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汉白玉佛

2014-04-29

艺术品鉴 2014年3期
关键词:汉白玉石刻雕刻

佛造像是佛教的载体,通过对佛造像年代、工艺、造型及风格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和了解古代雕刻艺术、文化史,古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纵观佛造像制作材料,有木制、泥塑制、金属制、牙骨制、陶瓷制和石制。其中以石刻雕制的难度最大,因为它涉及石料的选择、开采、运输,体大量重,雕刻打磨实属不易。唐代石刻佛造像是把人与精神、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最佳表现形式。那么就请大家一同欣赏这尊唐代汉白玉佛首的神韵和艺术感染力以及由此带给我们大家的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吧。

佛教本属外来文化,它起源于印度,在两汉时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纵观历史长河,在众多外来文化现象的植入、影响、发展和演变中,没有哪一种文化现象像佛教那样,在中国大地众多阶层的不同角落有着广泛传播和影响,并强烈地冲击着我国固有的本土文化。佛教在我国两千年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地与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有了非常密切的结合,经过长期的磨合、吸收、改造,被广大民众所认可和接受,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共同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家园之中。

这尊佛首高12.5厘米,系用优质的汉白玉石雕刻而成。我们从多个角度观察:面相丰满、静穆,眉目端庄,五官秀丽,朱唇小嘴,嘴角深凹,面颊微微地隆起,眉细长而弯,两眼微开一线,面带微笑,双目下视,整体面部雕刻技巧高超,打磨精细,层次感极强,呈现神态慈祥静穆之感。细细观察颌下刻有一道弧线,彰显其丰满的双下巴。颈部残留有两道蚕节纹,则显示出盛唐时期的人文形象与体态境界的追求。高肉螺髻,两侧大耳垂肩,给视者以端庄和敬畏之感。佛首背面有两个近似圆形的小孔,用以固定佛首背光之用,位置设计得十分巧妙。这尊佛首雕刻精细考究,娴熟的雕刻技法,运用直刀、平刀、圆刀、角刀等多种技法完成,使得局部刻画微妙细致,极其准确地将面部神态展现,把佛教所宣扬的大慈大悲的胸怀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出来。

唐朝,一个佛教文化高度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国运强盛,国泰民安。国民为了追求平安吉祥、祈福延年、大力寻求精神依托,广泛供奉佛像。据史料记载,唐长安城内寺院林立、高僧云集,佛寺就近达百座。此时不论单体还是群体的佛造像几乎都以高大、雄浑、丰满、慈祥的形式出现,汉白玉单体佛像雕造水平更是达到了石雕艺术的顶峰和极致。从雕刻技法和人文理念上,这尊汉白玉石刻造像佛首不仅具有了人体美学和审美层面的作用,同时更凝聚了工匠们对佛教的人性理解与情感,更展示了唐代高超的石刻技艺水平。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使得完整保留下来的佛造像十分罕见。像这尊雕刻技法高超、造型完美的汉白玉雕佛首经过毁佛、灭佛、战争、破“四旧”等运动,能较好的完整地保存下来,更显弥足珍贵。

在佛造像的传播演变过程中,石刻佛造像作为佛教徒信仰和崇拜的偶像,它不但有着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功能,同时也促进着人类灵魂的净化与升华。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由古代农耕社会进入了现代文明,人类对石刻佛造像的崇敬功能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如美学、收藏、经济价值意义的增强等),而作为一件包含历史、人文和珍贵艺术价值的石刻佛造像,在现代生活中则呈现出了光芒四射的综合价值。

猜你喜欢

汉白玉石刻雕刻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天降白玉 宝藏兴业——四川宝兴汉白玉掠影
四川汉白玉石材商会成立
四川宝兴网络招商推出汉白玉产业
On art
韩文华雕塑作品选登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