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我们怎样做家长

2014-04-29马彩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3期
关键词:功利家长孩子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人的教育中既有不同的分工,又能够互补。家庭教育更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具有综合性与终生性的特点。青少年在校学习期间,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对学校教育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反之会降低学校教育的效益。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变得更加多元,值得细细品味与深入研究。

家庭应该教会孩子的东西

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时间最早、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是一种浸透亲情,持续不断的教育。一个好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然后去影响孩子。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们自己就先要成为这样的人。作为家长,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大财富,应该是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价值观简单地讲就是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有了明确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言谈和行为就有了一定的原则,并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就不会轻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坚信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时候,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有时候家长自身对价值观的选择也很迷茫,比如在如何对待诚信、正义等问题方面,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相当多的矛盾和负面的例子,家长自己也会无所适从。如果把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他们就很难拥有正确、坚定的价值观。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就很容易在现实面前感到迷茫和困惑。家长一定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对正确的东西要深信不疑,而不能将信将疑,也不能受一些负面例子的干扰而做负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输负面的思想。

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人生态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观。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成功的人常常感恩,感谢上天赐予他们的一切。失败的人常常抱怨,抱怨父母没有给他富裕的家庭,抱怨领导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抱怨社会没有给他施展抱负的天地,甚至抱怨上帝没有把馅饼砸到他的头上。其实,人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人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坚定信念,永不言败,走向成功。作为高中生的家长,很多人都觉得很累很辛苦,都在想,熬过三年,我就解放了,而且很多时候也向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其实这就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换一种积极的心态,享受做高中生的家长,不是更好吗?想一下,高中阶段,是孩子人生中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最美好的时光,这个阶段,他正在走向心智的成熟,人格的完善,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进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天天有人需要我们,不正是我们作为父母的价值所在吗?这种积极的心态可以影响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无私的爱。同时,这种积极的心态也让我们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快乐而充实。当我们完成一天的工作,匆匆赶到学校接孩子的时候,当一家人坐在一起享用晚餐的时候,不是一件很开心、很幸福的事吗?我们经常说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但我们难道不应该感恩孩子带给我们的一切吗?

习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最稳定的素质。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养成好习惯的结果。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成功人生的根本。好习惯是一生的财富,但任何好习惯都不是通过说教形成,而是通过行动的影响和榜样的示范完成的。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们自己先要努力做一个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事情是做出来,不是说出来的。教育也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成功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父母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不是说教,而是父母的榜样示范。譬如热爱学习,当我们要求孩子用功读书,认真作业的时候。我们怎么做?我觉得拿一本书坐下来安静地阅读,比大嗓门命令孩子做作业的效果更好。再如礼貌待人,我们想教孩子“见到长辈要主动起立打招呼”,那我们自己就必须每次都做到。如果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但自己却没有首先做到,这样是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的。家长良好的个人习惯,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料。我们要用自己踏实工作的态度,坚持学习的习惯,孝敬长辈、乐于助人的精神带动孩子、影响孩子。这样的行动比空洞的说教有用一百倍。

提升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孩子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家庭教育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影响,而不是说教。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既复杂,也简单。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成功了。

第一是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一个幸福的家长,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实际上就给了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世界,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会通过耳濡目染对孩子产生影响。相对于学校教育中固定的课堂、经过专门训练的老师、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计划等等,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场所,父母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没有上岗证,没有课程标准。在家里,看不出哪一刻在教育,但也看不出哪一刻不在教育。父母早上起来蓬头垢面,孩子会看见,父母遇到事情斤斤计较,孩子会看到,父母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孩子也会看到。孩子的眼睛就像小的摄像机、收音机,什么都收录在他的头脑中,然后加工处理,成为他的生活资源,成为他接受的教育。每个人都是在家庭中成长的,幸福的家庭会给孩子积极的教育。这种积极的教育不仅造就快乐的孩子,也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家庭,在这个意义上说幸福的家庭也培养成功的家长。

第二是要信任你的孩子。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信任是最好的祝福。”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前一阵看到一篇文章,题为《你已经诅咒儿子多久了?》。所谓诅咒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不是。家长之间交流的时候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家的孩子不爱学习,成绩不好。看你的孩子多棒,我的孩子就不行。”我相信所有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因为爱,才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恼怒。但是,家长可能没有想到,这样的话会给孩子怎样的打击。譬如学习数学,很多孩子学不好数学,最根本的原因是畏惧数学。稍加分析我们就能明白,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容易出现起伏的,除了少数数学天才,很多人都会出现波动。聪明的家长会抓住成功的机会及时表扬和鼓励,培养孩子对数学的信心。但是,不少家长会简单地下结论——“我家的孩子数学就是学不好。”很多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就是在这样的“诅咒”中消磨掉的。

