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课堂竖笛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2014-04-29李丝雨
【摘要】竖笛教学是中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内容,在全世界范围都被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它却由于发展时间短、缺乏系统研究而位处劣势。文章对近年我国音乐课堂竖笛教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以期把握其发展脉络及研究现状。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堂;竖笛教学;研究现状
自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大力推进,但器乐教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却缓慢而艰巨。十年后新课程标准对器乐教学之肯定,提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应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密切结合”,又给器乐教学带来了春晨的曙光。
然而政策的支持并不全代表教学的良好实施。器乐教学在课堂的普及远不及歌唱教学,再加上有些音乐教师的主观因素,没有意识到中小学课堂的器乐教学意义远远大于学习器乐本身,致使他们对其望而却步。直至21世纪器乐教学才逐步在中小学得到普及,竖笛更以其特有优势在全国尽领风骚。由此学界越来越多人关注“竖笛教学”,但迄今为止,竖笛教学研究的文献仍不多。
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以“竖笛教学”为主题,在中国知网得到检索结果175篇,其中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46篇、特色期刊127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最后根据文献来源和内容相关度再次筛选,除长笛、竹笛及竖笛教学教案文献,笔者整理出31篇学术期刊、1篇硕士论文为本文研究对象。
一、现有研究成果的统计与分析
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所得175篇文献中,仅有两篇文献收录在核心刊物。由此看来,我国竖笛教学研究层次普遍不高,学术性、理论性和实践有效性都有待加强。
从研究内容看,竖笛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分别13篇,教学策略4篇,竖笛教材2篇;从研究方法看,实证研究3篇,经验总结29篇。文献多旁观和经验总结,少实证和定量解释性研究。说明国内对课堂竖笛教学研究大多都停留在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没有调查分析和深入实证。
二、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一)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
此类研究均建立在研究者的实践基础上。邓林在《中小学竖笛教学初探》和翟剑生《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新法初探》均提出了听记旋律和即兴演奏等方法并列举了教学实例。岳婷在《中学音乐课堂竖笛教学技巧探析》呼吸、吐音、指法介绍吹奏技巧,但其对实施前因后果均无具体说明。朱则平指出中小学课堂竖笛不以技术教学为目的,而是把竖笛作为学具。但技术教学也是要慢慢积累的,不仅提出指法操等十种方法,还介绍了竖笛与唱歌、创作等综合教学,为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刘峰的《浅谈竖笛教学》倡导课外活动实践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李小艳在《小学竖笛教学的探索》中则提出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提倡以集体演奏为主进行分组练习和比赛;还提出课堂“留白”供学生表现,为教学灵活性提出新要求。蹇菊华认为乐曲选择很重要,如熟悉的世界名曲能促进有效教学。潘朝阳从和谐美、对称美等六方面阐述了竖笛教学应与歌唱、欣赏等结合,将竖笛教学打造成审美感知的课堂,认为把握形式美规律能提升教学效率。而何凤龙则在其硕士论文中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几种方法:欣赏—情境教学法、视奏—手势教学法等。前半部分指向学法,后半部分指向教法,指导性和可行性都较强。
(二)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教学策略内涵阐述各有不同。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教授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
蒋忱的《小乐器,大舞台——对竖笛教学的思考》认为教学应先培养演奏习惯,规范课堂组织也十分重要。侯颖的《小学音乐课堂实施竖笛教学的策略》提倡建立小组互学互教以缩小学习差异。刘敏则通过“分层异步教学法”实证分析提出教学三大原则:承认差异、全体参与、动态转换;六大环节:理念引导、学生分层、分层备课、异步授课、及时评价和分组调整。
(三)关于教学实践的研究
研究内容可分为如下两类:
一类是分析教学遭遇问题。徐乐就《竖笛进课堂之我见》中“中小学音乐课器乐教学在种类上要多样化”观点提出异议,在文中阐述了此观点若实施将造成的六种困境。反证器乐进课堂应本着简单易学、科学合理的原则,以统一乐器实施教学。张建庄在《竖笛进课堂为什么多年来难以得到普及》对竖笛进课堂难普及作了认识、师资和教法上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但可行性太小。
另一类是分享教学成功经验。李春艳《浅谈竖笛教学对音乐课的辅助作用》和邱婷《浅谈竖笛在小学合唱教学中的应用》将竖笛与歌唱结合,前者以竖笛辅助歌唱教学,后者以竖笛有效解决了合唱音准问题。张庆红在《器乐教学对音乐课堂的影响——以竖笛为例》分享了竖笛对学生音乐基础技能与视唱水平的提升作用。娄晓丽从教学的有效开展谈了实践乐趣性和演奏艺术性经验。李海洋的《浅析新课标下的竖笛教学》则认为竖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团队意识。
(四)关于竖笛教材的研究
此类研究是文献最少提及的,何海斌在《竖笛合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仅以简略几句带过教材内容安排不利于教学。何凤龙的硕士论文则专门围绕竖笛校本课程进行实践探索,创造了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为竖笛教材编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明。
透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竖笛教学研究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问题。仅仅是经验总结和定性研究是不够的,多进行实证与定量研究将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S].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2011.
[3]朱则平.课堂竖笛教学指导[J].乐器,1999,(11).
[4]蹇菊华.小学竖笛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音乐教育,2008,(7).
[5]潘朝阳,李如密.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形式美探析——以八孔竖笛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9,(10).
[6]何凤龙.竖笛校本教材的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0.
[7]刘敏.任务导向下的分层异步教学法在竖笛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音乐教学,2012,(1).
[8]娄晓丽.器乐(竖笛)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J].艺术教育,2013,(6).
作者简介:李丝雨,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