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大气育名师
2014-04-29杨九俊
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其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代教师的质量。”的确,学校最大的财富是教师,谁赢得了优秀的教师,谁就赢得了未来。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始建于1910年的盐城市第一小学,才能成就百年辉煌。翻开学校教师名册,赫然记录着:“先后涌现1名江苏省名教师、27名省特级教师,目前在岗教师中有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2名、江苏省特级教师20名,盐城市名校长、名教师16名,盐城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121名。”这样的教师队伍估计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见的。听张斌校长介绍,这些特级教师都是盐城一小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更难得的是这么多年没有一名特级教师从盐城一小往苏南等“高地”跳槽。
探寻盐城市一小百年发展之道,我认为其文化的核心应聚焦在“涵养大气”这四个字上。大气,你不能触摸它的存在,但走进一小,你却能明显感受到它的无处不在,它是一种高尚的气质,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一种强大的气场。我想,正是这样的大气,才使市一小名师辈出,桃李芬芳。
一、养气
1.神圣的宣言
古往今来,不同的学校对教育理念有不同的诠释,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教育理念。走进盐城市一小的校园,你会发现:不管是哪个校区,都会在一处醒目的墙壁上悬挂着《教师宣言》,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们始终保持崇高的政治信仰,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倡导先进的教育理念,追求精湛的教育艺术,营造人本的管理氛围,拓建广阔的发展空间……”透过这神圣的宣言,我们看到了一小人的坚守,一小人的信念。他们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始终在追寻“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始终在追求“让每个孩子与健康、智慧、快乐、自信、仁爱终身相伴”,始终在倡行“尊重的教育”,尊重学生生命,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的劳动与创造,尊重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用“尊重”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用“尊重”让每个教师充分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2.文化的磁场
造就和培养一批名师,必须营造厚重、浓郁的学校文化场,浸润其中,滋养心灵。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学校才能成为最文化的磁场。在一次学期初的教研沙龙上,张斌校长旗帜鲜明提出:教师要“真阅读,真研究”,每一个志在有为、情趣高雅的为师者必须从真阅读开始,启航智慧教师的人生之旅,以书为友,以读交友,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收获教书育人的真本领。其实,在市一小,可以阅读的远远不止是书,只要走进去,你就有收获。你看,“半亩方塘读书网”“周四教育论坛”“名师开讲”“文轩读书社”,时时都能见到阅读的存在;鲜花绿叶映衬下的“涵养大气”文化铭石、静心晨读的塑像、激越的校歌《飞翔》,处处都有阅读的价值;夜深人静中磨课的团队、陪同学生一起回家的脚步、准备明天活动现场的身影,你品读出的是一小人代代相传的“三爱两精神”。真实与虚拟,现在与过去……盐城一小,百年发展,早已创造出一种潜在的、弥漫的、浸染着整个校园的内在精神,融入在每个一小人的血脉里。
3.师德的风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艺术,都源自教育者对学生、对事业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
在学生眼中,江苏名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陈秀凤就是“爱与奉献”的代名词。她的家是许多学生的第二个家,哪个学生不舒服了,就到这里来休息;哪个学生衣服脏了,就到这里来换洗;哪个家长出差了,就到这里来吃住。陈老师一家人都会用真诚和热情关心、照料着每一个学生。爱的付出,也收获了家长的感激,许多家长联名写信给市长,请求政府表彰陈老师。
在这支教师队伍中,还有参加全国教育群英会的王小村、全国有名的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苏丹、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刘元龙……德高望重的先行者们用他们精彩的教育故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一小人,他们的风范已成为一小人恒久的精神食粮,凝聚成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一种见贤思齐的动力。
请看看这一位,她是学校文印室的打字员,为人热情,每天都在忙个不停,打字、复印、印刷……见此情景,主任对她说:“休息一会儿吧。”可她却笑着说:“没事,大家不都是这样吗?”那天,看到她低着头在一张一张地数试卷,主任很奇怪。她笑了笑说:“不是数卷子,刚才印刷的时候,这一沓里有四张反面没有印到,我要把它们找出来。”主任立刻建议她:“这样一张一张找,找到什么时候呀。你既然知道有四张,就多印四张,让学生自己去换不就行了嘛。”她似乎很惊讶:“那多浪费啊,我这样找出来再印一下,不是更好吗?你看,我已经找出了两张。”
