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滴感悟

2014-04-29韩昭静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新课程语文教学

韩昭静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从新课标的教学理论上看,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学科中最基础的;从学科性质看,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人文不等同于语文,语文课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培养;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看,他们的语文知识比较贫乏,教师更要将语文知识扎实地落实于每堂课中。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83

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空前活跃:有讨论式教学、表演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可以说,语文教师用心良苦,想法设法运用新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虽然热闹非凡,但学生所得甚少,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教师将语文知识弃置一旁。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语文知识的教学不仅不应淡化,反而应予以重视。

一、教学理论方面

语文新课标从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特点出发,设计了《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设置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维度”一词,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几何中的长宽高,有这样三个维度的物体呈现的应是立体状,而不是点、线、面状。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也应理解为立体目标,而不是单一的目标或呆板的平面式目标。

那么,语文教学要注意突出哪些方面呢?“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学科中最基础的目标,是学科独立存在的价值体现,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与依托。如果丢掉了本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必要的语文知识作支撑,语文教学必然是一个无序、失控、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的过程。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如果没有标点的知识、词语的知识、句子的知识,师生之间的对话便没有必要的中介,只剩下某个标点用得好、某个词语用得妙、某个句子很精彩,教师缺少助手,学生则无所适从。

二、学科性质方面

语文学科是高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有人认为语文就是对人身完善的关注,作为自然科学课程的人文科学,都应该承担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这一任务,语文课程只是诸多课程的一门而不是全部,我们不能以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来代替语文知识的传授,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质的提高,也不能把对人自身的完善与追求游离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之外,而应该将前者自觉地渗透于后者之中。因而,语文虽然属于人文课程,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语文,人文毕竟不等同于语文,语文课必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培养,以人文替代语文是行不通的。而且,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的积累,提高语文能力。课程改革不是淡化知识,而是进行整合、筛选,强主干、删枝叶。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并不矛盾,本来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重视工具性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界有人把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归结为是语文知识造成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作为一门学科,语文有它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即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不论教什么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这些知识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钱吕明指出:“20世纪语文教学研究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知识体系,这套科学的知识体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来之不易,轻易否定是不负责任的……”。因此,我们的关键是运用语文知识,而不是被语文知识所运用。

三、教学实际方面

如今我们的学生已今非昔比,他们处于网络时代,对文字的要求不是很高,写起文章来,常常是言不及义,不得要领,时尚语言、网络语言夹杂,作文也时常是下载文章的某些段落拼凑而成的,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我们认为语文教师难脱其咎,语文教师应该反思一下,在那些热热闹闹的课程中,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

学生的青春是在一堂堂课中度过的,每堂语文课学什么、怎么学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语文的质量、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虽然直观化教学的效果很好,但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白纸黑字、借助头脑中储存的意象构成形象的能力。因此很多时候,教师不宜将教学内容过于直观化。

那么如何扎实地将语文知识落实于课堂呢?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 最大限度地接近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体与文本最直接的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读文本、走近文本,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解读文本、接近文本,不能走马观花,学生要善于从读物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和养料,要有善于和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而不是只会依照刻板的套路分析文章的所谓能力。正如叶圣陶老前辈说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能领会,教师须在这些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教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最大限度地接触文本就是要教师努力做到“两个保证”:保证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和质疑问难的时间,唯有如此,才是最大限度地接近文本。

2. 课堂教学要注意拓展的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拓展。无疑,让学生接触课文以外的相关文章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也可以打开学生的眼界。然而,凡事都有度,过滥、过度就会让语文课缺少语文味。有人把《愚公移山》演绎成经济筹划课,有人把《化石吟》上成社会调查课,有人在文本解读刚刚开始就草草收场,转而进入了深度的拓展。殊不知,课堂教学才是根本,没有课堂教学这一基础,再好的拓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毫无意义。

有位教师讲授《背影》这节课时,不是把教学重点放在父子情深上,而是背弃主旨,大谈孝道,这是典型的无度拓展。只有恰当地拓展课文,才能留有余力和余地去学习基础知识;只有耕好语文“自家田”,才有能力顾及文章中蕴涵的人文道德的“别家田”。舍本逐末是很不合算的。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必要进行角色转换。首先,语文教师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教师要尊重学生,放弃传统意义上的“话语霸权”;教师要强化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其次,语文教师要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而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最后,语文教师要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转而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语文课程改革犹如行“船”,我们既要把握住新的教学理念这把“舵”,也要轻松把握好语文知识这支“桨”。只有这样,才能“乘风破浪”,“直济”语文新天地的“沧海”。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新课程语文教学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