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廊坊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实现程度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4-04-29吕健等

中国市场 2014年20期
关键词:廊坊市指标体系

吕健等

[摘 要]廊坊市地处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为蓝本,结合河北省的相关要求,对廊坊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实现程度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制约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廊坊市;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0-0076-03

1 廊坊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测评

1.1 2000—2011年廊坊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度测评结果

以国家统计局2008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要求为依据,课题组对廊坊市2000—2011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11年廊坊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程度达到81.0%,与2000年的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57.4%相比较提高了23.6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分别达到74.7%、88.1%、96.1%、94.4%、67.0%、67.2%。[ZW(]此数据来源于廊坊市统计局《2000—2011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测算报告》。[ZW)]具体计算结果见下图。

廊坊市2000—2011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程度测评

1.2 廊坊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评价

从上图的测算结果来分析,2000年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廊坊市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也明显加快,进入总量快速扩张、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从上图监测的六项指标来分析,自2000年至2011年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六项指标分别增长了31.70、25.20、23.10、9.60、19.40和20.10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发展指标增长最快,生活质量和民主法制实现程度超过90%,即将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

但六项监测指标的实现程度差异很大,彼此之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社会和谐、生活质量和民主法制三项指标在整体实现程度之上,而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三项指标在整体实现程度之下,最低指标和最高指标相差近30个百分点。

2 廊坊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与问题

综合2000年以来廊坊市全面小康社会测评结果的分析,目前制约廊坊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四个方面:

2.1 区县间、城乡间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均衡

从区域发展来看,廊坊市各区县的发展的差距比较大,从北向南经济发展程度大体呈现梯度特征,北部三河、香河及大厂经济最为发达,人均GDP全市最高,中部安次区和广阳区次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差的是南部4县(不包括霸州市)。从表1各区县人均GDP对比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三河市是发展水平最低固安县的大约4倍。

表1 2008—2010年廊坊市各区县人均GDP对比(单位:元)

注:根据2008—2011年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各年经济统计年鉴整理。

2.4 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压力仍然严峻

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廊坊市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如2011年全市单位GDP能耗1.56吨标准煤/万元,比2000年减少0.48吨标准煤/万元;空气质量逐渐得到改善,空气污染指数由2007年的2.13下降到1.69。但这与全面小康社会指标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仍然面临巨大压力。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3年3月及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河北占了七个,廊坊也首次位列其中[2],也遭遇到了“十面霾伏”,环境污染指数攀升,空气质量下降。这说明廊坊市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压力仍然严峻,环境治理工作任务艰巨。

3 加快廊坊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对策

为确保廊坊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作的重心在于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3.1 以产业和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最大的发展潜力,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是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健康增长的基本保障。在国家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廊坊要以城镇化创造需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镇化不是“造城运动”,不是简单让农民进城,城镇化须顺应产业发展、产业聚集的趋势,同时必须考虑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因素,使之成为能够自我发展、自我升级的经济体。廊坊地处京津冀经济圈的中心区域,应当充分利用京津产业发展的优势,加快南部以现代制造业为产业支撑,建设以胜芳镇、平舒镇、文安镇为中心的城镇群,北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建设以泃阳、大厂、淑阳为中心的城镇群。

3.2 发挥区位优势,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提速,廊坊市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着眼于抢抓京津冀都市圈加快崛起机遇,提升廊坊在区域产业分工地位,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

重点发展以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等交通运输网络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如培育燕郊、廊坊、霸州三大物流节点和燕郊开发区、廊坊开发区、广阳、霸州、文安五大物流园区,使之逐渐形成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者相融合的现代物流大循环系统,把廊坊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物流转换枢纽之一。

加快产业结构的“承接”与“对接”。廊坊地处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与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城市在产业结构上呈现明显的产业发展梯度。根据相关资料推算,2005—2008年京津产业转移30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河北能够有效承接的仅有11个,且基本上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行业为主,另有14个行业未能有效转接,其中包括医药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廊坊比较有优势的传统产业。[3]廊坊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将自身建设成京津产业转移基地,加快产业结构与京津的“承接”与“对接”,在平衡区域发展梯度过程中,实现廊坊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优化投资环境,做好京津产业转移与承接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加快京津相关优势产业的配套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的新型接续产业,培育现代制造业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如吉利集团霸州产业基地等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霸州电力设备生产和三河电力装备制造等能源电力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使之形成环京津技术密集型、外向型产业集群。

3.3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引导。培育科技创新能力与环境,不仅仅是一种企业行为,应该是政府责任。没有政府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社会效益。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宏观政策引导,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力争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能够达到或超过2.5%。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政府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校企合作共建、科技人员培训等形式,为产学研合作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使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孵化的基地。

3.4 多方协作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构建协调联防机制。京津冀经济发展步入同城时代,环境污染问题也步入同城时代。单独依靠某一省或某一市的污染治理,已经无法改变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京津冀地区相关城市应协调构建联合防控机制,在政府规划、产业调整、节能减排等政策措施上加强沟通与协调;按照“利益兼顾,适当补偿”的原则建立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补偿机制,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提供适当的技术或资金的补偿。

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一是发展绿色无公害的瓜果蔬菜,满足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食品质量的要求;同时,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将农业和旅游观光业相结合,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休闲健身、度假娱乐、体验乡俗民风等旅游农业;二是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环保产业为切入点,加大环境产业的投资力度和产业政策支持,鼓励推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N].学习时报,2003-9-3.

[2]孙秀艳.国内污染最重城市扎堆河北十大污染城市占七个[N].人民日报,2013-06-17.

[3]田艳,梁义.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EB/OL].http://www.china.com.cn/fangtan/zhuanti/2011zgcs/2011-12/01/content_24051050.htm.

猜你喜欢

廊坊市指标体系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
廊坊市
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
廊坊市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廊坊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