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立场:基于多元智能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2014-04-29刘映娟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小学数学教育多元智能

刘映娟

摘要:“童话教育促进儿童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课题以儿童为本位、以课堂为主阵地研究童话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除了要解读文本,探寻教材的深度、广度、厚度外,更多的应研究儿童,探究多元智能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从解读儿童的经验留存、研究儿童的个性差异、探寻学生的认知风格、思考学生的学习障碍等方面挖掘儿童的潜在智能,让儿童立场成为多元智能起飞的跑道。

关键词:儿童立场;多元智能;小学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2-0068-04

许多数学教师感叹:预案精心设计了,导学单精心编制了,小组合作了,难点分散了,练习分层了,可实施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有认识模糊,有答非所问,还有因综合性强一些而搁置一旁的……但我们有没有反问:学生是否为新课学习作好了知识上的储备?是否有百分百的热情参与课堂?是否知道学生的智能差异?是否忽略了练习的因人而异?我们知道:人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孩子的某种智能表现非常突出,呈显性状态,而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去认识、挖掘、开发。这就需要教师更多地站在儿童的立场,研究儿童的心理,注重儿童的认知,从学情出发,精心设计课程,注重儿童个体的经验和积累,凸现儿童的主体能动;从儿童主体出发,精心研究课堂,让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激情的课堂、链接生活的课堂,让儿童在不断感受学习快乐和幸福的同时,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一、解读儿童的经验留存

数学新知的学习一般是原有知识的应用与发展。学生在每一次的数学学习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因此,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以前,教师要明确学生现在在哪里?要往哪里去?教学设计时就会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作为新知的生长点,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的自我建构。2012年10月,在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的考核中,笔者又一次重新设计并执教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的研讨课。主要教学过程是:

1.课前谈话,引入策略

笔者以一个数学老师的身份,从数学的角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同学们聊《田忌赛马》的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田忌赛马》的故事有印象,但并不是很熟悉,讲述时,笔者边讲边用箭头表示两人的赛马经过。故事讲完了,提问:老师用这样的方式讲《田忌赛马》的故事,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孩子们说:田忌太聪明了,他没有换马,只是改变了马的组合方式。孩子们还说:这样的表格既清楚又简洁,让我们一下弄清楚是怎样比赛的。

2.揭示课题,激活策略

师:刚才我们一起聊了《田忌赛马》的故事,聪明的田忌没有更换马,只是改变的赛马顺序就赢得了比赛。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需要合理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3.创设情境,寻求策略

师:(出示缺少条件的例题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小华用去多少本?”你能解决吗?

师:(听录音)小明说,我买3本,用去18元。小华说,我买5本。

(学生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面面相觑,有的动笔记录……)

师:没明白吗?那我们再来一遍吧!请同学们记录相关的条件和问题,最好让其他同学看得一目了然。

(展示学生的以下几种作业:①完整记录,但没记完。②横向对应,但没人名。③条件对应。④最完整的记录。)

师:请评价各种记录的优缺点,并说明理由。

师:我们还可以给它添上线,变成表格,以便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策略”一词出现在数学教材中,还是第一次,但他们对表格是比较熟悉的,他们从一年级起就经常接触表格,进行过许多填表活动。因此,在课前谈话中,老师以《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入,用表格的形式说明赛马经过,孩子们或许读过,或许听过,但用这样的方式,还是第一次。孩子们的眼神是闪亮的,表情是好奇的。故事听完了,教师提问:听完《田忌赛马》的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孩子们说了许多:田忌非常聪明,想到改变策略取胜;老师的表格非常简洁,让我们觉得赛马的经过一目了然。故事情境的引入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和心理基础,教材例1的情境图相对比较简单,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录音的方式呈现,让学生用记录的方式表示图中的信息,这样教学既符合生活常理,又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产生对策略的学习需求。

二、研究儿童的个性差异

儿童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提出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也就是在“保底”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升。

新接一个教学班已有一年半了,学生的个性真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仔细分析,学生们数学学习的状态总是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趋于中等,他们自控能力较强,从众心理较为普遍;小部分学生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他们思维缜密,认真细致,常会迸发思维的火花,让老师惊喜不已;少部分学生笨拙畏惧、我行我素……

“别具一格”的小宏:上课铃声响起,他才会慢吞吞地做课前准备。同学们认真听课,他总会不停地写写画画,把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全部做完。我做过一次试验,不定时地让他回答老师或小朋友的问题,他也能说出一二,只是表达不太完整。他总是会如饥似渴地啃着提升型的“每日一题”,做不出来还会缠着老师问个不停。

“惹是生非”的小博:精力充沛,上课管不住自己,常常制造事端,思维总是游离于学习之外,作业书写凌乱,还会有意无意地抄袭。但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老师示意他到某个地方取物品,他总能想尽办法做到,活动课上的七巧板拼图,他拼得最多,想象力最丰富。

“细致完美”的小昊:很多时候的他是安静的,基本不回答问题,当有特别值得思考表达的问题时,他才会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他做题细致认真,基本无差错;他不愿与人交流,下课总会捧着个《十万个为什么》。

