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哲学视野下的美术教学探究
2014-04-29黄曦
摘 要:以现象学为基础的教学是当前美术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论建构。美术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以哲学为基础的支撑,只有从本质出发,才能真正理解美术教学,从而使得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得到一个全面的认识。现象学的美术教育是基于人文主义这一立场, 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去除遮蔽的道路。生活中的艺术不是崇高的怪物,而是生活和生命的表达,更是每一个健康生活的基本需要。
关键词:现象学 美术教育 教育实践
一、现象学概念分析
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由德国的哲学家胡塞尔奠基于1900年,胡塞尔深受布伦·塔诺的“真理自身”的理念影响,从而提出对意识本质的研究,或描述先验的、绝对的认识之根本与法则,称之为“现象学”。现象学是一种方法,它是从直接直观和先验本质中提取知识的途径。胡塞尔提出一个口号:返回“事物本身”,即回到意识的领域,丢开普通思维方式,用“还原法”对于我们通常的判断“悬置”起来,“加上括号,存而不论”,如此才能直觉到纯意识的本质或原型,从而发现意识中的基本结构。
“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有关某对象的意识。如果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出发,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认识是一个包含知觉、想象、判断、直观多种因素的集合整体。而人的存在同样是在诸多关系之中的一种交互联系,也就是说人与世界是相互共存的。任何一个个体的存在都需要从自我认识中获得自我存在之价值。因此,对于知识的学习也是一种基于人人的,不是一种客观孤立的存在。对于老师来讲,美术教学方法是一种个人知识,只有在具体的情境的体验之中才能使知识成为活的知识,实现现象学之还原。而师生关系又是一种主体性关系,通过美术教育教学,让教师与学生完成教与学的过程,才能成为一种真正具有价值的活动过程。
二、美术教育的现象学教学原则
教育的“育”是现象学美术教育之源,可以看出教师与父母之间的可替代性关系,不同之处在于,教育中教师的智慧体现在“教”,在一个具体的氛围中,取得实践性的体验,所以说,美术的教学要与特定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的过程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出发,设置不同的艺术教学经验模式。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评价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现象学教学秉承“回到事物之本身”的原则,从教育的最原始的部分探讨问题。在美术教育中,现象学要求回到最初的感性与理性没有分隔开来的状态,从而实现形而上的超越。它将视线从世界自然科学回归现实生活。它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更加重视生活中的情感意识。我们说艺术是一种感性的学科,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种说法是不完整的。艺术是充满人性的发展,它超越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区别,其中包含情感、理性、感悟和敏感性等。它需要将科学的理性转化为自然的理性,从而赋予美术教育以生活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自然。教育应该是真诚的,不迷信于权威的知识,目的是挖掘人的创造潜能,摆脱中规中矩的理性概念束缚,从而实现未被规范之前的人所具备的可能性和意义性。
三、现象学哲学对于美术教学的启示
人有不言自明的天职与使命,毎一个人都在生存之中感悟自身存在的意义。面对着北国萧瑟的冬景,笔者每每陷入沉思。多年来,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中,我曾体验过精彩的讲解带来的满足,也体验过沉闷的教学带来的痛苦。人生正是经历了无数的画面、无数的激情与无数的教学体验化作为今天知识和阅历的积累。也是在这种存在中,确立着自身的存在价值。
现象学、艺术和教育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现象学的体验、艺术的自由、教育的召唤,三者在相互贯通又互相彰显着彼此的意义。现象学关注存在的过程,要求自身的实践体验过程。在艺术体验之中,人庸常化的生活被艺术的意象所唤醒,感悟到生命本初原本与世界一体的澄明感受,在艺术品的意象、艺术家的经验、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交融状态下,返回生命本源之思,在生命之思之中又折回,从而确认生活的意义所在。
教育的唤醒功能在于用智慧和灵感的教育方式,能带领学生走向光明,也能驱逐令人恐惧的黑暗,可以带来生命的超越与升华,摆脱腐败和堕落。我们说,一个人的存在是为了使生活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这是所有人的问题的焦点,而美术教育现象正是抓住了这个重点。在美术教育的反思之中,我感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需要重返艺术体验现实,重返“生活世界”的体验。现象学对教育学的启示:一是事情本身;二是生活世界;三是交互主体性。在我看来,现象学美术教育的意义不止这些。其中,尤其是对“直观的”理解,尤其适用于艺术活动的美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现实生活的本真性是非常有意义的,了解了这个层面,更有助于人们获得生命之真谛。 “体验”在我看来是“放松心态”来直面这个世界,用心去感受世界。
