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芦花》情感、音乐的分析及演唱处理
2014-04-29周志伟
【摘要】文章试从《芦花》的词义出发,分析该曲的情感基调,并结合旋律与伴奏分析歌曲的曲式与音乐技法,再根据专业的不同,从声乐演唱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
【关键词】《芦花》;情感基调;音乐分析;演唱处理
歌曲《芦花》是大型歌舞剧《一个士兵的日记》中的一首民族声乐作品,由贺东久作词、印青作曲,现在比较多见的伴奏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由纪冬泳配,另一个是由胡廷江配。下面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旋律和曲式、歌曲演唱把握技巧等方面深入分析。
一、歌曲《芦花》的思想内容和意境
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大雁成行人双对,相思花为媒。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回。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回。
这首歌描写的是情人的思念,女子对守卫边疆的情人的想念与牵挂,简短的四句歌词,把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眼前芦花纷飞的景象与自己思绪纷飞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并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词中“芦花白,芦花美”对芦花的赞美其实是一语双关的,表现的是女子对情人思念的纯真与美好,同时芦花也象征着军人的纯真和质朴。“路上彩云追”中,彩云指的是人民对军人的崇敬、爱戴,也指女子对遥远的爱人的牵挂,大雁成行人双对的景象更是让人神往,于是寄托情丝与芦花,有了相思花为媒的美好憧憬。“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回”,寓情于物,表达出了女子的忠贞以及对爱人的思念和坚守的信念,并进一步升华到对爱人的热切期望和叮嘱。歌词不仅婉转动听,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刻画了一幅唯美的景象,把人带入深深的思念的情感中,最后落到一个“回”字上,表达一种强烈的盼归的心情。这首歌曲主题直白而含蓄,通过芦花的描绘,抒发了女子的柔情,使芦花具有了生命,感情层层递进,传达着女子对爱人的想念、对祖国的热爱,同时发人深省,对军人的付出有深深的感悟,体会到军人对自己的亲人、爱人之间难舍的感情,赞美了军人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付出,意境深远,感情浓厚,情真意切。
二、旋律和曲式的分析
并列单二部曲式:
前奏 A B A B 结尾
abab1 cdc1d1 abab1 cdc1d1
8小节 4444 4444 4444 4444 8
这首歌曲是一个并列单二部曲式,降A宫民族调式,突显出民族的特色,乐曲由前奏、结尾加中间的并列单二部构成,使用6/8拍,形成流畅飘荡的感觉,与歌曲的主题吻合。整首乐曲非常规整,都是四小节一个乐句,A段由四个小乐句构成,使用了旋律的重复,b乐句结束在属上,构成半终止,b1结束在主音上,完全终止,A乐段收拢性结束。A段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在歌词上是押韵的,旋律上的重复起到一个加强的作用,旋律与歌词完美结合,使用了一字一音或者一字多音,使歌曲更加优美抒情,意境渲染非常到位。在A段的伴奏织体上纪冬泳版使用的是分解和弦,就像漫天纷飞的芦花,有飘飘洒洒、随风飘荡的感觉,胡廷江配的伴奏中使用了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的结合,织体更为丰富一些,并加入了一些装饰音,使旋律更为优美动听。
B乐段是整首歌的高潮部分,也是由四个乐句构成,在音乐的旋律上使用了新的素材,在节奏上与A乐段保持了基本一致,但在细节上有所更改,节奏较为密集,装饰音增多,起伏波动也较大,音域提高。与A乐段形成对比,在进入B段之前是一个由主音开始的音阶由弱到强的上行级进,对音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进入B段后在力度上也明显加强,加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在这一部分的伴奏上纪冬泳老师版本上明显在分解和弦上方即右手加入了柱式和弦,节奏密度增加音域扩大,并且加入了歌唱的旋律,在歌唱声部上方高八度一同进行,使歌曲在气势上大大增强,渲染力提高。在胡廷江老师配的伴奏中,并没有直接加入歌唱的旋律,而是在歌唱部分托长音的同时加入旋律的变奏,还有很多音阶的级进,使歌曲更具紧凑的感觉,伴奏织体更为多样一些,穿插着分解和弦与柱式和弦,两种伴奏的感觉有一些区别,但是歌曲的主题旋律还是一样,音乐的感染力也一样的强烈。在歌曲的结尾部分,伴奏旋律重新回归到前奏部分,对前奏进行重复,形成首尾呼应。