……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笔者总能以十二分的热情对待每个孩子,总能把握好严格要求与宽厚对待的度,总能刚柔并济、投其所好,让其长处尽展于表。如:

数学课前,笔者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做课前准备,学生华急切地从裤兜里拿出活动转盘说:“老师,这是你布置的数学作业,我花了好长时间才做好的!”我摸着他的脑袋,赞美一番。他奔跳着回到座位,这一课,他听得特别好。

胆小的琳终于愿意举起小手,笔者及时送去微笑和赞许的目光,她把手举得更高了;

好动的浩双手又伸进了课桌下,笔者用手势暗示他的同桌,在同桌的提醒下他抬头了,听课了。

“结巴”的包敢于大胆表述了,笔者带头用掌声鼓励他,他更自信了……

两年来,笔者不断细心观察每个孩子,用细致的点滴传递教育的关爱,站在儿童的立场,一个提醒、一种关心、一份鼓励,为儿童的个性差异而坚持,为儿童的智慧心灵而欢畅,为教育的激情灵动而努力……

三、探寻儿童的认知风格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自我构建和完善的过程。就每个学生而言,这种建构的过程会因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更因个体态度、动机、习惯的不同而存在不同。总体来说,分成两种:一种是以逻辑联系占优势的分析型的学生,他们思考处理问题按部就班,注重细节,条理清晰,一旦事情没有按规则计划,就会茫然失措;一种是总体把握型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直觉的、跳跃的,富有想象力和冒险精神,但缺乏纪律观念,不注重细节。面对学生的差异,教师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多层面设计,多角度评价。

例如,数学活动课上,笔者让学生完成如下题:修一条长1800米的水渠,8天修了全长的■,用同样的速度,修完剩下的还要几天?笔者先让学生独立解答,一会儿,学生纷纷完成了。下面是学生交流的全过程:

生1:用剩下的米数除以每天修的米数:1800×(1-■)÷(1800×■÷8)=12天。

生2:有道理,我觉得可以先求出总天数:1800÷(1800×■÷8)-8﹦12天。

师:你们的方法很不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学们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教室里一下又热闹起来,一会儿,又有学生嚷起来:老师,我发现了……)

生3:,我可以不用1800米,而把这段路看作单位“1”,这样就更简单了,列式为(1-■)÷(■÷8)=12天,解题思路和第一种解法相同。

生4:那也可以这样想:1÷(■÷8)-8=12天,解题思路和第二种解法相同。

生5:如果找对应关系的话,8天与■对应,用8÷■先求出总天数。列式为8÷■-8=12天。

面对如此众多的答案,总体把握型的学生认同度高,他们会把具体的1800米看作抽象的单位“1”,找到8天与■的对应关系;而分析型的学生总会根据问题“剩下的还要几天?”,用剩下总米数除以剩下的天数,一步步找到需要的条件与问题。这里不存在思维的优与劣,教师要熟悉孩子的思维特点,恰当分析、合理评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思考儿童的学习障碍

儿童学习数学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教师要善于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对于新内容要揣摩推敲:如果我是学生,困惑在哪儿?障碍在哪儿?支撑又在哪儿?也就是说,只有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点入手,才能消除困惑、豁然开朗。

如四年级上册的《求近似数》,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会求近似数后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会用“万或亿”作单位求大数目的近似数,培养估计意识,发展数感。例题后有这样3道习题:

(1)省略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再写出近似数。

705 385 1994 3208 9775

(2)用“万”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73986 539180 6995400 10002000

(3)用“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8340000000 20680000000 980000000

从正迁移的角度出发,笔者先让学生完成第2、3题,学生表现良好,也许模仿获取了比较大的作用。但第2题的错识真是千奇百怪:385≈300、385≈4百。仔细分析:用“万或亿”作单位,是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则需依据位数的不同而省略;书写格式差异,如8340000000≈83亿,385≈400,整数的位数不同,写法不同。教师需站位于学生的立场,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区别着沟通。

成尚荣先生曾说:教师专业发展之根、之魂、之核心发展力在于研究儿童。每个儿童都是一本值得研究的大书,值得教师时时流连忘返,体味斟酌,把每个儿童读透、读懂,并用儿童的眼光关注文本、用儿童的视角关注课堂,这样,才能把握教育的真谛,追寻教育的意义。这样,才会让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快乐与幸福伴随儿童学习的全过程,真正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责任编辑:石萍

Child-Centered Mathematics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Intelligence

LIU Ying-juan

(Primary School Attached to Haimen Normal School, Haimen 226100,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ject of "Fairy tale education promoting children's multi-intelligence" is based on children and classroom teaching. Mathematics teachers should conduct more research into children themselves and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intelligence in teaching mathematics as well as interpreting texts and exploring depth, width and thickness of teaching materials. Children's potentials can be expressed from such aspects as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experience, study of their personal differences, investigating their cognitive styles and considering their obstacles to learning.

Key words: child-centered; multi-intelligenc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小学数学教育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探微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探讨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竞争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几点思考
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