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殡仪馆景观设计的人文关怀

2014-04-29苏婷

广东园林 2014年2期
关键词:殡仪馆人文关怀

苏婷

摘要:我国现有大多数殡仪馆环境缺乏人文关怀,满足不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文章探讨如何于殡仪馆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仪式空间序列的组织以及自然元素的引入,来构筑一个能充分体现逝者尊严,并能使生者心灵得到慰藉的静美环境。论文介绍在殡仪馆环境实践方案中如何运用现代空间语汇,由一条具有引导悼念者线性前行的叙事式路线展开对生命的纪念与对悼念者的人文关怀,用环境设计为人们重新阐释现代人对生命的理解。

关键词:殡仪馆;景观环境;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2-0000-00

Abstract:Our existing most funeral palor environment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s spiritual. This paper to explore how to build a fully reflect the dignity, the quiet beauty of environment through to the China subl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rirual space sequence organization and natural elemen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use modern spatial expressions at the funeral palor environment project, around a lead mourners linear on the narrative line of life and to commemorate the mourners humanistic care, for people to reinterpretation of moder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life in environment design.

Key word: Funeral parlor;Landscape design;Humanities concern

1殡仪馆环境的发展

殡仪馆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影响下西方城市发展的产物, “工业革命”以来的两百年,随着城市结构和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殡葬文化也随之变化,从而产生了建立在新文化基础上的西方现代殡仪馆[1]。

作为专门为丧主提供丧事服务的机构,殡仪馆在中国仅有近百年的历史,殡仪馆的发展非常缓慢[1]。尽管我国在实行殡葬改革之后兴建了很多设计水平较高的殡仪馆建筑,但从整体而言,现有殡仪馆的数量、布局与日益提高的殡仪服务需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其景观环境设计也落后于其他设计领域,满足不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缺乏人文关怀。

2 殡仪馆景观设计研究

殡仪馆并非完全是人类理性精神的产物,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庇护躯体,而是悼念者与逝者进行最后告别的场所,使聚集而来的悼念者能够在此自我镇静并相互抚慰。丧家和悼念者希望通过这个告别仪式使逝者进入生命轮回的下一个阶段,殡仪馆环境就是举行过渡典礼的地方。因此,殡仪馆景观环境设计不仅要考虑逝者需要,更重要的是考虑丧家和悼念者的心理需要,给予心灵抚慰。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于殡仪馆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仪式空间序列的组织以及自然元素的引入,来构筑一个能充分体现逝者尊严,并能使生者得到心灵慰藉的静美环境。

2.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

我国的现代殡仪馆环境设计普遍比较注重中国传统元素,从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传统建筑造型到现代较新建的殡仪馆,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很多传统元素。如长沙的明阳山殡仪馆,主礼堂的外立面镶嵌了八副大型石雕壁画,是我国的东阳木雕与惠安石雕的结合,取材于《飞天》等中国传统故事。我国的殡仪馆设计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立意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如何去粗取精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殡仪馆环境设计中值得我国设计师深思。西方与日本建筑家虽受到数千年强势建筑文化的影响,也能抛弃旧有的形式包袱并加以转换,以人本观念设计出一座座符合时代精神又具有该国文化特色的殡葬建筑,我国的殡仪馆园林环境设计也应走出一条具有现代特征又不失本国文化特色的道路。

近代日本建筑师桢文彦的“风之丘葬斋场”是近年来备受国际瞩目的一个殡葬环境设计作品。其设计概念除了包含日本设计师对于人性化的一贯尊重外,在空间氛围上则充分反映了建筑之美与倾圮(象征死亡)的无奈,以及建筑师对生死大事的深沉思考,园中虽然未见日本传统建筑的形式特色,但却处处充满和式建筑的安详与宁静,包括精心安排的使用动线与炉前空间。

因此,我国的现代殡仪馆环境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不应局限于传统符号的运用。中国殡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殡葬道德观念、殡葬道德原则和死亡观的总和。虽然殡仪本身只是一个遗体告别过程,但它关系到社会结构、家族、亲情关系等,因此,在殡仪馆的精神空间设计中,要扬弃传统,取中国传统殡葬文化之精髓融入空间设计,来构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空间。

2.2仪式空间序列的建立

埃及金字塔前面有祭祀建筑和甬道组成的空间序列,是法老对死亡仪式的一种诠释,它也是古埃及人对生与死的一种哲学思考;伊斯兰教陵墓前面的十字型天国花园有着很高的精神空间意境,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基督教堂中有地下墓穴、祭坛和中庭组成仪式空间。可以看出,通过组织仪式空间序列来营造充满纪念性的丧礼氛围,自古以来都是殡葬环境设计的主要手法之一。在现代殡仪馆环境中,通过组织仪式路线中的空间的尺度、形状、开合以及光线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们进行仪式时的心理感受,以达到贯穿整个纪念生命活动的目的。

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位于日本淡路岛,兴建于古建筑“本福寺”后面的山丘之上。要到水御堂,需要经过旧庙,沿着满眼苍翠的路径往上走,便到达一片铺满白色碎石的开阔地带;其后要穿过和绕过两堵一直一弯的混凝土墙,当人站立在二堵混凝土墙之间时,世间一切都被隔开,能看到的只是上面天空的变化。走完这段路才能见到一个椭圆形的莲花池。水御堂其实是藏在莲花池之下,要进入建筑物,需要从莲花池中央的楼梯拾级而下,犹如进入水中。到达楼梯底部之后,便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颜色和光线与外面完全不同,再经过一段带有神秘感的通道之后,才终于进入大殿。设计师通过对仪式空间的塑造丰富了人们的体验,“漫长”的路途体验令人们专注于建筑物的空间和光线,被引领着进入纯净的灵修状态:纯白色的墙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进入莲花池中,步下阶梯,蓝色的光线渐弱,直至差不多全黑,进入大殿后突然被满堂的红色唤醒。这段旅程,象征了净化、死亡和重生。

