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师生互动型数学课的构建
2014-04-29金英
金英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因此,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型数学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这一课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优化师生关系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
传统教学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只有单向性的讲与听、教与学关系. 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全面发展的. 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主张师生之间进行平等融洽的互动交流. 而实现这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前提,首先要改变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师要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施予者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往者. 教师应尊重、关心、信任每一名学生,真心诚意地与学生亲切交流,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不断创设情景、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讨论,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这种朋友式的新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拥有宽松、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互动才能成为可能.
二、互动的多样化是师生互动的支撑
依托教师角色转换只是营造了有利于实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要真正实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需要多样化的互动方式来支撑.
(一)情感互动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不像有些学科那样形象直观、引人入胜. 所以,教学的首要环节是与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进行互动. 因为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
(二)教学互动
教学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 但是互动教学的实施,需要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措施,更需要有进行互动的“弹性”教学设计,才能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1. 设计开放性、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例如,在进行十字相乘法的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整数范围内把多项式x2 + bx - 12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形式,试写出所有可能的整数b的值. 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师生可交流的话题自然就多,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效.
2. 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例如,在进行乘法公式(a + b)2 = a2 + 2ab + b2教学之前,先让每名学生都动手做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两个长、宽分别为a,b的长方形. 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试着拼拼拆拆. 在这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学媒介(教材、制作材料等)之间的合作、交流、探讨,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所学内容也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
3. 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情境,丰富互动内容. 例如,在引入“概率”这一内容时,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在全班同学(假如全班有50人)中,是否一定有两名同学的生日相同?至少有两名同学的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事实上,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非常之大,约为97%,但大多数人会认为不太可能. )由此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自然会取得较好的互动效果. 又如,在进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太阳早上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情境,在太阳不断升起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太阳与地平线的位置关系,这个时候再进行师生互动教学,显然学生对“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相离”这三种位置关系的掌握就能根深蒂固.
三、互动的有效性是师生互动的核心
(一)调整教学设计的重点
随着新课标总体教学思路的改变,“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教育的主旨,我们的教学设计重点也就需要作出一系列相应的转变. 教学设计由备教师如何教转向备学生如何学,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要备好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备好学生. 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以前一贯的教学模式是“先老师证明推导定理,再学生运用定理解题”. 这里的师生双边活动只是停留在怎样运用定理解决问题这个层面,这样的互动,学生很难从本质上去掌握,而且在运用时几个定理之间也容易发生混淆. 调整教学设计的重点后,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首先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即根据给出的三角形的三个元素(边或角)制作各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然后大家把各自做好的三角形纸片相互之间进行比较,再由学生说出通过师生间、同学间交流所得出的结论,最后师生共同探讨、验证,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实践证明,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掌握,而且在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也不容易发生混淆,有利于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二)选择互动的时机
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为尺度,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互动的时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比如,在进行“不等式的解法”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习惯上我们教师总是以“解法的五个步骤”为师生互动的要点. 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不等式的解法是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基础上学的,学生对于“解法的五个步骤”已经非常熟悉,因此我认为应该把互动的重点放在“五个步骤”的最后一步,因为这一步是唯一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区别,更是解不等式最关键的一步.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像这样的情况,所以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时机的恰当选择也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师生互动型数学课可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