她做的事是那样平凡,但我知道,她这样说、这样做,不是矫情,不是做作,这是她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自觉,这种自觉已经和她的职业没有关系,也和是否有人看见没有关系。她这样做,只是因为她是市一小的一员,她以最大的努力,为着这所她热爱的学校做着自己可以做的事。
二、修能
1.在课堂中拔节成长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基地和起点。只有在课堂上,教师才能得到锻炼,才能像沃野里拔节的秧苗一样,有不断勃发向上的渴求和力量。盐城市一小的教师以课堂为试验田,不断播种,也不断有新收获。近三年,在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盐城市一小有4人获省一等奖,22人获市一等奖。市一小积极引领教师通过课堂实践与研究,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做法:一是抓实常态课。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实现人力资源优势互补,市一小每学期都开展“名师、能手、新秀”分层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为“名师引领”,市一小拥有众多的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市学科带头人,要求他们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堂教学示范或专题讲座;第二层次为“能手竞技”,要求市教学能手每学期执教两节公开课,一节组内研讨课,一节校级或校际研讨课;第三层次为“新秀展示”,邀请市教科院或校内专家在学期初对新秀开展一轮听评课考核活动,学期结束开展一次教学汇报活动。另外,学校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也是一项常态化的赛事,已成功举办了13届,引领着300多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竞赛内容与时俱进,起初主要是教育理论考核、“三字一画”和课堂教学,近几年与省市级比赛接轨,新增信息化技术、教学设计、即兴演讲和才艺展示等项目。大赛实行动态管理,获得一等奖者授予“校级教学能手”称号,未获得一等奖者,第二年要继续参加下一届的比赛,并且每隔三年还要组织35周岁以下的教师参加全员性竞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二是磨好选拔课。近年来,市一小每年都有近30名教师在全国、省、市级课堂教学或基本功比赛中获特等奖或一等奖,近百名教师应邀在各级各类研讨活动中执教观摩课,此项成绩是基于常态操练下公平选拔的结果。学校以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观摩评比为契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大胆的尝试,对于每一节对外的课堂教学大致都必须经历这样的历程:执教者个人申请→组内研讨→校内选拔→校级备课→校际交流→集团攻关→省、市级比赛或观摩。几年的运行,此项机制已深入教师心中。其实,选拔的过程就是展示的过程,也是研讨的过程,更是全体教师学习成长的过程。三是打造精品课。精品化课堂是市一小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打造精品来构造教师的理想课堂,带动全体参与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指导思想是“从常态课中来,到常态课中去”,操作方法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群体反思”,根本宗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和优质”。近年来,市一小成功打造了近百节精品课例,有许多课例被刻成光盘在全国发行,有的课例被知名网站选用,有的课例被多部著作刊载,有的教师在省教研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数学、英语、体育、美术、信息等学科“名师课堂”中执教,省教研室网站同步直播,并与全国的教师们进行现场互动交流。
2.与新课程同行
“四色文化”“四建阅读”“校园足球”“四力行动”……这些词汇在市一小不是普通的名称,而是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学校的文化品牌,更是教师成长的载体。如今,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开发课程的过程,就是一个实施课程的过程,也是一个成就学生的过程,更是一个成就教师的过程。在新课程建设的路上,一小人一路犁耕,一路收获:在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一项成果获盐城市唯一的一等奖,两项成果获二等奖;在省第二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一项成果获盐城市唯一的特等奖,三项成果获一等奖,三项成果获二等奖,获奖数量与获奖层次在全省都处于领先地位。
(1)四色文化,乡土与时代的融合。一小人因地制宜,从铁军的血性、科技的灵光、湿地的葱茏、淮盐的咸味中开掘乡土资源,建构而成以“红色文化”“金色文化”“绿色文化”“银色文化”为主干的校本课程,还出版了《四色文化》系列丛书,建成了“四色文化馆”。“四色文化馆”由陈毅之子陈丹淮将军亲自题写馆名。这些课程体系有着显著乡土特色和时代特征,丰富了学校课程资源,也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锻炼、提高了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
