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数学实验优化数学教学

2014-04-29王晓兰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动手原理三角形

王晓兰

一、运用数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习数学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已经得到我们的认同。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符合数学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突出学生年龄特点。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感官直接体验到数学实验带给我们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部分内容时,引入学生做折纸和剪纸的活动,在折纸、剪纸这种看来很简单、很平常的活动中,学生从折剪出来的蝴蝶、花瓶、飞机等一幅幅图形中观察到了轴对称图形特征。像这种简单操作的动手剪纸实验活动既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数学教学在轻松自如的动手活动中完成。

二、运用数学实验,有助于探索数学概念的形成

传统教学在讲解数学概念时,往往是老师从教材内容的文字中找出来勾画后让学生背记,或是从数学概念中的关键字眼入手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枯燥无味,干巴巴的例子也难以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这种概念教学方法即便是当时死记硬背记住了,但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可以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数学实验来还原数学概念的形成,揭示数学概念的原理和本质,把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原理用简单形象的数学实验来降低数学概念的理解难度,使隐性的数学概念就变得易于观察和把握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更加直观、明了,从而让学生学起来会轻松又自如。

例如,在学习和理解“圆的定义”这一概念时,引导学生固定绳子的一端,另一端系一支画笔,拉紧繩子后,在画板上画出一个圆来。看似简单的实验却让学生明确了“圆的定义”概念(描述性定义:一条线段绕一个顶点旋转一周,另一个顶点运动的轨迹。集合性定义:到定点的距离定义定长的点的集合),这样就很容易被学生概括出来了,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区别于常见的圆面,从而让学生对圆的概念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三、运用数学实验,有助于验证数学原理

验证性的数学实验借助数学软件或简单的动手操作,以剪图、拼图等形式进行数学实验验证数学规律和原理。如,通过实地观察、实验验证、类比实验等模式,运用模拟实验、实物演示、仿真练习等为实验方法,探索验证数学规律和原理等。主要是通过简单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对猜想进一步验证。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通过猜想、验证,亲自解决问题,理解的才深刻,记忆的才牢固。

例如,进行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内容时,教师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厚纸板上作一个△ABC,使AB=5cm,BC=6cm,AC=7cm,并用剪刀准确地剪下这个三角形后,与前后桌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重合对比,看看是否完全重合。实验的结果会发现是完全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重新改变三角形三边的长度,重新另做一个三角形,结果发现每一次所作三角形都可以完全重合,这时就可以引出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并总结出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同样的方法可以验证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其他定理(SAS、ASA、AAS、HL)。同学们简单的动手实验操作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简单的动手实验中变得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掌握。

四、运用数学实验,有助于解决数学中的现实问题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有些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可以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实验来帮助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利用太阳的影子来测量铁塔的高度、计算室内铺设地板砖的块数、计算储户存贷款利率、小区住户的情况统计等等,都要用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原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享受;做出一道难题的感觉,让人兴奋,学生只要找到这种感觉,就肯定能学好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与知识关联到一起,让学生从数学实验中直接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找出数学问题的本质与生活中的联系,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猜你喜欢

动手原理三角形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动手画一画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三角形,不扭腰
动手演示找错因
三角形表演秀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如果没有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