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容愉色
2014-04-29彭钢
如果说,夫子庙小学就应该是孔子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自然而“天然”的继承者,那么冯爱东就是夫子庙小学自然而“天然”的校长。为夫子庙小学选择了孔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道路,是冯爱东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而孔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多年熏陶与濡染,不断增添和丰富着她内在本性和气质中的儒者风范。
讷言敏行
冯校长给我第一印象就是话不多,但行动力很强。她出身于军人家庭,在军属大院里长大,而军人就是以“行动”作为表情达意的语言的,因而据说她小时候就养成了擅长行动而不说空话大话的习惯。从教后长期担任少先队工作,与孩子“玩”在一起,而且玩出了动静,玩出了名堂,还获了大奖。小孩最好动,一般是“动”多“话”少,“动”先“说”后。当了校长后,除了重要活动非说不可,不说不礼貌,一般都是副校长、主任、老师说得多,她反而说得比较少,但要说就说在当说之时,说在关键之处。她想做要做的事,也很少说大道理、深理论,认准了就一定做而且力求做到最好。常常是还没有听到什么动静,不声不响之中,她和她的团队就已经做完了、搞定了。夫子庙小学所承担的教育部重点课题结题,我很担心学校的成果能否得到省内外专家的认可,但结题时却得到中国教科院,北京、上海等地专家的高度评价,甚至提议出英文版的著作,以便走向世界。她关注小事和细节,校园里每一处都是风景,每一处细节都很讲究,每间办公室每一个牌子上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有点说法,还很漂亮。她持之以恒地用行动、事实、细节证实和证明自己,也让全校师生致力于改变学校、改变课程、改变教学的扎实有效的行动。“讷言敏行”是儒者行为和风范的重要特征之一,孔子就非常讨厌“巧言令色”的小人,认为“鲜矣仁”,而“仁者其言也韧”。我们可以理解为话多的人不想真行动、真办事,而真行动、真办事的人话并不多。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力行近乎仁”。冯校长和夫子庙小学正是通过多年的“力行”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成效,并在“力行”中提升和涵养全校师生的儒者风范的。
毋我毋固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能够成为名校校长,必有过人之处,冯校长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她也是个标准的“女强人”。“女强人”最突出的是“必我”“必固”“必执”,确实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强力意志的果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刚毅。冯校长固然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很执着的人,但给我印象更深的却是超越自我、超越固有观念、超越必须如此的“毋我”“毋固”“毋必”的通达情理、柔和大气。我多次参与讨论和研究夫子庙小学未来发展、学校文化建设、重大课题、重大活动,无论是谁的意见和建议,也无论意见和建议是好听还是“难听”,她的一贯姿态就是谦和有礼,再“难听”也微笑着倾听并呈欣赏状,决不打断对方发表意见也不多加辩解。在学校的用人、决策、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中,她也善于倾听、用人所长、吸纳智慧,以调动每一个人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是一种领导和管理才能,也是一种人品和性情的自然流露。她宽以待人,亲近时尚,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善于学习,因此校内校外很有点人气。“毋我毋固”的人才能直面而宽容地对待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从容而淡定地欣赏广阔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丰富性,才能真切而快乐地发现生活中、琐事中、细节中的情趣、品味和美好,也才能保持一种纯粹、自然、宁静的心态。“毋我毋固”的人,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通达情理”的人。这里是“情”在前“理”在后,“理”在情中,而不是相反:抽象的理在前、理在先、理唯一,这就必然是唯我独尊,唯“理”独大,从而舍弃了情、淹没了情。什么情?自然之情、事理之情、人伦之情。有了这个情,“小我”就变成了“大我”,“小理”就变成了“大道”,“小事”就蕴含了“大义”,就有了自然、柔和、大气的光泽。不计较利害,意不固我必我,是孔子最重要的人生态度之一,也是一种典型的儒家风范。
切问近思
与所有的好校长一样,冯校长也是善于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手,还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有效思考的智者。但我以为她决不是很多校长引以为自豪的所谓的帕斯卡“思想的芦苇”,风一吹来,战战兢兢、摇摇晃晃、随风飘扬、飞到天上。她的“问”和她的“思”一样,具有一种“切近”而稳妥的实际和实效,是基于自己的人生历练,譬如把“三眼插座改成两眼”的现实问题;是站在办好学校、发展学校坚实大地上的思考,而很少有抽象的思辨和空灵的美丽。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坚定继承者,对冯校长而言最重要的问题和思考就是如何准确把握并落在实处:既能够最大限度地走近孔子,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和根,这是“切近”,又能够走进学校,落实和表现在师生的情感和行为上,这是“稳妥”。