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作业的实践与思考

2014-04-29万泽民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5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作业小学数学

万泽民

摘要: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拓展,是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内化,也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路径与目标。设计自主学习小学数学作业,布置联系实际作业,增强生活性;布置生动有趣作业,增强趣味性;布置操作实践作业,增强探索性;布置不同层次作业,增强自主性;布置一题多解作业,增强独创性,让作业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历程与精彩展示。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9-0073-04

当下,小学数学教师设计与布置的作业,大多是一些计算题、应用题等简单、重复性的作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堂知识,但因过于单调刻板、机械重复,显得枯燥无味,缺少趣味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容易损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久而久之,作业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慢慢地学生就会不喜欢做数学作业,甚至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激情。设计与布置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小学数学作业,旨在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发展为内核,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反思等多种形式,亲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经历数学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的全程,实现数学的“思考”过程与“作业”过程的有效对接,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数学知识,自主提升基本技能,自我积淀数学活动经验,自觉获得生命成长体验。

一、设计与布置联系实际作业,增强作业的生活性

在设计与布置自主学习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紧贴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资源,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密切学生学习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储备与掌握的解题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途径,感悟数学价值,感受数学魅力,体验数学乐趣,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如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后,有位教师设计的作业分别是:和父母共同去超市购一次物,记录所购物品的单价、总价,并进行汇总;和父母去菜场买一次菜,记录所买菜的种类、重量等,并进行统计。设计与布置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完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通过统计、分析所购物品的单价、总价以及所买蔬菜的种类、重量等,进一步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亲身体验千克、克的实际重量,进一步感受并内化对计量单位的理解以及简单的单位换算。再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计算后,有位教师设计了一道作业题:靠一面长80米的墙,用100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停车场,要求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你能有多少种围法?学生根据“(长+宽)×2=100(米)”以及“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的实际要求,分析得出围成的长方形停车场的“长×宽”分别可能是:80×10,70×15,60×20,50×25,40×30,30×35……此外,学生通过深入思考与仔细比较后,还会有新的发现:当长方形的长与宽相接近时(即长方形逐步变成正方形时),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会比较大一些。因本题的实际情况特殊,当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时,面积可能达到最大。这种既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又极富思维挑战性的作业,不但容易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热情,激励战胜困难的勇气,诱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设计与布置生动有趣作业,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教师在设计与布置自主学习小学数学作业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穿插在布置的作业中,设计一些富有童心、童真、童趣、童味的作业,让学生在游戏里完成数学作业,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与快慰,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如,学习“乘(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后,根据学生年龄小,好胜心、表现欲强等特点,有位教师设计了“小白兔找门牌号码”、“小壁虎找尾巴”、“小熊闯关”、“龟兔赛跑”、“夺红旗”、“抢占阵地”等带有童趣、蕴含竞争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设计在五彩图案里,学生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或在比赛竞争的状态下,口算或笔算出得数,既掌握了运算方法和技巧,又提高了笔算和速算能力,充分感受到了“数中有趣,学中有味,数学好玩”。再如,在六年级开展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总复习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理解,密切它们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之间的异同,领悟蕴含其中的平移、旋转等基本数学思想,进一步明确“转化”学习策略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图,有位教师设计了一道作业:复习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绘制一张平面图形知识联系图。学生的作业呈现出如下的精彩:

学生依据自己对所学平面图形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绘制出“L”形、“树”形和“扇”形等各不相同的联系图,圆满完成了小学阶段所学平面图形基本知识的统整与内化。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平面图形知识的整理与优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了对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理解和同化,发展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和反思意识,培育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发展了空间观念和想象力,使学生不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从而产生继续探索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使数学作业与情感培养、智慧生长结伴而行、相伴而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与布置操作实践作业,增强作业的探索性

众所周知,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法让学生尽情地探索、充分地实践、反复地思考、愉快地合作、自由地交流,而课外时间则比较充裕,完全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设计与布置自主学习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操作实验、合作探究、质疑思辨等为主要内容的作业,引领学生逐渐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内容的设计者、过程的经历者、结果的探索者。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2]后,有位教师设计了一道操作题: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份,切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那么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正方体呢?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先猜想“拼成一个近似的正方体”的可能性有多大?通过辩论,学生均认为能够“拼成一个近似的正方体”。因为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当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逐步接近直至完全相等时,长方体就变成了正方体。接着,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猜想进行验证。操作中,学生纷纷发现“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份,切开后无法拼成一个近似的正方体”。因为长方体的宽相当于圆柱的半径,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圆周长的一半即半径的π倍,而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长(半径的π倍)与宽(半径)是不可能相等的,所以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份,切开后无法拼成一个近似的正方体。上述作业设计充分挖掘体积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无法拼成一个近似的正方体”的正确结论。教师经常设计这样的作业,引导学生体验通过什么途径、运用什么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以及获得了怎样的数学结论,学生不但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了质疑与思辨能力,还体会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感受。再如,在学习完“统计”后,针对我国日益凸显的能源危机,有位教师设计了“浪费知多少”的生活实践小调查。学生分别从用电、用水等开展调查。假设我们不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比如一间教室安装了8盏电灯,每盏40瓦,1小时要浪费多少度电?10小时呢?一所学校有多少间教室?全国有多少所学校?1天呢?1月呢?1年呢?用水也是这样,学生经过测量水龙头的内径和水流的速度等,计算后得出如果不随手关闭水龙头,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也是十分惊人的。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学生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大大增强了节约意识,逐步养成节约水电的良好习惯。

