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乡村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正能量
2014-04-29杨丽敏
杨丽敏
农村中小学生迫切需要校外教育。农村未成年教育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博物馆到农村去营造乡村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正能量,是一条创新开拓之路。基层博物馆对此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政府支持下,联合相关部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形成常态,做出成效。
基层博物馆 乡村中小学生 “第二课堂”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的既定方针,是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博物馆的属性、责任和教育功能,以及它独有的历史文物资源和人才技术资源,决定它不仅为城市建设发挥作用,同时必须关注农村,倾情打造富有特色的农村新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正能量。而农村未成年教育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阵地中,基层博物馆应首当其冲。
一、“第二课堂”是农村青少年最缺少的校外教育阵地
近年来,博物馆都在注重和提高教育功能,上下努力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强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打造城市中小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这已成为博物馆人的共识和共同奋斗目标之一,并且做出了成绩,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满足乡村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需求,还远远不够。
党中央和历届人民政府都特别注重农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有较大改善,农村民众的文化需求随之强烈。农村文化建设虽然有明显加强,但较之城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未成年教育,更是远远不够。
我国农村人口大于城市,如果把直辖市除外,农村青少年人口更是大大超过城市,农村较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差距也很大,中小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远远比不上城市,边远乡村更为贫乏,能够有机会进城参观博物馆的青少年甚少。
乡村青少年成长教育是个十分迫切的问题。中小学生一年中就有180天不在学校,即便在校的185天中也有很长的离校课余时间。学生节假日放学后或是参与家长的田间劳动,或是结伙在村中玩耍,还有部分孩子接受迷信和赌博的影响。尤为令人担忧的是乡村那些留守儿童。据报道,全国有6000万留守儿童。随着城镇化的进展,这一数字还要加大。这些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只能由老人或亲属代管,他们的家庭教育松散、简单。缺少家庭温暖,加之农村文化环境的缺欠,他们在心理方面产生较大变异,性格方面表现明显的抑郁和孤独,很难融入正常的青少年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被遗弃感,学习和身心都受到损伤,他们急需有人及时的给予生动有趣的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知识、历史传统教育、艺术教育等作为校内教育的有效补充,这块阵地就是我们博物馆所能提供的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没有文化建议,而未成年教育更是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教育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国民素质,今天农村这一大批青少年,不久的将来就要和城市青少年一起走向社会,参与祖国各领域的建设。因此,现今他们的教育必须成为全社会十分关注的课题,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基层博物馆必定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二、基层博物馆免费后的开拓创新之路
基层博物馆在免费开放之初,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繁荣,一阵火热忙碌之后,又慢慢地冷清下来。甚至有的馆又回到了“独守空房”、聊天度日、打游戏、唠家常的消沉局面。今天的博物馆人都不会希望看到此种景况。在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今天,我们决不可消及低沉,而是要善于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寻求新的机遇,积极开拓进取,为国家、为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勇闯新路。
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经多年研究讨论,修订后于1989年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赢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这里说出了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根本属性。为此,当今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刻。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肩负着保障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社会责任。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尤其是针对未成年教育,是实现博物馆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也能够充分体现博物馆存在的意义。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应该成为博物馆人当今时期的重要理念。基层博物馆的特点是馆舍小、文物资源少、身处小城市,且在广大农村的包围之中。前一时期,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特别是对未成年的教育中,采取了许多方法、措施,创造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好形式,积累了经验。继续往前走,是否应站稳城市走向农村,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在兼顾城市的同时,主动出击,到乡镇去,进村落中,为农村青少年开辟“第二课堂”闯出一条新路。同时在广阔天地里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塑造美好心灵,提高乡村民众素质,愉悦青少年身心,使博物馆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队、播种机和工作队。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基层博物馆,重整旗鼓,认真利用馆内教育资源和人才的独特优势,走向社会,奔向农村,为广大农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教育服务。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传播正能量,这不仅是时代赋与我们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也是新形势下一条创新开拓之路。
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让“第二课堂”落户乡村
