的变化

长期的资源优势,已经养成了阳泉人离乡不离土的情结。他们宁愿守住自己的家,不愿意远离他乡。熟悉的乡土生活养成了实际、保守、狭隘、自足的情结,他们不喜欢变化,他们淡漠和隔膜于陌生地方的生活,对远方的生活没有好奇心。今天走出来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外念书的学生,这些人有些在外闯事业,有些在外定居、工作、生活。

2 农民迈向小康的关键问题

2.1 农民的就业问题

农民就业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江泽民曾说过:“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邓小平说过:“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不难看出,解决好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关系着整个大局。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的就业关系着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的高低。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运动,都是农民的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农民的就业问题事关重大。

2.2 小城镇建设是解决农民工转型的大战略

200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小城镇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在此后的中央历次农村工作会议以及有关农村工作的文件中,也反复提出要搞好小城镇建设。但客观地看,一些地方不顾客观条件,缺乏长远规划,布局不合理,盲目攀比扩张,基础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了小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我们应该看到,小城镇是中国农民消费的大市场。中国70%的农民,他们的消费基本是在小城镇,而不是大城市。小城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小城镇才能转移中国70%的农民,也才能实现农民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农村生态自然化。

2.3 打造高素质村干部队伍是关键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是党在农村实施核心领导的关键群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这种特殊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村干部”,村干部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一个村的经济能否长足发展,能否造福一方百姓,维护一方稳定。因此,作为村干部必须时刻铭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努力当好带领村民尽早实现小康的领路人。

3 对农民迈向小康的探索

3.1 发展产业化的农村经济

结合本地的实际,契合老百姓的需求,建立大型的蔬菜生产基地、养殖基地、核桃种植基地、特色小杂粮生产基地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加快发展观光农业、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3.2 大力推进产业转型,由传统产业向可再生资源、循环经济转型

首先,推进传统产业项目改造提升。深入挖掘煤炭资源优势,推动煤炭等传统产业发展新型化。一要借助于阳煤集团的力量,扎实稳定煤炭产业基础。二要加快推动煤炭产业延伸。目前,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煤炭企业要大力向下游产业延伸拓展,生产附加值更高、适销对路的产品。下大力抓好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制造、煤物流等产业延伸项目,确保早日投产达效、形成产业规模。三要抓好非煤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耐火、焦化、冶金、建材等产业要瞄准大市场,顺应产业政策要求,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加快多元产品研发和传统工艺改造,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其次,推进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发展。要坚定不移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煤矿机械、城市矿产、废旧家电拆解利用和铝镁深加工等阳泉有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的产业。发挥后发优势,重点发展资源深加工类新材料、高成长性新材料和高精尖新材料产业,创造条件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再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因为解决农民未来的就业岗位,服务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阳泉应该整合资源,利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旅游业打造成重要的支柱产业。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依托丰富的物流资源,完善城乡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住宿餐饮、家庭服务、健康服务、体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

最后,生态由“黑色”向“绿色”转变。随着全省绿化造林现场会2011年在阳泉的召开,以及国家“十二五”期间的生态要求,阳泉确立了以煤为基、不断开发、保持稳定,加快转型、发展非煤、逐步做强,双轮驱动、优势互补、率先发展的发展思路,确立了“黑色”转“绿色”的转型发展规划。

3.3 农民自身方面

3.3.1 加大教育的力度

教育最核心的功能是让受教育者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在今天,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现代公民。乡村青少年中很大一部分人在读完初中或高中以后直接去打工,但是只能充当最简单的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增值空间非常小。因此,除了加大教育力度之外,还需要根据本地的特色,进行大规模的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让一些年轻人懂得一两门技术,这样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能更好的解决一部分人就业,甚至有的人会成为能手、专家,带领当地一方经济的发展。

3.3.2 政策保障

(1)农业保险保障。目前农民种地面临的风险极大,自然的、社会的条件影响着农业状况,因此,提高农业保险的力度,降低农民的损失,提高农民对农业的积极性。

(2)社会保障。农民的养老、医疗,是当前很现实的问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全体农民的心愿,要实现这个愿望,政府就需要加大力度,一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养老的比重,让农民老有经济保障;另一方面加大对基层医疗组织的建设,让农民真正能实现就近就医。

总之,实现农民小康是一项系统、艰巨的工程,需要党委、政府和农民的共同努力,需要政策、资金、技术的保障支持,更需要机制的保障。当前,全市人民都在为实现“四大战略”、“千亿阳泉”而奋斗,让我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连林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8).

[2]汪金友.关注农民的小康[J].瞭望,2003(8).

[3]苏杭.论邓小平江泽民的农民观[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2).

[4]冯雷.三大难题制约中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2).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小康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我家的小康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