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优教”视域中的“发现教育”
2014-04-29张耀德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苏州市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因此,区域范围内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由“有学上”逐步升级为“上好学”,“学有优教”作为区域教育现代化目标已成为江苏省县域教育发展之追求。“学有优教”是在实现了“学有所教”目标的前提下提出的更高目标,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的更高要求和更多期待,同时也是促进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教师素质的内在动力和更高标准。进入“十二五”以来,吴江教育以“让学生快乐地学,让老师幸福地教”为愿景,突出“转型”这一关键策略。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作为一所区域内的窗口学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学校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学校追求持续发展、内涵发展的今天,办出学校特色已经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特色学校的转型是首位,其切入口是“文化”。昔日,学校本着“全心全意为师生的终身幸福服务”之办学理念,在艺术、科学、体育等方面办出了些特色,但还是停留在项目上,充其量是拳头产品,要形成具有文化高地、统领学校内涵发展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必须转型。为此,鲈乡实验小学提出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发现教育”。“发现教育”这一特色学校建设转型正是区域教育的一项重大的举措,这项举措与其它举措一样,都是指向实现“学有优教”这一目标的。
“发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发现自我,自我发现”。我们认为,在“发现教育”理念引领下,学生能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能充分发掘自己的各种潜能,学生的个性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发展,学生的力量能尽情地发挥,培养具备“发现意识、发现能力、发现精神”的“鲈小新人”,从而实现学校特色教育的真正转型。课堂转型是学校教育转型的关键。我们在初步完成“发现教育”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以“发现型课堂”的实践为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发现教育”的研讨活动,提炼“发现型课堂核心元素和教学规程”。通过高密度、大强度、多维度的思维碰撞,成功梳理了“发现型课堂”的五大核心元素,即“内在学习动机”“直觉思维与深度思维”“自主性”和“自我反思”,并初步确立了每个元素的亚元素以及课堂教学规程。
一、课堂实践发现教育
在专家引领下,完成了学校发现教育的理论建构,提出了“发现型课堂”的五大核心元素和若干亚元素。如何通过课堂来发展学生的这些元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思考,学校在开始实践阶段,探索性地先从语文、数学、科学三科开始教学尝试。建立了两级研究实践网络,专家引领骨干教师的学校课堂研究实践组和骨干教师带领下的教研组研究实践组,通过专家、骨干教师的引领推动,围绕“发现型课堂”的核心素养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有了一些改变,“发现”的味道更浓了。
1.语文学科的践行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在问题探究、互动交流环节都能很好地完成,学生发言积极、自主探究,但问题的提前权还是在教师这边,只是把预设好的问题投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忙碌、积极,如何让学生主动提问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的,结合学校的发现型课堂,从学生的主动提问、自主反思、自主选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研究。
南师大吴永军教授、“发现型课堂”项目研究组成员、语文教研组组长先后听取了两位六年级语文教师樊静、吴国良的同题异构课《天游峰的扫路人》。本次研讨活动力求发挥“同题异构”课的功能,基于“发现型课堂”理念,就“核心元素”的开展、“教学规程”的实施进行再验证。吴教授认为,我们做“发现教育”是希望尝试、创新一些新的改革或改良,破除固有的惯性思维,进而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两堂课都特意增加了学生提问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探究,结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间的问题、对话多了,课堂气氛空前地高涨,许多教师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都讲到了,两位上课的老师也不约而同地感觉到了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两堂课同时也体现了三个主题:语文、教学规程和语规,可以作为“发现型课堂”的案例留痕。
有了校级的研究成果、懂得了发现型课堂的一般规程,本学期二、四、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也尝试开展了“发现型课堂”的研讨活动。二年级的《小鹰学飞》、四年级的《桂花雨》、六年级的《草原》都针对学生的“自主选择”“信息重组”“自我反思”等元素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讨,并整理出了一些更加适合我们一线教师教学的规程,如:为学生搭建提问平台,营造较为宽松的“问”的氛围,指导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时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及时提问,提升问题的深度与质量,初读课文时思考“课文主写了什么”,精读课文时思考“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互动交流时“捕捉生成问题”,读后思考“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等。
