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篮球队员耐力素质训练的探索
2014-04-29高新斤
高新斤
【摘要】 中学生篮球运动正向着高技巧、高速度、高空优势、综合多变的技、战术方向发展,对中学篮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资料和训练、比赛调查统计情况分析,队员的耐力素质水平已成了篮球队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关键词】 篮球运动 运动的特点 耐力素质的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1-001-01
一、中学生篮球比赛场上队员运动的特点
比赛是通过双方上场队员在规定40分钟比赛时间内,遵守一定的规则,在间歇性的跑动中去完成各自进攻和防守的任务。而决定篮球运动员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场上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以及相互间的配合能力。根据有关资料统计:40分钟的比赛中主力运动员的跑动距离约为4000m到5000m,冲刺为50次左右。运动员平均心率为每分钟160次到170次左右。比赛后运动员的体重平均下降2千克左右,尿蛋白血阳性率达到91.7%,血乳酸含量百分比平均为40-50mg,这些数据表明篮球运动的确是剧烈而较持久的运动项目。而教练员如能深刻的认识、了解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活动的基本特点,对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地身体训练及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则相当重要。
1. 活动距离。活动距离长,强度大,是对中学生“全面型”篮球运动员身体能力的具体要求之一。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数字表明,一场篮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平均活动总距离约为4000m到5000m左右。见表 1:13年市区高中部分篮球队主力队员比赛中活动距离统计
根据对 13 年市中学生高中男子篮球比赛中三个队活动距离统计数据表明,运动员在场上跑动的总距离最低为3800m,最高为5300m。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全面化篮球技战术革命,促进了篮球比赛的速度、对抗和争夺的激烈程度向着更高层次发展。从上表可以看出队员在一场比赛跑动的距离和名次的好坏有相关性。
2. 活动方式。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走动、慢跑、快跑在近三年的市高中男子篮球比赛中所占强度比例进行统计。如表:
根据篮球比赛的统计资料表明,运动员每次跑动以5m——10m的距离最多,运动员80%的跑动是在25m以内,快速跑的比例逐年提升。可以看出当今篮球比赛对运动员的奔跑能力具有特定的要求,每次跑动距离虽不远,但长短混合、快慢速度交错且无固定方向。
3. 篮球运动员的耐力特点。篮球运动员的耐力分为一般耐力与速度耐力。一般耐力是运动员长距离跑的能力;速度耐力是运动员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距离内保持最快速度奔跑及做各种动作的能力。由于现代篮球进攻与防守节奏的加快,竟争也更加的激烈。因此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越来越显得重要,即无氧耐力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的训练
1. 根据篮球运动的耐力特点,必须坚持发展无氧供能系统的训练和发展有氧供能系统的训练相结合的原则。(1)发展无氧供能系统的训练原则。这在篮球耐力训练中显得更为重要。通过非乳酸耐力的训练,可使肌纤维肥大,磷酸能贮量增加,肌肉中氧化酶活性提高,即篮球运动员快肌 纤维百分比提高,从而更有利于ATP的释放与还原。如果要很好地发展此供能系统,运动量就要尽可能最大。运动时间宜在10秒左右,同时又要选择适当的间歇25秒至30秒之间的时间休息,使ATP-CP能量系统尽量恢复从达到大运动量训练的要求。(2)发展有氧供能系统的训练原则。有氧代谢能力训练原则包括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提高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机能;二是提高肌肉的有氧代谢能力,使肌肉能从血液循环中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以保证长时间运动能量的充分供应。有氧耐力训练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训练强度。
2. 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1)无氧耐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运动员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大强度工作的能力。间歇训练法是用以发展无氧耐力最常用的有效练习手段,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考虑练习时间、间歇(休息)时间及运动强度的合理搭配,这些是获取良好效果的决定因素。(2)有氧耐力训练一般通常采用持续训练法、小强度间歇法等。但是我们的训练要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那就必须具有专项性。因此有氧耐力训练还可在结合有球的基本技术、战术的练习中组织安排。
3. 耐力素质训练时的注意事项。(1)耐力练习是比较艰苦和枯燥的。所以,在训练中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不断变换练习方法,启发运动员自觉、积极地参加训练。(2)要注意区别对待。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具有个体差异,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中锋、前锋、后卫)提出不同的要求,科学地,系统地安排好练习的强度、时间、量和间歇时间等。(3)在发展有氧耐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无氧耐力。应把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4)耐力训练一般应安排在课的基本部分末尾进行。耐力训练应保持经常性,每周至少要安排一次大强度的训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