第三是要鼓励你的孩子。大家都听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一直喜欢和相信这样一句话——“成功是成功之母”,其实就是用成功激励更大的成功。成功的最大好处是激发了信心,也让别人对你有了信心,从而给你更多和更大的机会。有了更多和更大的机会,你就能激发潜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相信每位家长都见过自己的孩子取得好成绩后那种抑制不住的欣喜,这个时候的鼓励就很重要,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告诉孩子你能行。有的家长怕孩子“翘尾巴”,一盆冷水迎面而上,想想这会给孩子多大的打击啊。中国有句古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孩子,也是一样适用的,可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孩子”。想想我们自己,在单位完成了一项工作,在家里为家人做了一顿饭,这个时候我们希望听到什么?工作中我们是不是都特别反感一天到晚有人唠叨?那么我们就不要在孩子面前唠叨。我们都不愿意一天到晚面对一张训斥的面孔,那么我们就不要训斥孩子。要将心比心,进入孩子的思维。要用成功去激励孩子,用孩子任何一方面的亮点去点亮孩子前进的道路。

第四是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工作学习完一天,或者一周,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是一件很温馨的事。一家人在一起,谈谈每个人一天的经历、见闻和感想,开心的事一起分享,不开心的事一起分担,这样的氛围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快乐,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从爸爸妈妈讲述的工作内容与处事方式中,孩子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社会与职业上的一些事情,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从孩子讲述的校园里发生的事情和孩子们谈论的话题中,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世界,同时也可以适时引导。吃饭聊天是生活视野与思维方式的展示,是一种心灵养护,是最简单的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其实,愉快的相处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我们对教育二字的理解能够更加宽泛,如果我们能够相信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教育”,如果我们能认为相比教育,陪伴更加重要,或者说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就会发现,家庭教育并不难。多陪陪孩子,多坐下来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自己贴近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爱你,受你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人都容易被自己所爱的人影响。

第五是要适时放手。当我们承担了我们的责任,做好了自己的事情,其他的就交给孩子,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让孩子学会独自承担人生的责任,同时也给自己自由。无论孩子对父母如何依赖,进入大学或进入社会后,他们都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职业,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决定是创业还是在公司工作……他们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他们最需要的是自主选择的能力。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只会背诵知识,被动地服从别人,或等着别人帮他做决定,那他在进入社会后,就算不失败,也不会被人们重视的。有过开车经历的人都知道,汽车要发动,靠的是发动机,是汽油。如果靠外力去推,是很难也是很蠢的事。想让孩子成功,家长不能做推着车往前走的人,而要做一个善于把车发动起来的人。把孩子向上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充分调动起来,是家长最重要的智慧。要培养出独立、健康、能干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训练他的责任感,懂得适时放手,鼓励孩子逐渐负起该负的责任。孩子的路,归根到底要靠他们自己去走。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我在一次家长会上的讲话引起了家长的共鸣,有家长跟我交流了一些想法,让我思考更多的问题。现实中有很多焦虑的家长,除了小升初孩子的家长、初三的家长、高三的家长,还有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焦虑,似乎成了这个时代家长的通病。

在跟家长探讨为什么焦虑时,一位家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功利才会焦虑”。这句话给我很多的启发。当我发现家长的焦虑,努力去告诉家长不要焦虑的时候,其实我并没有很好地去思考焦虑背后的原因。细细想来,确实如此。家长为什么焦虑?因为家长太爱自己的孩子,太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他们所希望的“成功”。而这一切的背后,又是为了什么呢?家长爱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很多人认为,家长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但是,我觉得,当家长以爱孩子为理由,要求孩子必须获得他们所希望的“成功”时,这种爱就带有了功利的色彩。这样的说法也许有些尖锐。但事实确实如此。我始终认为,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能为了所谓的“成功”,用譬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论调而命令孩子,甚至强迫孩子。也正是在这样的成功观面前,家长变得很焦虑。深究一下焦虑后面的原因,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功利。可以说,越功利,越焦虑。当家长在自家孩子面前喋喋不休地夸着“别人家的孩子”时,深层次的根源就是家长觉得“别人家的孩子”让“别人家的家长”脸上有光,而这不就是功利吗?