美术教育的意义,是回到事物本身,具体分析主要指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教育。这首先让我们觉得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使学生体验良好的美术教育过程。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的,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美术教学是一个体验式的现场,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产生教育的方式方法,体会美术教学的生动趣味和它自身的丰富性。其实,美术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美术教育。从交互主体性的美术教育意义价值来看,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主体的典型。在我们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我们发现教育出现了单向度的问题。后来我们改变了前一种想法,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这并没有错,但老师的主体作用不能就此抹灭。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任何一方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当,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审美意识的活动,是交互主体性关系。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不能单独定义,这将会忽视欣赏者的感受效应。毋庸置疑,个体与环境同样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存在关系。因此,对主体间性的理解,有利于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促进人与环境的互动,更能使学生获得好的成长。再有,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主体间性。要理解这种关系,可以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在与人的相处中,养成相互尊重和宽容的好习惯。最后,学习和认知是一种主体间性,这是人与外界交互的表现。总之,主体间性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在自我和外部关系处理中,需要的是和谐共处。从生活世界的角度出发,美术教育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育的本身。我们应该在具有生命意义的美术教育中去感受美术教育。在生活世界的美术教育意味着我们的美术教育应深入到我们的生活。美术教育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联系,从学生经验中获得美术与学生自我的关系,注重把握学生的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在美术课程的内容设置中,教师应该走进大自然,走进日常生活,善于从生活世界中寻找美,发现美,从而使学生感受美、陶冶美,逐渐形成这种对美的爱与人格的养成。因为,美术教育的最终归宿点就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生活世界理论要求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充满生活的气息。生活世界永远是在自我意识之中的,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把握直观性,本真的存在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总之,从“生活世界”的角度出发是现象学美术教育的要求所在,继而重返生活本源。教育生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友谊和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现象学开启艺术教育的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奇异和更具自然化的景观。让我们的知觉恢复生命之初赋予我们的本然的敏感性,因此每个灵魂都能在美术教育的生活中相遇,有一个全新的体验,从而丰富内心世界。几乎人类任何事情的源头都出自于体验,在经验中我们可以使干燥理论世界完全恢复其本来丰满的意向。只有回归生活原本存在的爱,我们才能重新感受失落的意义;只有在经验的范围内,才可以重新获得我们的美术教育智慧。感性的世界、情感的世界与理性的认知在“生活世界”之中获得本然的完整,美术教育不再是一个死的概念,而成为活的教育现象。作为一个主体应从生活本身而重新认识生活的真谛 ,我一直相信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才是所有生命意义的基础。然而,在现代化工业文明不断发达的今天,人的存在正慢慢与生活的意义相背离,在巨大的社会的压力之下,人类的生活和精神更多体现出来的是手段化、庸俗化、亚健康化。这种破碎的的现实,使人们无法感受真正的自我。但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始终藏着一种诗情画意的画面感。这是人的本能情感,我们渴望回到一个真正充满意义和富有诗意的世界,让疲惫不堪、烦扰己久的自己获得静谧逍遥。生活不能没有艺术,生活不能没有意义。尊重每个人的感情,让生存获得意义感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压倒一切的主题。现象学美术教育的旨归之所在,也正是艺术体验的价值之所趋——作为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社会人性化的生存中,可以感受到呼吸的脉搏和真实的生活,体验生活与艺术的存在和本质意义,以及生存本身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 王大根.高中美术新课程的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2] 吴廷玉,胡凌.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黄曦,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