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014-04-29柳忠玲
柳忠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一、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在应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百分数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再如讲到“比的意义”这一节时,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大致的比,如拳头的周长与脚长之比是1:1,身高与胸围的长度之比为2:1,身高与脚长之比为7: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为13:1。“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比,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动手实践,计算验证。
2.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说一说学过的图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得到圆形面积=πr2。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有教师指导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3.在情境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学生出题,教师与学生比赛,看谁判断得快,学生对教师的“秘诀”产生了兴趣,迫切想要了解,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对情境的创设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设计情境,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4.在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外活动能创造一个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因此它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如開展数学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探索教学规律,发现规律,提高学习兴趣。又如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小知识,如古老的数学计算方法、数学符号来源、数学家的生活片断、诗歌中的数学,让学生领略数学的丰富世界,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二、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好的课堂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过程中,有时候学生不能马上回答,教师不要着急提问其他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说明、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系统、完善,而不被打断思路。教师对学生回答对的地方要及时予以肯定,进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在课堂练习中,要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应设计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作业,使广大学生都能提高成绩,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如:6□7>649,□里可以是( )。对于差生,只要求能够填出几个,中等生要能够全部填出,优等生则应概括出方法,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这种形式的练习题能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教师要改进课堂评价,尽可能多地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小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尤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进步时,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激励性评价。“良言一句三九暖,冷言一句三伏寒。”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莫让自己的评价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