为乡村中小学生营造“第二课堂”,实属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机遇后面是严峻的挑战,只有真抓实干、脚踏实地,着实下一番苦功,才能做出成效。基层博物馆要走好这条路,必定应作为一项系统工作来实施。
第一,要认真整合现有的文物及资料资源,在挖掘出部分文物资源的同时,精选用得上的进行复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再走出博物馆巡展。
第二,做好周密的计划和方案。深入调研、细致筹划、精心组织、反复研讨,拿出可行的方案,制定出合乎农村中小学生实际的活动项目和展示内容,制作精美的图片和展示讲解词。在制作这些计划方案和讲解词时必须注意结合学生教材和学校的教育计划,针对学校的素质教育,施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力求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与学校合力打造新时期先进、生动、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也展现了博物馆的社会职责。还要尽可能制作一套乃至几套精美易懂的博物馆普及读物,创意制作一些有代表性的纪念品,让学生在兴趣之中学到知识。
第三,有针对性地组织筹划一些内容新颖、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如故事会,知识讲座,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和现代感动中国的模范精英,都可以通过故事会,讲座的形式,启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报国为民的志向,还可举办书法、美术比赛,渗透美育,对培养中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等文化素养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博物馆的服务范围。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火、防雷、防震、交通安全)、传统美德教育、国学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及国防知识、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用举办文物知识讲座和考古讲座等形式宣传文物法进行文物保护意识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考古的了解,让他们形成一个保护国家遗产是爱国主义行为,人人有责的正确理念。
进行青少年文物保护教育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大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不可缺少的。有条件的基层馆,可尝试定期开展小型文物鉴定会,并且借此机会不忘征集文物(包括民俗文物)。
第四,在乡镇文化站的配合下,打造完整体系的标准化的乡村儿童乐园,类似城里的“代理家长”的功能,可在学生放学后或节假日组织参观各种展览,完成学校布置的课后教育项目。博物馆职工与志愿者可轮换值班。
第五,支持和培植民营博物馆(由小到大),积极履行国有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文物局提出的“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战略,在巡展中注意发现农村有志青年,建立私人博物馆或文博室,及时给予有力支持和扶持,这当然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和青少年教育。
第六,人员合理组合、培训上岗。在实行流动博物馆,开始走出去之前,应将馆内现有人员科学分工、组合,建立专门的流动博物馆人员组织,并详细分工(当然可与在家人员定期轮换),然后招募一批志愿者,连同乡村中小学志愿者一同进行严格的培训。在培训期间,可能的情况下,尝试与中小学校的教师互换培训。做到馆校互动,教师与讲解员可以互换岗位进行教学、讲解,学校教师可以走进展厅讲解,博物馆职工走进学校课堂讲课,这会使学校和博物馆的职工双双得到提高,学生也会感到十分新颖有趣,会取得良好效果。
流动博物馆下乡村巡展或开展活动,可借助“大蓬车”甚至摩托车队等工具展开工作,巡展过程安全是首先要保证的。还要注意节俭,把勤俭仆实的作风带给乡村中小学生,这也是另种形式的教育。博物馆职工流动展览的过程,也是了解农村社会,向农民学习的好机会,真正向农民学习,定会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民风带回城市。
四、政府支持、部门合作,共建长效教育机制
为乡村中小学生营造“第二课堂”,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正能量,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会困难重重。博物馆义不容辞,政府责无旁贷。博物馆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共青团、妇联、乡镇文化站等部门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使农村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有声有色,持久的开展下去,这里,政府的支持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经费不足的问题是基层博物馆的共同难题,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补充。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谈到:“利用博物馆作为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阵地,既符合博物馆的职能使命,也顺应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为此,建议由教育部牵头,与财政、文物部门合作,深化现在工作成果,从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资金保障,增强辐射力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作用”。这一合理建议和要求,政府财政应支持和落实。除流动人员下乡村巡展费用以外,流动博物馆巡展之时必备的交通工具,如“大蓬车”等应予配备。
第二,各部门的合作,离不开政府的协调指导,基层博物馆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协商,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下,与中小学校共同研究与学校教材相配合的教育方案、计划等,如何与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与教育活动互补起来,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博物馆组织的各项教育活动也同样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力求真正达到“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目的要求。
政府主管部门应促使博物馆和学校有组织、有规律的沟通联系,形成制度,建立合作互动的长效机制。鼓励学校在博物馆的巡展之时,组织学生参观,并且纳入计划,积极配合博物馆的各种校外教育活动。
第三,政府应帮助学校、博物馆及相关部门,定期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开拓新路,把组织机构,各项展示以及形象、活泼、直观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不断增补完善,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模式,把贴近农村实际、贴进中小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贴近学校教学实际的各种方法、措施巩固和发展下去,坚持办好“第二课堂”,成为稳固有效的农村文化教育阵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第一条.2005-11-7.
\[2\]成都商报. 2014-3-27.
\[3\]中国文物报.2010-6-2.
\[4\]中国文物报.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