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求能力思考
2014-04-29钱志敏
钱志敏
【摘要】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人所皆知. 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探求能力培养当也属于无定法范畴. 但最起码的原则还是必须遵循的,一般的策略还也应当思考到位的.
【关键词】 数学课堂;探求能力;策略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去探究是理所当然的,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能够探究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能否让其有意义地探究,探究出成果则大有文章可做. 笔者担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小学生数学课堂探究有过一定的思考和实践,现拙于笔端,期求方家教正.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求必须逐渐自主
小学生也是有智慧的,从某些意义上讲学生智慧的生成就是让学生去健全人格. 但从我们数学教学总的趋势看,数学教学的课堂,小学生还没有去完全真实意义上凭借自己的潜能,自主性地探究进而生成智慧. 数学教学必须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让小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逐渐走向主动,一切的探究都在十分充满自主的前提下推进着,只有这样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是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而又富有个性的. 小学生能够逐渐自主探究必须建立在一定意义的兴趣上,能够获取自主探究的成功应当建立在认真细心的程度上. 以往小学生在测量时总是那样的数据不准确,因此在教学测量时笔者就预先讲了一则自篇的童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同学们听后都为童话中的书本而愤愤不平,更感到作为测量者切不可因自己的疏忽让书本得到不同样的待遇. 学生在测量书本时则显得十分认真,小学生的边测量边思考让我感到动手和动脑就是小学生在形成智慧,而小学生自己也比较有意义地感觉到自己似乎懂了些什么,甚至是感觉懂到了更多. 测量书本后所得出来的数据亦显得比较准确. 实践让我感到,数学课堂真正意义上学生的主动探究就是一种本真,本真又需求学生的切身体验,更需要学生的主动体验,体验性的探究才是真实也是容易获取成果的.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求必须实现互动
小学生数学课堂上的探究,离开了真实意义上的互动,学生是不可能去迅速意义上的探求成功的. 平时学生之间的互动,力求为学生创设可以互动的情境,因为互动需要一定的问题,问题的源从一定意义上讲来自于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學知识和数学思想方面的情境,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给以学生理想的学习情境,学生的互动就颇有积极性,也容易进入深入思考的角色. 只有学生深入意义上的思考,所获取的学习成果才显得更有价值;只有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才会有“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境地,小学生真正进入这样的角色和境地,那才会与教师或学友去互动. 所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笔者过多关注的是课堂情境设计的利生互动探究性. 譬如教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就充分考虑课堂教学例题的充分发展性,形成学生持续、兴奋的互动探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水平,这是最后的一个情节,SMART在电子白板上出现:一个立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表面积扩大( )倍;把两个棱长是2分米的立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把一个表面积是36平方分米的立方体切成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后,每个长方体的边长是( ). 学生们在前面已经建立的一定空间观念和意识的基础上,在所有学生都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对这样的综合性和发展性例题互动的劲头十足,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语言也颇有质量,尤其能给同伴以深刻意义的启迪,学生也便很快地而且是高效率地解决了这样的空间观念问题.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求必须思维开阔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对理想的智育有着独到而全面深刻的见解,对理想智育的解读对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他说:“理想的智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学习工具,拓宽智育途径,让学生在风格世界的时空中纵横驰骋. ”这就从一定意义上告诉我们,小学生数学课堂上的探究,必须让学生去进行开阔意义的思维,只有学生开阔了思维,才可以实现真正学生探求意义上的在风格世界时空中的纵横驰骋. 但必须求得学习工具的更新,必须充分而又广泛、真实而又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使得学生接受智育的途径得以拓宽. 譬如利用多媒体的SMART技术教学“角的认识”,应当说小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观念是比较缺乏的,他们对角的认识无论是观察还是猜想与讨论且都不太准确和到位,当电子白板上先作出一个点,再引出两条射线,学生便很快看到一个有“角”的图形出现,当学生再去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互动时,学生便对“角就是从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 再说比较角的大小,只要先出示两个角,然后再利用动画使得两个角的顶点和一边分别重合,那学生则比较轻松地知道哪个角的“大”和“小”来. 应当说这算不上什么探究,但完全可以说是学生与现代教育手段的互动获取了感性认识. 事实告诉我们:图形的教学赖于现代技术引领学生互动探究,提高学生探究水平和能力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 譬如图形旋转的教学,我们可以制作有运动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将许多旋转的现象以直观的运动现象呈现给学生,学生则完全可以去根据运动的不同分类识别其旋转的位置. 多媒体所呈现的声、形且图文并茂既能吸引孩子的眼球,又能使学生尽快获取探究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