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经管类专业柔性人才培养研究
2014-04-29于善波刘宇会于莉莉
于善波 刘宇会 于莉莉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拓宽人才的知识面是适应科学研究活动日益显现开放性、集体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高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探索了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经管类专业柔性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对策。
[关键词]学科交叉;管理类专业;柔性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175-02
学科交叉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以及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它已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学科交叉能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综合,从而创造出新兴学科的概念和理论,学科交叉已显现出综合性、整体性和创造性的趋势。
1学科交叉与融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1学科交叉是新兴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科交叉融合对高校新兴学科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高校新兴学科发展离不开学科交叉融合,是获取原创性科学成果的有效途径。使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适应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多学科之间的互动促进形成新兴学科,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解决高校重大科研问题,增强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1.2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满足复合型人才需求
经济全球化竞争,关键就是人才质量的竞争。解决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方面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不是某一学科能单独胜任的,因此,各行各业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态势。多学科渗透交叉人才培养将有助于实现文理渗透、不同学科渗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同时,由于实现了多学科渗透交叉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够更快地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还能够运用“多学科”的眼光发现新的就业机会、创造就业机会,在新岗位上成为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
1.3有利于转变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改革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教育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学科门类划分过细,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多样性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多学科渗透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实质上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全面、系统、整体的变革。为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等院校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2地方综合性大学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维度与国家及部委属重点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单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两大特点。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学生经济管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与弱化了应用型交叉型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的不仅在于经济学理论知识传授,而且应该突出操作技能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更为重要。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和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全国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经管类专业,经管类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占到15%以上。同时调查发现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目标单一化,专业口径过窄,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不完全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部分课程过于理论化,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环节缺乏等。
3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经管类专业柔性人才培养机制与对策
“柔性教育”强调向学生传授“纵向可提升,横向可转移”技能,培养和开发学生应对能力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注重对人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和教育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挖掘学生的潜能,扬其所长,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最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动机和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从而使他们在人生的任何发展阶段都能凭借这些能力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构建学科交叉与融合平台,建立经管类专业柔性人才培养机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3.1优化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经管类专业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市场需求,突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本着“因材施教,注重个性,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专业课能用的原则,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适度减少必修课的比重,同时注意课程之间知识的有序衔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扩大选修课的跨学科种类和数量,提高选修课的广泛性与可选择性,增加学生选课学习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管类专业不仅要持续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使之切实为专业课服务,而且还要促进“商科”与自然科学的融合,特别增设提高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专业选修课,并在高年级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知识,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探索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树立多样化人才培养和人人成才观念,同一专业可确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设计模块式和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和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学生人数较多的专业将学生分为技能应用型和复合应用型两个类型进行培养,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相应设计为两个模块。对于技能应用型人才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增加就业训练活动,对复合应用型人才要加强学科基础教育、科研训练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考研率。
3.2构建第二学历式交叉的培养模式
即通过修读第二学历(学位)或辅修跨学科的其他专业等途径,使本科生获得本专业以外第二(甚至第三,但极少)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能适应跨专业、跨学科工作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其主要形式有如下几种:第一,双学(历)位制。即在本科学习期间(或适当延长)完成两个跨学科专业的学习,获得两个专业的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第二,第二学位制。即获得本科学位后,学习另一学科专业,获得另一个本科学位。一般是为一些特殊工作需要开设的,如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位专业。第三,联通培养制。一是专、本联通。即本科在校生在修完三年本专业课程后,进入另一学科专业学习一到两年,毕业后获原专业专科文凭和后专业本科文凭和学位。二是本、硕联通。即通过三年或三年半本科学习,在本科第四年或本科最后一个学期跨学科修读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获学士学位后再用两年时间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取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第四,主辅修制。即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本、专科)的同时,辅修另一学科专业,修满规定学分,获辅修证书。第五,选修课制。通过跨学院选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建立学科或专业选课模块,让学生自由选读。学生修满某一模块的规定学分,给予类似辅修证书的学习证明,否则作选修课学分记载。模块式选课有利于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加深对该学科或专业的了解和认识,成为复合型人才。
3.3拓宽学科领域,多学科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以多学科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平台,整合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实习教学的潜能,通过多学科的相互渗透,打破专业界限,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寻求学校与企业产学研的可持续合作模式。优势互补,促进人才、教学实习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交流,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以基地建设项目为载体,强化专业教师的工程思维能力。掌握现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了解企业管理模式,探索校企接轨、无缝对接的新思想、新方法,将现代科技的前沿知识有机地链接到教学中去。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发现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准备,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参考文献:
[1]陈莹.学科交叉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95-97.
[2]李克武,胡中波,郑伦楚,等.以学科交叉路径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1(7):36-37.
[3]赖明勇,王华,杨晶晶,等.学科交叉和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以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8(2):97-99.
[4]李涛,宗士增,徐建成,等.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9-81.
[5]吴俊,邓宏钟,等.论交叉学科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