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地区“隐性辍学”现象研究
2014-04-29王渊博
摘要: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虽然全国范围内辍学率都有所降低,但是农村地区“隐性辍学”的现象却不断增多。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深对农村地区“隐性辍学”现象的表现形式和成因的研究,同时,从如下几点解决此问题:调整政策决策方向,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形成多元培养模式。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隐性辍学;农村地区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9-0008-04
“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让我国进入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时代,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两免一补”政策虽然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入学率,但是高入学率并不代表高的教育质量,其中还隐藏着“隐性辍学”现象。我国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教育起点公平的同时,应逐渐转向对教育过程公平的关注,多关注那些在教育过程中有潜在辍学可能的学生。从关注学生“有学上”走向关注学生如何“上好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才是我国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目标。
一、“隐性辍学”现象解析
(一)“隐性辍学”的内涵
学界对“隐性辍学”现象的关注非常少。魏莉莉(2005)认为辍学应分为“显性辍学”和“隐性辍学”,而我国现有的关于“辍学”的定义遗漏了一个重要概念——隐性辍学。她所关注的“隐性辍学”是指“除注销学籍外,在未完成学校课程之前,因故提早离开学校的辍学”[1]。很多学者将“隐性辍学”的外延扩大,认为“在校、在籍、不听课、经常逃课”的学生都算是“隐性辍学生”。[2][3][4]笔者认同第二种看法,即把“在校、在籍、不听课、经常逃课”的学生都算作“隐性辍学生”,这类学生辍学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不关注这类群体,则我国的“控辍保学”工作会更加难做。
(二)“隐性辍学”现象的表现形式
1.被标签化的“差生”
标签化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关键的一种是用考试分数来评定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差生”。这些被标签化的“差生”构成了“隐性辍学生”的重要来源。一些学校过度控制教育资源,将分数作为区分“好生”和“差生”的依据、将优秀师资分配给“实验班”和“快班”、为逃学生建立“请假制度”。[5]总之,“隐性辍学生”这个群体很少参与课堂讨论和学校活动,在学校找不到归属。
2.教育目的异化的学生
取得高分,考上名牌学校是当下很多学生的学习目的。在这样异化的教育目的之下,不少农村学生家长感到力不从心。他们虽然承认教育能改变家庭和人生的命运,但是目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教育成本也比较高,很多家庭迫于经济压力,不能提供给孩子过多的教育机会,不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但同时,他们又不希望孩子过早走上社会,这就造就了一批身在学校、心不在学校的学生。他们上学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学习知识、继续深造,或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为了一些其他的目的,例如最后能得到一个初中毕业证书,学习动机十分薄弱。
二、“隐性辍学”现象的研究意义
(一)巩固义务教育成果的需要
在农村地区,小学阶段已经解决了入学率的问题,也解决了小学升入初中的义务教育衔接率的问题,但是高入学率并不能代表高的完学率,更不能代表高的教育质量。不断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的最大化,将成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新的发展任务和客观要求。而初中阶段“隐性辍学”现象的存在不仅是对国家义务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影响了学生个人和其家庭的发展。所以,关注义务教育阶段的隐性辍学现象,解决学生“上好学”的难题,对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要求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要求培养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实用型人才,而不只是一味地培养传统的知识型人才。然而,现实的农村教育却处于既没能培养实用型人才,知识型人才培养效率又不高的尴尬境地。所以,从“隐性辍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和他们的发展诉求入手,深入探究农村地区学生学习动力低下的原因,重点分析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的转变,对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农村地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要点。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提到“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我国政府通过各种制度措施和经济手段,强化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儿童有公平发展的机会,义务教育事业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下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乡差距愈发凸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农村地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关注和解决“隐性辍学”现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三、“隐性辍学”现象的原因
(一)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学校的吸引力不足,学生难以在学校中获取感兴趣的知识,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是“隐性辍学”现象的主要原因。学校吸引力不足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才培养和评价方式落后。农村地区的学校以教授教材知识为主,课程单一,对学生的社会交往、问题解决等能力开发缺乏重视;在评价上,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成绩好坏,成绩不好的学生成为被标签化的“差生”,形成了“隐性辍学生”的主要来源。第二,教师教学能力较差。农村地区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服务滞后,鲜有优秀教师愿意扎根农村,这直接导致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能力较差。第三,教材城市化倾向明显。国家统编教材具有城市化倾向,农村地区大多数学生难以适应教材[6][7],学习起来缺乏动力。第四,学校生活缺乏吸引力。农村地区的学校除了在重要节庆期间举办联欢会,举行歌唱比赛等活动外,别无其他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校生活单调、枯燥。
(二)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服务缺乏
农村地区大部分家长在管理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方面,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有的家长或者每天忙于农活,或者外出打工,把孩子的教育责任推脱给学校和教师,对孩子的学习和学校生活不闻不问。在大多数农村家庭,学生从小在家里就没有固定的学习场地和学习时间,学习资料也相对匮乏。由此,很多农村学生在小时候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看书时注意力不集中,时间管理能力不强。他们在学习中极易受挫,慢慢就进入了“厌学”状态,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在学习上自暴自弃,从而成为“隐性辍学生”。
“隐性辍学生”也没有图书馆、电教馆、博物馆、少年宫等社会学习场所,所能享受的公共教育服务基本为空白。互联网虽然在农村地区有一定程度的覆盖,但是由于没有人指导,大多数学生只是利用互联网玩游戏、交友,没有用在学习文化知识上面。
(三)生活方式选择的多样化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农村地区的一些学生注意力转移到了非学业方面,他们只想“混”到毕业拿到初中毕业证。因为,一方面,独生子女社会让他们生活无忧,没有必要过早就业;另一方面,以后找工作的最低学历要求是初中学历,毕业证对他们的未来非常重要。
四、解决“隐性辍学”问题的建议
(一)调整政策决策方向