四、设计与布置层次不同作业,增强作业的自主性

设计与布置作业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载体。一个班级里既有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如何让优秀的学生“吃足”、较好的学生“吃好”、一般的学生“吃了”,就需要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与布置有一定梯度和层次的作业,做到难易适度、因生施教,以满足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需要。如,学完“按比例分配问题”后有位教师设计的作业是:

1.黑羊与白羊的只数比是2∶7,黑羊的只数占总只数的( ),白羊的只数是黑羊只数的( )。

2.把300个苹果按4∶5∶6分给幼儿园小、中、大三个班。每班各分得多少个?

3.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1∶100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药水5050千克,需要药粉和水各多少千克?

4.商店运来一批洗衣机,卖出24台,卖出的台数与剩下的台数比是3∶5,这批洗衣机一共有多少台?

5.用36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菜地,要求长与宽的比是5∶4,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6.两地相距48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4小时后相遇,已知甲、乙两车速度比是5∶3。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7.一个长方体的棱长和是480分米,长、宽、高的比是5:4: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8.甲乙两个工厂共有工人200人。如果从甲厂调15人到乙厂,两厂人数的比就是3:2。乙厂原来有多少人?

9.用2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多少?

10.果园里有果树3600棵,苹果树与梨树的比是2:1,梨树与桃树的比是3:1,果园里三种树各有多少棵?

11.有一次甲、乙、丙三人合租一辆车,大家约定分摊车费。结果,甲在全程的■处下车,到了■处乙也下了车,最后丙一个人坐到终点,丙共付车费90元。甲、乙应各付给丙多少元钱?

上述作业第1—3题为基本练习题,旨在帮助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能够比较熟练地解答一般的“按比例分配问题”;第4—7题为综合应用题,旨在帮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第8—11题为思维拓展题,旨在引导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方法,精选解决问题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多维性。设计与布置多层次、自主性的作业,既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顺向思维题,也有“反弹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维题,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向思维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诱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五、设计与布置一题多解作业,增强作业的独创性

设计与布置作业要能够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出发,找准知识的“链接点”和“生长区”,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和特殊需求,引导学生动用知识储备和解题经验,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作业,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丰富学生学习经验、拓展学生知识技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如教学“较复杂的比和比例应用题”后有位教师设计的作业是:“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可以用6小时,飞机去时顺风,每小时飞行1500千米;飞回时逆风,每小时飞行1200千米。这架飞机最多飞出去多少千米就要往回飞?”你能用多种方法解吗?

解法1:用比例解。飞出和飞回路程一定,所以飞出和飞回使用时间与速度成反比。飞出时间和飞回时间比是:1200∶1500=4∶5,飞出距离为:1500×6×■=4000(千米)。

解法2:用工程问题思路解。飞出时每千米用■小时,飞回时每千米用■小时,返回1千米用(■+■)小时,返回多少千米用6小时?飞出距离为:6÷(■+■)=4000(千米)。

解法3:列比例解。返回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

设:飞出x小时后返回。

1500x=1200×(6-x)

x=■

1500×■=4000(千米)

解法4:用方程解。利用时间和为6小时列方程。

设:飞出x千米后返回。

■+■=6

x=4000

解法5:先求平均速度,再求飞出距离。假设飞出距离为“1”,则(1+1)÷(■+■)=■(千米/小时),■×(6÷2)=4000(千米)。

上述作业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解题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知结果大胆地呈现出来,不但能全面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还能激发学生发现、创造的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娴熟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学教学的终极价值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想学、会学。改革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设计契合教育教学规律,适合学生成长规律,切合学生年龄特点、个性需求的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觉得数学学习“好玩”、学习数学“有意思”,让每一次作业都能够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旅行,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基点,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王乃涛.数学感觉的教学意蕴及实践诠释[J].江苏教育,2013(10).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作业小学数学
快来写作业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