(2)校园足球,走在全国前列的品牌。回顾市一小校园足球的发展历程,足以让人惊叹:学生校园足球参与率达60%以上,连续两次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杯小学组团体一等奖,在刚刚结束的山东赛区比赛中以不败的战绩再次挺进全国总决赛,《中国体育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均对一小的足球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布点学校”“江苏省培养足球后备人才重点学校”。在实践中提炼总结的研究成果《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开发与创新实践》获第二届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3)四建阅读,涵养校园的氤氲书香。“四建阅读”,即创建阅读基地、组建阅读社团、搭建阅读平台、塑建阅读品牌,精心打造书香校园,营造浓郁的校园阅读文化,让每一个孩子在书香氤氲中成长,让每一位教师在读书中找到人生的精神坐标。学校先后编写《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00首》《快乐“月”读》等校本读物,打造了古诗文考级、小书虫跳蚤市场、网络作文大赛、小百家讲坛等品牌活动,演绎出美妙的风景。其研究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4)科技教育,启蒙未来的创新之光。科技教育是学校的传统与特色项目,学校建立了一套“启—探—议—理”的科学探究指导模式,定期开展“一周两营”即科普活动周、科技冬令营、夏令营等科普活动,催生了学校第一本科普读物《星海晨帆》。就在刚刚结束的第25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校五件作品获一等奖,囊括了盐城地区小学组所有项目决赛权。
3.与学生一起成长
“学生生命成长的脉动是激发教师成长的鼓点。”张校长这句简短的话语,却表达了一个朴素的观点:学生是教师的幸福源与动力源,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激活学生的生命因子,成长才会更快乐、更充实。
市一小注重在学生活动中锤炼教师,提高教师活动设计、组织的能力。学校把少儿社团的建设作为亮点工程,先后组建了红领巾新四军研究院、少儿科学院、蓓蕾艺术团、希望少儿书画院、小书虫俱乐部、少年警察大队、丹顶鹤文学社、蓓蕾广播电视台、希望少儿体育俱乐部、蓓蕾网络俱乐部等十大少儿社团,在形成序列、层层推进的社团活动中,搭建灵性飞扬的活动载体,融合学生的特长,开辟成才的自由通道。同时,他们还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整体联动的大型文化活动,成功塑造和推广了读书节、数学节、英语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普活动周、节能减排周等“五节两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成长,让每一个教师都能自由发展。
4.享受研究的快乐
孟德斯鸠说过:“任何别人的建议和意见都无法代替自己内心强烈的呼唤。”盐城市一小的教师总让人感到他们内心都有着强烈的呼唤,因为这样,他们才不断研究,不断超越,不断结出丰硕的成果。
(1)研究团队多元化。这些团队中,有名师工作室,有校级学科中心组、年级部教研组,有教师自发组建的研究团队,如智慧树数学俱乐部、鹿鸣足球俱乐部、半亩方塘读书会,还有教师加入了凤凰语文、中国教育在线等专业网站的研讨,甚至担任栏目版主。
(2)研究方式多样化。研究方式大体有这样四种:一是网络研讨。目前,市一小建有“半亩方塘读书网”“智慧树小数网”“四季青语文网”“丹顶鹤少儿文学社”“梦想英语网”“希望艺体网”等6个专题研究网站。二是沙龙研讨。研讨内容丰富,可以与名著对话、与问题对话、与同伴对话、与大师对话。研讨周期通常为两周一次,可以是全校性沙龙,也可以是教研组小型沙龙,可以是培训指导式沙龙,也可以是交流体验式沙龙。三是博客交流。市一小在集团专题读书网站——“半亩方塘读书网”为每位教师开通博客,通过博客来呈现一小人成长的幸福,传递一小人向上的能量,且方式多样,有个人博客、小组协作博客群组、学科博客群组、新项目开发群组、区域博客群组等等。四是论文撰写。市一小历来重视教师论文的撰写工作,但其价值指向绝不是为了获奖或发表,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真阅读、真研究。市一小利用教研沙龙、集体备课等研讨平台,定期对教师近期的研究情况及写作意图作研讨,引领教师通过真阅读、真研究来开拓视野,提升素养。对于像省“师陶杯”“教海探航”这样的重要赛事,学校还会邀请省、市专家来校现场指导。目前,该校有6位教师出版个人专著,10多位教师编印了个人文集。近年来,学校每年均有300多篇论文在期刊上发表或市级以上获奖。在2009年的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市一小有36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9篇,获奖层次、数量在全省同类学校中遥遥领先。
(3)研究视角自主化。一是开展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的研究。对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梳理,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如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师理答行为、课堂问题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现代媒体的使用、学生课堂活动、学生课堂回答等方面的问题分门别类,一项一项地进行专题研究。二是对教学热点难点的研究。近期先后开展了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作业设计与批改、双语阅读、书法教育进课堂、综合实践选题指导课、研读新课标等研究活动。三是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十一五”期间,市一小有36项课题成功结题,“十二五”期间,又成功申报立项60多项课题,课题实施使得研究系统化、科学化。
三、致和
《文雅》曰:“和,谐也。”古往今来,中国人都以“和”为最高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宽和相融,人之身心和乐相生,民族国家协和万邦。在市一小,我深深地感到,“和”是学校核心文化“涵养大气”的一部分,不断彰显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看不见,却如影随形,能让资源兼容共生,让行为规范有序,让人际和谐共进,让个性自由发展……
1.“和”是和顺,也是气度
离开队伍的人可能会走得快些,但肯定不会走远,除非你能成为这支队伍的领跑者。在市一小教师队伍中,盐城市首批名师工作室的六位领衔人就是各个学科中的领跑者。