于是夫子庙小学明确提出了“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的培养目标,设计和创造了“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研究和实施“礼乐”课堂,开设“项目游学”等活动,形成了一到六年级的全校性的大型学生礼仪活动,如“开笔礼”“成童礼”“状元礼”,建设能够让每一位教师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发表自己观点、分享众人智慧的“孔子研究院”。正因为“切近”和稳妥,所以她强调学校工作的常规,并始终坚持学校管理上的“一日督导”,始终保持着整洁、有序、高效的校园环境和工作状态。“切近”和稳妥其实不仅是冯校长的日常工作状态,更是她一贯的思维和行为——为什么夫子庙小学要选择孔子教育思想,她的回答很直接也很简单:因为孔子说的道理就像孔子的为人一样“朴素而深刻”;为什么小学生要有礼仪,因为孩子可以“野”一些,但待人接物必须有规矩;为什么爱读书,太简单了:“读书最快乐”“因为我喜欢”,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热爱。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梁漱溟在解释“为己”时指出,完全是一种兴趣,出于好奇心而“忘形”,与别人无关,充分说出了“切近”的最简明而深刻的内涵。现象学大师海德格尔常用“近手”“顺手”“就手”“在手”等日常用语阐发“切近”的哲学意蕴。由此看来,冯校长关于读书的回答真的有点古典风范。
亲仁近礼
夫子庙小学是南京最早的四所小学名校之一,一直有着轻负担、高质量、生动活泼发展的传统和声誉。冯爱东担任校长后,把传承孔子教育思想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接起来,试图探索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东西文化相统一的校本教育实践,追求超越“当下”的教育普遍价值和教育文化本性,“亲”的是真正的教育,也是一种真正的“仁”。进一步,在继承孔子教育思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框架内,坚定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从儿童成长和发展规律出发,用适宜于儿童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亲”的是符合规律的教育,是人性的“仁”,是教育的大“仁”也是最根本的“仁”。孔子反复强调,真正的仁是一种温厚、真挚、赤诚的柔嫩之心,即儿童之心。按照我的理解,学校有“儿童之心”就是好的学校,教学有“儿童之心”就是好的课堂,教师有“儿童之心”就是好的教师。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教育理念,重要的是“童心”在“母爱”之前,引导、启示、激励着母爱。“亲仁”才“近礼”,有“仁”就必有“礼”,否则“礼”就成为桎梏生命和活力的形式化的东西。夫子庙小学根据《论语》开发的校本课程和各种儿童礼仪,符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以儿童的方式进行,彰显儿童的面貌与风采,使儿童在学习传统和文化中涵养人的本性,懂得做人的规矩,体验成长的快乐。这就是广义的制度、规范、规则的“礼”的功用:在遵循“礼”的过程中逐步达成“仁”、实现“仁”。孔子说过丧礼最重要的是有“敬”,有礼而敬则仁,有礼无“敬”就是多余的形式。内化于人的本性的“彬彬有礼”,是通过教育活动和文化浸润实现的,以真挚、温厚、赤诚的学校教育的“礼”,去培育师生真挚、温厚、赤诚心灵的“仁”,才能充分地表达人性中的真善美,从而实现教育的大“仁”。
乐而忘忧
在中国当一个中小学校长,既有很光彩、很滋润、很有地位的一面,更有很烦、很苦恼、很操心的另一面,这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当了校长后就变得一本正经、不苛言笑、沉重板滞了。在与冯爱东校长接触的十多年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始终如一的微笑,对学生笑,对老师笑,对家长笑,对领导笑,对专家笑,真诚得像个儿童。她的微笑和快乐具有很强的传播性,感染着也影响着我们。我多次听她引用孔子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时,她的内心一定洋溢着平凡而真实的快乐。有一次我听她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时,她正在亲手沏茶,很专注也很投入。茶香渐渐飘起,也让我们渐渐静下心来,多少褪去一些急急忙忙、风风火火的躁动,超越现实困苦、日常辛劳、一地鸡毛的琐碎,享受片刻的安逸和愉悦。有时听她津津乐道地说一件生活小事或家长里短,也同样充满了微笑和快乐。据说《论语》中“乐”字是最重要的字,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一,孔子很多重要的观点和精彩的思想都是通过“乐”字表达出来的,如表扬自己最好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说自己的生活状态:“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道德标准和做人准则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也还是以“乐”为尺度。孔子自己就是一个在处处碰壁、艰难困苦中还能够超脱出来并乐而忘忧的典范,比起海德格尔说人的本质就是“辛劳”或“操心”,孔子的境界又高出一格。真正的儒者都有这种乐而忘忧、超越现实的精神气质和大家风范,而我所认识的冯校长,正“闪耀”着这样的精神气质和风范。
夫子庙小学有教师成长的自身追求:德性高尚的“仁者”,诲人不倦的“贤者”,和谐师生关系的“善者”,能力突出的“智者”。要求很全也很高,但缺少内在气质和品性的综合表述。礼记云:有和气者,必有婉容,有婉容者必有愉色。这是一种内在涵养、禀性和气质,我感觉挺像冯爱东校长和夫子庙小学。
(彭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10013)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