2.数学学科的践行
在数学学科方面的践行着重从直觉思维、内在动机、深度学习、自主性学习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与研究。学校数学组也就发现教育“直觉思维”这一元素为主题进行课堂观察,感觉相比较语文课堂,数学课堂所呈现出来的发现元素不但多了,而且上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去渗透。在又一次“发现型课堂”(数学)教学的研讨活动中,陆小青副校长执教“认识分数”、徐建华老师执教“找规律”,课后,两位老师就“发现型课堂”的元素实施进行了说课。区教研室沈建祥、苏州市教科院刘晓萍老师作点评,他们充分肯定鲈小“发现型课堂”能以生为本,与教改同宗同脉与时俱进。吴教授观摩两堂课以后也颇有感慨,两位老师设计教学时,都能有的放矢地从“发现型课堂”元素出发,尤其是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深度学习、自主性学习”,这些元素已经能自觉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可喜的还有,从教学过程看,老师能涉足课程改革领域,体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理念。
此外,年级层面的发现型课堂研讨活动也在有条不紊的积极开展,本学期低年级的同题异构《认识乘法》,高年级的课堂观察《找规律》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节课都能紧紧围绕学校“发现型课堂”的核心元素有意识的渗透教学,也整理了一些认识: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摆小棒等)中发现问题,从而一步一步地得出结论,这也是我们新的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的“过程”。
二、博客助推发现教育
我校“鲈乡博客”经过了10年的经心培养,在教育教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育博客作为学校的主课题,在学校教育转型时,也起到了助推发现教育的作用。
1.改变教研方式
集体备课是发现型课堂研讨前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材既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课前同一学科教师根据“发现型课堂元素及规程”共同研究、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预计在实际授课时可能出现的棘手问题。我们现在的教研课大都是这样的,上课的老师自己准备好一堂课,其他老师带着听课本听,课后进行评课。其实作为上课的老师课前很想听到大家对他的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课后也想听听大家对这堂课的评价,基于这点我们借助博客改变现有教研方式。
我们的做法是先让上课老师把教学设计提前一个星期发布在博客上,供其他老师阅览并提出一些建议。上课老师根据建议做适当修改,然后再上课,课后进行评课,评课后及时把上课老师的反思及其他老师的评课,发布在教学设计的回复中。这样的教研方式有以下好处:(1)听课老师对所要进行的基于发现型的研讨课,进行了交流、商讨,共享个人、集体的智慧。(2)让听课的老师知道要上什么课、是怎样上的、应怎样来突破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更好地听课、更好地评课。(3)实现资源共享,因为这堂课所有的资料如教学设计、课件、录像、反思全在里边,以后还可以进行研究。
2.发现教学智慧
教育博客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教育教学的成果,体现师生的教学智慧。除了可以在教师间共享教学资源外,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我们学校开展了基于博客的学生读书活动,对读书活动评比产生的学生作文进行分类,建立电子版的《寸草心》报,并在博客平台予以展示。活动中可以在博客平台构建读书成长档案袋,以班级为单元进行五星级阅读之星争创活动,学校将他们评为鲈小的明星小作家,帮助他们建博,成立小作家博客群。学校在活动中充分地利用了博客平台,拓展了师生展示教学成果的渠道。另外,学校不仅设立了各类主题博客、教师个人博客,还设立教研组博客、综合实践等专题博客,使博客全面记录师生的各项教育活动过程。比如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成五大板块,包括艺术篇、发现篇、制作篇、种植篇和其他,要求每一位综合实践老师,做到每个主题有一份设计,有一个博客、有一个展评,学期结束的时候,通过博客平台对老师的成果进行评比,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具可观性、可思性、可行性。
三、课程发展发现教育
在“发现教育”理念引领下,学生能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能充分发掘自己的各种潜能,使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使学生的力量尽情地发挥,从而培养具备“发现意识、发现能力、发现精神”的“鲈小新人”。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的课程建设目标定位为:“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并尝试着根据学校的课程理念、培养目标,一方面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另一方面依据学校的办学传统以及资源优势,不断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课程,从而构建学校“发现教育”课程框架,形成完整的“发现教育”课程体系。除了认真履行好国家课程以外,学校正尝试着拓展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其中校本课程主要包括基于学科的拓展类课程、德育类课程、社团类课程、学校节日类课程、项目研究类课程五大类。目前,学校已经顺利完成课程规划,并形成了题为《让每个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的整体规划。
(张耀德,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2152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