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
2014-04-29徐文娟
徐文娟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发展。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学前教育课程作为整个学前教育的核心,备受教育界关注。近年来,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因此,加強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将对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介绍、必要性以及实施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以此来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
学前教育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人的一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学前教育课程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成长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介绍及必要性
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主要指的是在学前教育时使儿童能够回归到其自身所涉及到的生活范围,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即实现教育与生活的交融,进而推动儿童对自己、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认知的课程。其侧重强调自我、社会与自然三者的高度统一。
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涉及范围较广,具有生活性、全面性、可持续发展性等特征。生活性主要是侧重儿童的生活,课程设置是为了能够推动儿童日后更加适应生活为目的,一旦脱离生活,就违背了教育的目标,对儿童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因此,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基本特性。全面性指儿童的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如身体、认知等,教师对儿童课程的设计更要慎重,使其更加全面,因为这样才能推动儿童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覆盖到社会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具体体现。
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就是要将教育与生活相统一,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学前阶段是人重要的成长阶段,此阶段儿童的思想意识、身体方面都处于发展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和教育,对其身心发展都十分不利。因此,学前教育回归生活是确保儿童童真、童趣自由发展的良好基础,也是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实施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有效措施
1.教学活动方面
学前教育与其他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其更加强调情境教学,将接受和发现学习作为基础,并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结合学前儿童的特性,将游戏、生活以及教学有机结合,将儿童教育渗透到儿童生活的各个角落,实现寓教于乐。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积极引导学前儿童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活动主题“健身操”。教师先表演简单的健身操,吸引儿童,激发其兴趣,然后,鼓励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健身操中,使儿童成功地完成健身操学习。
2.游戏活动方面
游戏对于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成年人觉得游戏是放松身心的活动,对学前儿童来讲,游戏就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游戏是适应学前儿童的特征而产生的,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他们的需求来选择,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除此之外,游戏能够让儿童感受到身心愉悦。因此,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时,需要注重游戏的作用,经常带领儿童进行游戏活动,运用各种材料,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儿童一起合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等,还能够给予儿童美好的童年回忆,对其一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游戏作为学前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受到教育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特征。儿童游戏的材料和内容都是教师选择和决定的,通过鼓励儿童参与游戏,促进儿童之间更好地沟通和交流,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分享、合作等重要能力。鉴于游戏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合理的游戏,如自由游戏、亲子游戏等。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能够引导教师选择更加贴近生活的游戏,能够在游戏中体现出儿童与自然和社会的交融。另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游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要明确游戏不单单是游戏,而是旨在让儿童能够在游戏中学会一些知识、技能和道理,如生活常识等。
3.生活活动方面
生活活动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就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前儿童的自理能力,为儿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如四岁到五岁的儿童,能独立使用筷子吃饭,独立穿、脱衣服等。生活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一定要注意渗透到生活中,与生活贴近。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通过编写儿歌的方式,来让儿童掌握基础本领。
总之,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学前教育与生活相融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儿童日后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