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2014-04-29张静
摘要:审计质量控制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层级的审计人员在审计的各个环节都要以控制审计质量为出发点,将审计质量视为审计工作的灵魂和命脉。只有提升对审计质量的重视程度,才能真正地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力争做好每一个审计项目。文章针对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解决对策及总体原则。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效益;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9-0149-02
近年来,各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逐步加强了审计质量的控制,但是仍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例如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现场审计阶段管理不到位、审计报告编制不规范、审计结果未落到实处、后续审计不及时等。为了确保审计质量,就必须实施系统化、规范化的质量控制。
1 做好审前调查了解,保证审计方案的质量
开展一个审计项目前,必须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收集财务及相关业务数据,并对各业务流程的重要性水平及风险进行评估,以找出审计的重点,进而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可行的审计方案,为保证审计质量打好基础。审计方案是审计过程中形成的首个综合性文档,对审计目标、审计范围进行明确,指引了审计项目的方向;同时,审计方案也是审计质量的检查标准,要求审计人员按方案实施各审计步骤,可以降低审计人员的随意性,最终提高审计质量。
2 强化审计实施阶段管控,实时确保审计质量
在审计过程中,大部分工作要在现场完成,因此,加强审计现场的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有力保证。
第一,为了使审计现场的督导及复核制度落到实处,审计人员应及时、认真、完整地编写审计工作记录,以便于项目负责人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的进度及方向及时地进行检查与指导。审计人员将每日实施审计的内容、发现的问题、取得的证据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详细的记录,可以不断地梳理审计线索,查漏补缺,进而形成更能体现重要性及降低审计风险的审计思路。审计工作记录是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中具体分工和详细要求进行编制的,因此,审计工作记录可以看出审计人员是否执行了审计方案的要求,也可以及时发现审计方案制定的不足之处,可以根据现场的情况对审计方案或审计重点尽快做出调整。在此持续改进的基础上,将审计方案与现场的审计实施过程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互相促进,持续改善,以确保最终的审计质量提升。
第二,审计人员在现场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对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析与判断,持续性地评价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与充分性,剔除与审计事项无关、无效、重复的证据,以保证所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第三,项目负责人、主审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逐级复核。复核的内容包括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测试范围是否执行到位,审计底稿的编制是否依据审计方案和审计计划,收集的证据资料是否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和证明力,底稿的问题责任及风险程度分类是否准确,审计结论是否公正客观,审计人员的判断是否符合强制性的职业标准。对于达不到审计质量要求的底稿,如内容不全、事实不清或证据不充分等问题,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行补充和完善,必要时要扩大审计范围,追加审计程序,确保审计事项符合审计质量的要求。
为保证审计工作记录和审计底稿的质量,项目负责人、主审要加强现场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及沟通协调,及时进行工作指导,落实审计要求和分工责任,严格要求审计人员履行审计程序。审计部门负责人也应阶段性地了解审计组现场工作进展情况,帮助审计组协调、解决需要与上级部门进行沟通的问题,最终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3 编制规范的审计报告,确保审计质量
审计报告是结束现场审计后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就审计发现进行充分沟通后,做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书面文件,是整个审计过程的总结性成果。只有重视审计报告的编写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审计质量。在审计报告撰写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应该对审计工作记录、审计方案和审计底稿的一致性進行核对,以避免存在审计程序不恰当而导致存在重大风险的问题未被发现。审计报告应以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并建立在详实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的基础之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要准确,并且有准确适当的评价依据,如法律法规、企业内部管理办法等。审计报告的问题定性要准确,审计意见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文字表达要严谨,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发现的与关键业务流程相关的重大问题要认真进行加工提炼和总结分析,并上升到企业管理及制度流程层面,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针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经过总结提炼对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4 督促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保障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整改、对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环,也是审计成果的最后体现,不能流于形式,因此要将后续审计列入年度审计计划,并详加说明后续审计的必要性。进行后续审计的时间不要间隔太远,一方面,会使审计单位消极对待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使管理者失去紧迫感;另一方面,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后续审计开展得不及时,将会使审计结论失去应有的作用。
5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总体原则
上面从审前准备、审计实施、报告编制、审计结果运用四个方面对审计质量控制进行了简单阐述,它们各有各的控制重点,但它们又同时共同组成了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链条,在这个链条中,每一个审计人员都是关键的一环。总体来说,审计人员应该重点秉承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和创新性三个原则。
5.1 审计人员应具有客观性
客观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按照审计方案进行审计,对于例行的审计工作不能忽视,如核对总账明细账是否相符、账实是否相符、物资盘点等,不能只靠个人感觉来判断所审事项是否存在问题,必须要抽查足够的审计样本,不能以点代面;对待问题要深查细究,透彻地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同时,发现问题后要如实报告,这是审计部门能否提出合理建议,做出正确结论的关键,也是对审计人员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要求。
5.2 审计人员应具备所从事审计领域的专业胜任能力
企业要对审计人员进行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逐渐地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以保证全体审计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与更新履行其职责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并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同时还应建立系统的、规范的晋升通道,通过切实可行、优胜劣汰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达到合理优化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5.3 审计人员应具有创新性
创新性要求审计人员要有与时俱进的审计思路,并且要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并能在审计中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技术环境正在快速的变化中,传统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思路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审计工作的需要,这就对审计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结合审计环境不断创新并尝试新的审计思路,不断提高审计技术,对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及效果的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同时审计人员之间以及与公司其他管理部门、业务部门之间要多进行沟通交流,不断拓展新的业务知识。通过借鉴与创造的完美结合,实现审计思路的拓展和审计方法的创新。
由上可见,审计质量控制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审计的各个阶段,是一项规范化、系统化的工程,审计质量的高低是多种因素复合在一起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在审计中,各个层级的审计人员在审计的各个环节都要以控制审计质量为出发点,将审计质量视为审计工作的灵魂和命脉,从审前阶段到后续审计阶段都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有提升对审计质量的重视程度,才能真正地去规范审计人员在各阶段的行为,力争将每一个审计项目都做成样板,做成精品。
参考文献
[1] 谢祥涛,杨东.探析审计质量控制之我见[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1).
[2] 石贵泉,王凡林.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静(1977-),吉林东丰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审计部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内部审计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