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改善农村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儿童的基本生活状况,例如2012年实施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2013年颁布了《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03号),并即将出台《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从多个角度对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儿童进行帮扶。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却出现一种新的现象:虽然政府为学生提供“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教育服务,学生可享受九年免费教育,但是学生学习动机并不强,学生依靠这些资助能走多远,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对政策结果做出过确切评估。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高入学率并不代表高的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政策决策还应聚焦到学校教育质量的真正提升,聚焦到农村地区家长和儿童的实际诉求。所以,教育资源还应做到如下分配:第一,财政资源聚焦到高效和适切的教师培养和培训中去。国家应牵头携手县级教育部门和农村地区一线教师,从农村教师对现有教材的灵活运用能力着手,开发出适合农村地区教师使用的教师用书,让儿童听得懂、跟得上基础课程教学。第二,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除提供医务室、食堂等标准化的服务设施外,还要安排合格的后勤管理员和心理医生,还要为农村地区撤点并校后上学路途遥远的儿童安排校车。这些服务设施都与儿童的生命安全和生存权利直接挂钩。第三,应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给家长普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亲子沟通技巧,适当减轻学校教师的管理压力。必要时,还应为农村地区的学生配备学习用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固定的学习场地和舒适的学习环境。第四,下拨资金改善农村社区的公共教育服务条件,完善图书馆、电教室等公共设施,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和活动提供服务。
(二)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将考试分数看作学生间的最大差异,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本质上是工具理性导致的教育目的迷失。金生鈜认为,不应通过特殊的竞争筛选方式来甄别学生,从而赋予他们不同的发展方式和人生道路。而应通过以人类经验智慧为基础的教育的诠释和理解,使他们获得丰富、圆满、整体的个性,使其各种能力得到最高度和最和谐的发展。[8]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提倡,无不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培养。然而,主体性的培养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个体首先能认识到自身与他人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看到多样性的存在,在差异的基础上能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在尊重主体和尊重差异的教育中,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隐性辍学”的阴影中走出来。
学校要摒弃单一的学习评价模式,形成多元评价机制,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生活等。在评价机制改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提高“隐性辍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到,“学习至少包括三个要素,知识、技能和品格”[9],应该为所有学生培养优良的内在品质,例如优良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批判力、是非判断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英国学者阿弗烈·诺夫·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认为教育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而教育应利用生活使儿童大脑始终在学习中处于开放、积极活动的状态[10];英国学者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提倡培养“活力、勇气、创造、智能”四位一体的人。[11]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自身状态的感知等内在品质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培养了这些内在品质,学生才能摆脱“隐性辍学”的状态,认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并主动去改善,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进取心的社会公民。
(三)形成多元培养模式
农村教育需要形成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教育目的和培养模式。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创新农学结合模式。”为此,要“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统筹水平,促进农科教结合”。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既承担着提升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任务,也要为高一级学校提供优质生源,为社会提供合格劳动者。“隐性辍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都比较差,进一步的知识学习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初中阶段,可以帮助“隐性辍学生”做好职业兴趣测评工作,根据他们的职业性向,引导他们或者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或者走上社会实现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方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还明确,职业教育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有需要的地方继续办好初等职业教育学校”。然而,“长期以来,相当数量的农村教育几乎是以升学为导向的单一模式,只有普通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教育学校数量很少……绝大多数人在初中后要直接在当地参加生产劳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急需大批的经过培训学习的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必须改变目前农村教育中单一的升学教育结构与办学模式,使农村学校办学模式多样化,真正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使农村职业教育发挥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当好农民发展生产参谋的重要作用”[12]。初等职业教育也是义务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学校办学、学生需求的实际,或独立举办初等职业教育学校,或在初中教育中融入初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初等职业教育可以为“隐性辍学生”提供更为多元的学习选择和成才路径,帮助他们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学习有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劳动者。
总之,“隐性辍学”现象的存在是我国社会综合领域改革过程中暴露出的农村教育的一块短板,如果只在教育层面进行单方改革,不可能解决此问题。只有政府和社会继续在农村地区的其他领域开展真刀真枪的综合改革,改善农村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才能解决“隐性辍学”问题,进一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莉莉.“贫困文化”视野下的城市青少年辍学问题——以上海市个案分析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5:3.
[2]鲍蔓华.重视和治理“隐性辍学”现象[N].人民政协报,2009-04-22.
[3]袁强.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危害及原因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02).
[4]兰靖,张念蒙.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J].考试周刊,2008(43).
[5]王渊博.少数民族初中生隐性辍学现象的课堂事实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30-31,56.
[6]许丽英,袁桂林.我国农村新课改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走向[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7]王安全.“城乡分治”制度是农村辍学的本体性原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1).
[8]金生鈜.精英主义教育体制与重点学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04).
[9]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5.
[10][英]阿弗烈·诺夫·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2.
[11][英]伯特兰·罗素.论教育之目的[C]//罗素自选文集.戴玉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1.
[12]马爱华.农村初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2.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