旋律与歌词的结合非常好,旋律的高低走向贴合歌词的语气语调,节奏也与歌词韵律相连,使歌曲听起来非常流畅,易于情感的表达。
三、《芦花》演唱方面的分析
歌曲演唱是方法、技巧、情感的综合艺术,要全面地展现歌曲的内涵与意境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把歌曲完美地展示出来,方法上需要在前人积累的经验技巧上,融入自己的想法,不断地继承与创新。
首先是演唱方法上,这首歌曲音域较宽,最高音达到小字三组c,在力度的变化上也非常大,所以需要科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这首歌曲。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歌唱方法,现在较为流行的是借鉴美声的科学唱法,不再是以前真声、细声的传统演唱方法,更多的是要通过共鸣腔体的综合运用,追求更好的声音质量,声音要有穿透力,才能有更好的感染力。科学的发声方法首先要学会运用气息,用气息来控制声音,不能通篇下来都是一个力度,要做到气息的灵活运用,才能控制声音的多变。
一首作品的中声区是最重要的部分,所占的比重非常大,练习时不能急于追求唱很高的音,我们必须先从中声区开始练习,慢慢体会气息和声音,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后,尝试用中音区的方法向较高或较低的音域发展,演唱一定要遵循这样由简单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而且会使局部肌肉得不到放松,不但不会获取正确的高音,反而会对声带造成伤害。歌唱的声音应该集中有亮点,松弛明亮,声音不要强求音量听起来很舒服,这样才能寻找气息的支撑,高音的完美演唱,要自然流畅,要求音色优美和声音的灵活性。每个声区的发声状态都应该保持统一,都要做到气沉丹田,呼吸自然而且有支点,喉头始终保持稳定松弛,声音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要往外送,锻炼肌肉的有效配合。
共鸣腔体分为四个部分:胸腔、咽腔、口腔、头腔,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共鸣是歌唱的三大要素之一。唱歌的时候必须要注重这个问题,歌唱中各个共鸣腔体的灵活运用非常重要。各个共鸣腔体的混合比例,决定了美声与民族唱法的不同,这几个共鸣腔体在发声中的状态,必须要积极地协调。唱歌的时候要控制四个部位的放松,《芦花》中强弱的对比很多,就需要注意气息的深浅,做渐强减弱的时候要注意气息的均匀使用,高潮部分的音域较高,需要气息的支持,感情的渲染需要靠声音的强弱来体现,结尾部分的高音尤其要找准共鸣腔体,和中声区统一位置,气息的支持,才会使音色圆润明亮、有穿透力。声乐追求的是字正腔圆,技巧上要做的就是把所有发声器官都激活,包括唇、齿、牙、喉、舌,把声母和韵母正确的读出来。在《芦花》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咬字的问题,因为歌词较短,长音较多,字读的正确位置就是正确的。
声乐演唱同时也是一种表演的艺术,在演唱的时候还要结合歌曲的内容,加入自己的表演,融入自己的情绪,在表演过程中呈现给观众的是面部表情和肢体的动作,两者在唱歌表演中非常重要。《芦花》这首作品借景抒情,芦花纷飞的场景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做出来,手势要大方得体,表情要投入,注意眼睛要有切实看到芦花纷飞的感觉。
情感的表达给人美的享受,对歌曲的情感把握,要做到对歌词思想内容的理解,往往单独对歌词下功夫常被人忽视,作品完全理解了以后才能通过方法和技巧把作品完整地演绎出来,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拿到作品以后要用正确的方法把歌词大声朗读出来,做好案头工作,划分乐句和乐段,找好字的准确发音,注意音乐术语,处理好细节,同时透彻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对歌曲把握好了以后才能加入自己的内心感受,对作品完美的表达和演绎才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这首作品是表达对军人之间的感情的赞美,在情感上还要注意真挚、淳朴,情真意切的表达,不过分追求音量,贴合歌曲的主题思想。
《芦花》这首作品是我国抒情歌曲的代表作,篇幅不长,歌词通俗而不粗俗,旋律亲切感人,悦耳流畅,优美而且富神韵。在声乐演唱上要演绎好这首作品需要各个方面的积极准备,在理解作者的意图后,根据自己的演唱经验和生活的体会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姚丹.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张淑芳.浅论唱好艺术歌曲的三要素[J].中国音乐,2004,(3).
作者简介:周志伟(1990-),女,山东临沂人,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