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三观”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14-04-29陈跃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3期
关键词:三观孔子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更是一门艺术,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某种意义上看,高效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呢?笔者以为思想“革命”往往比操作层面上的改变更有成效,立足“三观”,才是践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当务之急。

一、用新课程观开发育人资源,体现育人效应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的成长。课程就是儿童学习的跑道,它指向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终点。

1.与文本人物同学,塑造品格

语文教材内涵丰厚,语言情真意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亲其文而得其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文本人物表现出来的品格往往因爱之而习之。若加以适当引导,人物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矗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比如,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论语》,还有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光辉,一直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心灵。那些闪烁孔子智慧、寄托孔子思想、饱含着孔子君子品格的言语,伴随着2000多年的岁月,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孔子游春》一文中关于“孔子借水论君子”一段的论述堪称经典,反复吟诵揣摩,对塑造孩子向上、向善的品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2.与文本人物同行,树立志向

浸润于文本思想,与书本人物共呼吸、同忧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在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心中的偶像、明星,他们的思想光辉照耀着稚嫩的心灵,启迪着少儿的心智,学生在默默的学习中践行着“伟人们”未走完且尚待继续前行的伟大历程。

《孔子游春》一文自始至终都渗透着孔子对弟子们的启迪引导,教育弟子要以拯救社会为己任,心系大众,与民同乐。通过对课文的层层深入学习,伟人的光辉思想照耀着孩子们,伟人的博爱胸襟感染着孩子们。应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而学习?长大了应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什么?在这里似乎都能得到明确的答案。

3.与文本人物同悟,掌握方法

文本教材往往会阐述某种思想,寄托某种情感,然而这种思想与情感一般不会开门见山地直接呈现,而是随着文本内容的层层推进,或者故事情节的展开而逐步揭示出来。学生在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将会与人物心相系,情相连。教师若能智慧引导,巧妙点拨,学生就能悟其深意,学有所得。

孔子带领弟子游玩泗水,此时的泗水波澜起伏,活泼欢快的河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凝望着面前的绿波,意味深长地发出了水是真君子的感慨。此一番论述犹如醍醐灌顶,原来“大道”更多地来源于对现实生活以及自然景象的理解与感悟,诚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立人、树德、悟法”应是语文教学亘古不变的重要目标,我们应积极践行大语文观,引领学生在对母语的涵咏中学会竞争,学会分享,经历过程,滋养心灵。

二、用新儿童观打造本真课堂,增强智慧效能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自省自得、自我发展、自立成长的乐园。保护儿童天性,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尊重儿童的发展所需,施以自然、民主、和谐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增强语文课堂的智慧效能。

本真课堂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确立生命意识,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命体验,让平面的、沉寂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立体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本真课堂的主要形式包括在游戏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生活中发展。本真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让课堂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成长。

1.回归儿童

陶行知认为在儿童教育中主要存在两种错误观点和倾向,一种是“看不起孩子”,认为儿童根本不懂事,是天生的受教者,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一种是“把小孩看成大人”,硬把大人学的东西拿来给小孩子读,不管他们懂不懂。

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也不乏上述情形。有些教师喜好独断专行,剥夺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机会,不给学生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权力,不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必须唯师而从。还有的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加选择、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不管量有多大,内容有多艰涩难懂,只要自认为重要的,只要可能考到的都要塞。可以想象得出,如此教学,学生对语文学习还有多少兴趣,他们的天性与灵性还怎么保持和发展。

因此,语文课堂“回归儿童”已经成为师生越来越迫切的期许。“体验语文”“情境语文”“诗意语文”……也在此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给语文课堂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此种理念下的课堂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愉悦了身心,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而有趣,也实实在在发展了儿童学习母语的能力。

2.回归生活

语文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生动写照,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回归生活,引领学生在语文中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生活,联系自身的现实生活体验,演绎出精彩的课堂生活。

回归生活的课堂,才会富有情趣,才会情真意切,才会充满智慧。也只有回归生活的课堂,才能引发学生有深度的思考,创新出有质感的语言,才能全面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3.回归成长

高效的语文课堂,要回归学生的成长,着眼于儿童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要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陶冶情操,滋养心灵,端正品行,还要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智慧潜能的成长,具有语言矛盾冲突的思辨,具有高峰体验的经历,具有阶梯发展的心灵成长。

活力,最重要的是思维的活。唯有思维的活,方能促进学生敏锐地捕捉文本的细节,解读作者的情感,方能促进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解析作者的思想,走向思维的更深处。当子路和颜回谈出自己的志向时,为什么孔子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多角度解读,多层次阐释,学生在回答中相互争辩互相补充,碰出了耀眼的思维火花。

成长,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唯有心灵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才能激发孩童对语文学习的真正情趣,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化被动为主动。也唯有心灵的成长,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不仅送给他的弟子们,更是对后人的引导,为青少年的心灵成长点起了一盏明灯。

三、用新教材观解读语文课本,植根语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具有时代气息,并且按照一定的体例编撰而成。然而,由于地区的差异、年代的相隔、个体特质的迥异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千篇一律地施而教之。我们应从学生的视角解读文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静躺在纸上的文字读得站立起来,让母语在孩童的心灵中生根,开花。

1.课文走进心灵

白纸黑字的课本,怎样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让他们畅游其中、乐此不疲?“一语三文,读悟共进”,是我执教《孔子游春》总结出来的心得。“一语”,即语言训练。本篇文章诸多段落结构严谨,语言整齐,文笔清新,修辞美妙,有利于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模仿创作。“三文”,即文字推敲、文章体悟、文化渗透。“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推敲此处的“一切”,就能体会到:水,真是具有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君子气度。纵观全文,孔子借水论君子,喻水谈志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此种章法细细体悟,学生倍感叹服,孔子仁政爱民的思想自然也渐渐地浸润了学生的心灵。

2.课文呈现场景

课文,在很多情况下是作者对生活场景的描述,对自身价值观念的反映,教师若能整合文本资源,将课本内容和思想场景化,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景感、现场感,引发情感的共鸣、思想的认同。执教《孔子游春》一文,我多次引领学生在不自觉中转换角色,进行情景对话,引发学生思考。

场景一:

【角色朗读】

师(扮子路):“老师在看什么呢?”

生(扮孔子):“我在看水呀。”

【转换角色】

生(扮子路):“老师在看什么呢?”

师(扮孔子):“我在看水呀。”(语速稍慢,读出“呀”的语气和句号的停顿感)

【引导评价】

生:孔子在和弟子对话时眼睛依然看着水,神情是那样专注,若有所思。

生:孔子告诉弟子的语气不是随随便便的那种,孔子在看水,不是我们平常休闲玩乐的游山玩水,而是有所感悟和思考。

场景二:

谈到颜回论志时,出示了诗歌:流水有意/落花有情/人生匆匆/不可无志/不表功/不求报/无志胜有志。

1.哪位同学能模仿颜回来吟唱吟唱?

2.教师提示: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引导学生和着颜回(班中一学生)反复吟唱,并随着孔子(老师)翩翩舞蹈。

通过文本的演读、角色的转换、情景的再现,学生真切感悟到了语言的魅力,感受到了孔子师生之间那深厚而美好的情感,触摸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气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情趣,在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高效课堂改革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立足三观,解读文本,整合资源,演绎课堂,就能呈现出高效的语言训练,逐步滋养学生丰厚美丽的情感世界。

(陈跃红,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212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三观孔子语文课堂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五毛钱的“三观”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