由此可见,通过组织仪式空间序列可以充分营造仪式的神圣感和纪念性,仪式前的纪念性空间序列是为仪式作的铺垫。因此,殡仪馆告别环境设计对纪念性的表达绝不止在告别厅中,还包括仪式前的空间序列营造,这是现代殡仪馆环境设计中不应或缺的部分。

2.3自然元素的引入

“自然”在中国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点,人们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常常与对自然物的认识发生直接联系,自然界的运动规律解释着生与死的含义,将自然元素适当运用于告别厅环境,可以产生永恒与永生的纪念意义。

封闭和黑暗的告别环境使人感到阴森恐怖,这也是我国多数告别厅环境设计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而通过营造室内外环境的延续性关系可以消除室内空间的密闭感和恐怖感,是告别厅环境中体现人文关怀至关重要的设计手法。

心理学研究指出,大自然的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75%,人的精神较为舒适,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大自然的开阔景色能使人们放松心情,忘却烦恼;它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新鲜氧气,使人们振奋精神,保持清醒。

位于山水秀美的湖边的瞑想之森火葬场就充分运用了其周边有利的自然环境,立面上,通过大面积的建筑造型形成的曲面大落地窗将室外美景全部纳入了室内环境,使碧蓝的天空、缤纷的树林和翠绿的湖水成为室内最美的装饰,室内和室外浑然一体(图1。

3 设计实践

笔者结合论文主题,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迁址门头沟卧龙岗新殡仪馆规划建筑设计基础上进行景观环境设计。

卧龙岗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永定镇东南端。殡仪馆建筑群则拟建于卧龙岗地区的一片北坡山地上,在戒台寺和阴山嘴森林公园之间,位于北京市1992年总体规划确定的潭柘寺风景区范围内。

原建筑规划方案希望将基地所提供的面北的山坡作为建筑设计的切入点,利用光线和山势,创造一组坡地建筑群。基地所处群山中夹有一条山涧,将山体分为两组,方案设计在高处设置水池蓄水,沿山涧将水流引向山脚并形成一片开放的水面,殡仪馆主体建筑群就围绕这片水面展开(图2)。

本案例研究主要针对功能分区中的殡仪区进行告别环境景观设计。

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曾写道:“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意为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诗人将死亡比作沉静的秋叶,可见其宽厚的情怀。方案旨在将前文所探讨的现代告别厅景观环境设计的程序和方法运用到此殡仪馆告别厅环境的实践中,在告别厅设计中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并通过对仪式空间序列的组织、告别气氛的营造以及自然元素的引入,来构筑一个能充分体现逝者尊严,并能使生者得到心灵慰藉的告别环境。

现有的殡仪馆告别路线普遍是来去都在一条线路上,经常出现刚进入悼念人群与仪式结束后出来的人群撞个满怀,导致流线道路不够通畅,并且也对两方人群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这不仅是功能上的不合理,也是对悼念人群人文关怀的欠缺。因此,本案通过对悼念人群流线的重新规划,设计了分别作为进入和离开的两条流线,这个新流线方案是对生者的人文关怀的体现:首先,悼念人群进入殡仪馆后通过业务楼旁的大坡道上至二层告别厅环境,在面向屋顶水面的休息平台休息,并经由景观长廊通往各个告别仪式厅;接下来,人们到达告别厅前的聚集平台前排队等待,并进入告别前厅进行重要仪式开始前最后的追思;仪式开始后,人们进入告别大厅,经过告别这个“过渡仪式”后,从告别大厅侧门出去;最后,悼念人群经由一个屋顶水面下的大坡道下至一层纪念广场,由此离开殡仪礼楼,并穿过纪念广场而离开殡仪馆(图3)。告别厅的叙事式环境设计也围绕这四个步骤展开 “起”“承”“转”“合”四个阶段和场景的环境设计。“起”是告别之路的启程,告别氛围的起兴(图4);“承”是重要仪式前的最后追思;“转”是人生轮回重要的“过渡仪式”;“合”是送别逝者后愿死者获得返璞归真的宁静(图5)。整个方案隐喻悲伤的人们经由人生的“渡口”挥别逝者,在自然的纯净下洗涤心灵,开始人生新的征途(图6)。

本案整体环境设计以“秋叶之静美”为意境指引,并运用用现代空间语汇,围绕一条引导悼念者前行的叙事式路线展开对生命的纪念与对悼念者的人文关怀,用环境设计重新阐释现代人对生命的理解。

4 结语

如果真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使我们真正活着的是对将要发生的死亡的知觉,那么纪念死亡的环境应该是我们的城市建设中最应考虑周到的地方。纪念死亡的景观环境设计,对于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城市以及我们的生活都大有裨益。

现代化的城市中,随着人们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死亡品质”作为“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会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园林景观设计界也应当对体现“死亡品质”的告别环境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让告别环境体现出“逝如秋叶般静美”的风景园林意境。

参考文献:

[1]祝璟.我国现代殡仪馆建筑设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猜你喜欢

殡仪馆人文关怀
去殡仪馆
魂锁殡仪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殡仪馆里的笑声
“如果挤得下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