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碗装中国粮须先保证中国地
2014-04-29周怀龙
周怀龙
“粮以地为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耕地保护功不可没。 然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保护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面临极大考验。
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难以扭转,粮食供求不平衡的态势难以改变。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耕地保护话题再次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耕保不能有一丝放松”
“要保粮食总产量,先要保粮食播种面积。”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盛国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中,若没有耕地保护的支撑,要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是不可能的。
盛国民提醒:“尽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账面上的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实有耕地面积并未增长,耕地保护不能有一丝放松。”
对他的这一观点,很多代表委员深有共鸣。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记者会上说,要实现持续增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大力度保护耕地,坚守耕地红线。在他看来,做到筑牢“政策、科技、设施”三大支柱,加上坚守住耕地红线,粮食生产才能实现持续增产。
在快速城镇化的趋势下,一些代表委员对耕地保护工作忧心忡忡。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土地违法案件屡禁不绝是威胁耕地红线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层一些地方,土地违法案件高发、农民利益受损多发,使耕地红线变得脆弱不堪。
致公党中央分析判断,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难以扭转,粮食供求不平衡的态势难以改变。
其理由有三:其一,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人口不断增长,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用地有可能持续减少。其二,耕地质量受多重挤压。一方面城乡非农建设占用大量优质耕地,导致优质耕地不断流失;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有机肥不能还田、耕作层变薄等原因,导致地力明显下降;再一方面由于工业“三废”污染等原因,导致土壤污染加剧。其三,由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将加重农产品有效供应和耕地保护的任务。
“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一刻也不能松,要像习总书记提出来的‘像保护文物、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党组副书记、副审计长董大胜说。
“保数量更要保质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台50马力的拖拉机能耕翻12厘米~15厘米厚的土地,而现在,要100马力的拖拉机才能实现,可见当下土壤板结的程度。”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盐城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秦光蔚对耕地质量感到十分忧虑。
“耕地地力后劲儿不足,土壤养分失衡,生态功能变差,污染日趋加剧,这就是我国耕地质量的整体现状。”全国人大代表、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也提到。
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将保护耕地的目光更多地投射在耕地质量上。他们提出,守住耕地红线,不仅要保护有效的耕地数量,而且要更加注重质量,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姚爱兴说:“目前我国有关耕地质量保护的法律制度还不尽完善,缺乏对法律责任的规定。一些地方对耕地质量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重数量轻质量、重当前轻长远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耕地质量严重下降。”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数据让我们有些欢喜有些忧,喜的是耕地比之前增多了2亿亩,忧的是其中有相当部分的耕地不是病了就是老了。”他指出,中国有5000万亩耕地已经受到中重度污染而不宜耕种,面积相当于两个特大型城市,虽然只占全国土地面积2%,但是分布范围很广,遍及长三角、珠三角、东北等地,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说:“目前全国耕地总量虽然没有减少,但新增耕地大多位于光照、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而减少的耕地大多为鱼米之乡的连片平坦耕地。这一问题对粮食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
除了重视不够等人为因素外,我国耕地资源禀赋也要求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同等重视耕地质量。有代表委员指出:“虽然我国实现了粮食‘十连增,但是土地的基础依然相当薄弱。以我国的农田为例,中低产田占比约70%,受干旱、渍涝、酸化、盐碱等因素影响非常大。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提升我国现有耕地状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给“红线”安上多重“保险”
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新增耕地质量参差不齐,生态环境影响愈加明显……尤其是在城镇化大趋势下,如何给耕地“红线”安上多重“保险”?代表委员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盛国民从工作中得出四方面经验:首先是体制制度保障,将耕地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其次,以建设促保护,大兴土地整治,千方百计提高耕地质量;再次,以节约集约促进耕地保护;最后,以严格执法促耕地保护。
致公党中央在一份提案中提出,要从良田建设的角度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同时促进农业转型。他们认为,针对目前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尚不稳固的现状,土地整治要从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进而提升耕地综合产能出发,深入推进土地整治,加强良田建设;针对当前承包地块普遍较为细碎、不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事实,土地整治要大力推进土地平整工程、着力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切实做好土地权属调整,为促进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让良田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专职副主席何丕洁说,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必须守住耕地红线,还必须和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紧密结合。“要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程,突出耕地健康优先原则,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实现耕地面积增加、生产力提高、生态景观建设和土地修复四位一体。”他提出。
而在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市长葛红林眼里,守住耕地“红线”不仅要“严”字当头,更要发挥经济手段,让守“红线”者有红利。他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应该做好“补欠账、明产权、提保障”三个前提,“在明晰农村产权的同时还应建立耕地保护新机制,应该在国家层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切实将耕地保护落到实处”。
此外,一些代表委员就耕地保护制度创新提出建议。以耕地占补平衡为例,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维刚认为,经过15年的经验积累,目前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改革大势已成。他提出,要从调整完善占用耕地补偿费制度、建立倒逼机制、新增耕地储备制度、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双重评价体系、耕地与生态用地“退补协调”机制、完善占补平衡考核制度等方面,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改革。
(作者系《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