20世纪末,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其中批评语文教学的声音最为强烈。语文教学耗时多,收效少,一篇课文上4—5课时,要用3—4天才能完成,有人戏称这样的教学是“把花瓶砸碎后,再用放大镜欣赏每一个碎瓷片”。时任高年级语文教师的雷燕老师通过走访、听课、交流、调查,了解到语文教师确实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她提出了“小学语文‘三轨运行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个课题,并开始了实验。同时,她还向一些渴求上进、热爱科研的教师发出邀请,加入她的研究团队。
浅缓的音乐,恬淡的咖啡香,都无法舒展开他们紧锁的眉头。因为一个过渡环节的设计,让他们的研讨延续到夜深时分咖啡厅这温馨的空间,而且这样的情景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一位青年教师的课要参加全国比赛,一接到课题,雷燕老师就牵头成立了备课组,亲自担任组长。在一个环节上卡住了,似乎咖啡厅的空气都凝固了。终于,雷老师的一个点子一下子激活了大家的思绪,拓展了思维的空间。那个瞬间,他们激动得跳了起来,就如自己获得了好成绩。
这只是工作室再平常不过的镜头。10多年的团队生活,雷燕老师在自己得到发展的同时,也精心指导帮助着每一位队员,自觉形成了教师发展共同体。她指导大家围绕“小学语文‘三轨运行教学模式的研究”申报子课题,许多成员都成了课题主持人或核心成员,所有课题犹如一棵“南国的榕树”,形成了既可有机整合、又能各自突破的“课题树”。她还带领成员从学生学情出发,紧扣学科特点,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母语素养的提高为目的,以精品课例的开发与推广为方法,扎实改进课堂教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让一批语文教师成长、成熟起来。目前,在这支团队里,拥有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名,省特级教师3名,市名教师5名,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26名。
2.“和”是自由,也是规范
在市一小,有着一批因习惯、爱好等彼此接近的教师自发形成的人际组织,建立起非正式教师组织。他们彼此约定,既不受制度约束,又心有灵犀、自然默契。
2009年10月,为了把科学课有效地延伸到课外,拓展到家庭,杨俊老师带领一些科学爱好者建立了全国首个家庭实验室,精心策划家庭实验比赛,同时建立家庭实验室专题网站,这是全国第一个学生家庭实验网络平台。此项实验内容鲜活,贴近生活,充满温情,引起了凤凰教育网等知名网站的关注,它们主动与家庭实验室网站建立了互链,达成了资源共享。目前,家庭实验室项目已成为了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资助课题,这支团队中现拥有3名市学科带头人,6名市教学能手。
2010年5月,邰霞老师带领一批致力于学生心理研究的老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富有特色的“四力”行动,即感受力、自信力、耐挫力、自控力,坚持“心理滋养为主、心理调适为辅、心理矫正为补”的原则,把心理健康做到孩子心灵中去,并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正式成立了盐城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目前,该中心有10多名教师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任职资格。
2007年7月,在仓定志老师的带领下,一批爱好数学的老师怀揣“让快乐与数学同行,让智慧伴数学共生”的理想,正式组建“智慧树俱乐部”,建立了“智慧树小数网”,灵活机动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研讨活动。如今,这个团队中先后涌现了7名省特级教师,4名市名教师,20多位教师在省市级课堂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
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教师团队的发展情况:
德育团队——1名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3名省特级教师,18名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
英语团队——2名省特级教师,9名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
体育团队——3名省特级教师,14名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
音乐团队——1名市名教师,10名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
美术团队——1名省特级教师,1名市名教师,13名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
3.“和”是均衡,也是发展。2010年8月,盐城市一小正式组建教育集团,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引起了许多人的担心:有人认为盲目扩张是否会稀释名校的优质师资,带来“金字招牌”含金量下降。学校以文化的力量凝心聚力,以科研的力量固本强基,大力实施“教师发展共同体策略”,一方面因材施培,让每个人都找准自己的位置,指导、帮助每一位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成长档案”,另一方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示舞台,让每个人都把准航向,走向成功。实践证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仅最近两批省特级教师评审,就有12位教师顺利通过,列全省同类学校之最;学校第三次获“全国文明单位”的称号,也是全省唯一连续三次获此殊荣的学校。
教师队伍建设是永恒的话题,永远都在前行的路上。我们祝愿盐城市第一小学的教师,能以更高远的视界,更优雅的步伐,更从容的姿态,走向大气,走向大成。
(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特级教师,210013)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