那位家长接下来又说:“根子是社会评价标准功利化了。”很多家长都知道功利不好,但还是摆脱不了这种价值选择,因为家长觉得社会是功利的,在功利的社会我们别无选择。这样一来,家长就非常心安理得——社会是这样的,别人都这样,我们只能如此。真的是这样吗?社会是由谁构成的?不就是一个一个的个人吗?这个社会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就是很多家长的观念的反映吗?我们明明知道这样的价值标准不正确,只因为“觉得”别人在这样选择,所以我也只好这么选择,不然我的孩子就会吃亏。这里至少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家长自己成了自己不认可的价值观念的推波助澜者。其次,为了这个自己并不认可的功利的价值观,放弃了自己的选择。然后安慰自己说,不是我要这样,我也很无奈。

想想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喜欢怎样的人?单位选择员工,家长评价女婿,放在第一位的是什么?我想肯定是人品。因此,家庭教育最根本的应该是要培养一个好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我们要坚守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价值选择。明确了这一点,就明确了家庭教育的方向。

当今社会是信息泛滥的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就会迷失方向,就会焦虑纠结。智慧比知识、比信息更重要。人生需要智慧,做一个好家长也需要智慧。智慧的人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生命是一个整体,人生是一个过程,对人生成败得失的判断,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虑生命的整体。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可持续发展。人生就像马拉松,起跑线上的分秒必争只对短跑有意义。现在的很多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了。这肯定不是我们所要的结局。其实,人生整体上的圆满比某个时段的出彩更为重要。有了这样的价值判断,在纷纷扰扰的竞争中,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面对,理智选择。

所以,在功利的时代我们仍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正如杨东平教授所言:在大环境暂时改变不了的时候,面对“是给孩子提供一个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的问题,家长的选择至关重要。

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家长,面对今天的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我有一个希望:“让孩子像孩子一样地生活。”我常常听好多父母说,为了孩子明天的幸福,我们不得不牺牲他们今天的快乐。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孩子一出生就为他们制定了周密的人生计划,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的时间表上,很难找到“玩”和“娱乐”的字眼,有“玩”的地方也加上了“在玩中学”,对孩子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学习,似乎多玩一会儿将来就吃不上饭,整个教育仿佛就是一个无休止的成绩比赛场。其实,“起跑线”的提法把孩子放在一个竞赛的角度,对于孩子生命的自然成长是不公正的。

人生是一个过程,今天的快乐与明天的快乐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可是,在“为了明天”的口号下,孩子许多现时的、当下的快乐被剥夺了。家长从小把孩子带入激烈的竞争之中,许多孩子过的根本就不是孩子的生活,孩子成了“微型大人”,孩子的生活世界也成了成人世界的翻版。很少有人关心孩子的兴趣是什么,他们想干什么,他们该干什么。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不懂,他们需要引导。父母心里更清楚,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输不起,“抢跑”也罢,“犯规”也好,我们别无选择。孩子取得了一点成绩,父母便觉得成功了,一旦落后了,就觉得自己失败了。在父母的谆谆教诲下,孩子的眼光也始终盯着比赛的终点,人生道路两旁的美景都错过了。领先了很快乐,但不可能人人都领先,有的孩子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落后了,于是,一个还未有机会领略童年快乐的孩子就更容易成为一个失败者,这种失败感从小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决不是孩子应有的生活。

孩子需要教育,但是教育不能以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德国宪法规定,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美国专家认为孩子十二岁起可以增加学习压力。而我们的孩子在十二岁之前就已经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中“饱经磨练”,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心灵世界,他们的未来不是我们所能完全了解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孩子属于未来世界,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充分释放内心的愿望,让他们在孩提时代像孩子一样地生活,减少他们将来生命的遗憾,唯一要严的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一个身心健康、品行端正的孩子,绝对有信心和能力面对充满挑战的未来,将人生过得充实、丰满。

孩子应该有孩子无忧无虑的生活,应该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小孩,有充分的时间去调皮捣蛋。孩子不仅是为了以后而存在的,不仅仅是为了长大成人,他也是生命的一个阶段。孩提时代有独立的价值,孩子就是快乐,就是单纯,就是想入非非。孩提时代的快乐就在于自由的体验,如光着脚走路、玩泥巴等等,大人可能不喜欢但对孩子却很有意义。

让孩子像孩子一样地生活,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今天,没有快乐的今天怎么可能有幸福的明天?不要借口“为了明天”,牺牲孩子今天应有的生活。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像野花一样自然地成长。让孩子像孩子一样地生活,还要坦然面对孩子的今天,客观地认识孩子,承认人是有差异的,允许自己的孩子在有些方面不如别人。孩子聪明伶俐固然可喜,愚钝笨拙也未必不幸,只要心智健全,身心健康,他自有自己丰富的人生。健康快乐的童年是孩子一生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教育要为了孩子的明天,教育更应为孩子提供一个美好的今天,让孩子像孩子一样地生活。

(马彩红,无锡市第一中学,2140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功利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