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德勒人格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014-04-29刘黎明
刘黎明
摘要:阿德勒的人格教育的内涵是:教育者运用个体心理学,了解儿童的行为模式,引导儿童战胜自卑,追求优越,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解决儿童的身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活动。它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差异性等特征。
关键词:阿德勒;人格教育;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2-0047-04
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以个体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对人格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一、人格教育的内涵
要理解阿德勒的人格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阿德勒视野中的人格特质。阿德勒认为,人格有健康人格与不健康人格之区分。前者的表现是,具有较高的社会兴趣,懂得互助合作,具有奉献精神,能够选择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生活目标及生活风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往往能够灵活地成功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变化,“他行为的方式显得好像认清: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他们做的每件事情似乎都被其同类的喜好所指引,当他遇到困难时,他会用不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方法来加以克服”[1]。因而他们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是未来定向的人。后者的表现是,缺乏社会兴趣和从属感,不善于交际和与别人合作,社会情感较低。影响这种不健康人格的情景是器官缺陷、被娇纵和被忽视。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与性格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格就是性格。所谓性格指的是一个人尝试去适应他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来的特殊作用。性格特点好比是一种生存模式,它不是遗传的,它是我们在潜意识的说话、行为中表现出的人格。性格是人为了在生活中维持独特的习惯而取得的。据阿德勒观察,由于行为模式的需要,性格特点在我们出生没多久就产生了,它们不是首要元素,而是次要元素,它们是由人格的潜在目的而被迫产生的,目的是影响一个人生命格调、活动、行为、世界观等的重要因素。在孩子灵魂的幽暗背景中,这个目的已经在那里,从幼年起即指挥着他的心理发展,这个目的给予孩子生命形态和性格,并且负责使每个人成为一个特殊的单位。此单位之所以区别其他的人格,乃是因为他生命中的活动和表现,全部由一个常见但独特的目标导向。若能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道,如果想深刻地认识一个人,必须掌握他的行为模式。
阿德勒虽然没有对人格教育下一个定义,但我们通过他对人格的阐释,结合他的个体心理学,不难描述他的人格教育的内涵:教育者运用个体心理学,了解儿童的行为模式,引导儿童战胜自卑,追求优越,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解决儿童的身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活动。
二、人格教育的特征
综观阿德勒的人格教育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阿德勒的人格教育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差异性等特征。
1.人格教育的整体性
阿德勒认为,无论是家庭人格教育,还是学校人格教育,都要注重人格教育的整体性,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解决儿童的人格问题,因为儿童的人格具有整体性。在阿德勒看来,“整体人格内在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每个个体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一个个体又为其整体人格所塑造。每一个个体既是一幅画作,又是画作的作者。个体是他自己人格的画作者”[2]。这个整体的人格就是他个人的基调,无论行为方式如何变化,基调是不会改变的。其次,儿童的肉体和灵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说:“我们认为肉体和心灵这对关系都属于生活的表现,都是整体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用整体的概念来解释和剖析它们的相互关系。”[3]他把肉体和灵魂看作是互助合作的整体。他打比方说,心灵是一辆汽车,它利用它在肉体中能发现的一切潜能,帮着肉体将它带入到这样一种境地,就是对各种困难都是安全而有优越感的地位。肉体的每个活动、每种表情,我们都能找到心灵的踪迹。人们各自活动着,又在自己的活动中有意义地存在,人们活动着自己的眼睛、舌头、脸部的肌肉,让自己的脸呈现一种表情。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给予这种意义的幕后操作者就是心灵。
由此,个体心理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这就是对儿童的整体人格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它的发展可能性。“按照个体心理学的理解,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因此,个体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的所有陈述都精确地体现了这些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4]由于个体心理学者了解到人格是一个整体,因此,他无法不看到对人生一个方面的错误想法也会在所有其他方面重复,一个犯罪或犯错误的人缺乏社会兴趣,那么在他所有表现形式里都会看到这一特色。
基于个体心理学的理解,阿德勒强调,“学校必须学会把儿童视为一个具有整体人格的个体,一块有待琢磨和雕饰的璞玉。学校还必须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对特定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判断。学校不能把特定的行为视为一个孤立的音符,而是要把它视为整个乐章的组成部分,即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5]。如果要评测一个人的性格,除了清楚他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环境外,还应整体地考察他的生活状况。如果我们从他的生活中揪出单一现象,并且单就这个现象来评判(比如只考虑他的身体状况、只考虑他的环境、只考虑他的教育等),就一定会被迫做出错误的结论。因此,“重要的是要记住,单个的行为如果脱离了整体的人格就没有意义,我们只有联系整个人格,才能对它加以研究”[6]。
2.人格教育的社会性
人格教育的社会性是阿德勒人格教育的重要特征。阿德勒认为,无论是正常儿童的人格教育,还是问题儿童的人格教育,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要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人生下来以后就置身于社会环境中,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和各种社会关系而维持生存。这昭示出他是一种社会的存在,过的是一种群体的生活。软弱的儿童不可能单独生活,更不具备能单独生活的能力。但“为了在这个行星上继续生存,他们必须为其软弱的躯体补充许多人造的东西。那便是灵魂,而灵魂的本质则处处体现着群体生活的需要”[7]。维持人类继续生存的最佳保障就是社会。
既然社会决定儿童的存在,那么我们只有通过环境、在环境中,才能了解儿童的人格,了解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判断他在环境中的特定境遇,断定他如何与生活保持联系。更重要的是,认识儿童对环境和生活中诸如社会关系问题、职业问题、两性问题的态度。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完全不可能将两个婴儿的行为方式混淆,因为他们已表现出了相当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随着儿童的成长,会日渐清晰,不会再发生变化。儿童的精神生活会越来越受到其社会关系的影响。与生俱来的社会感的最初迹象显露出了他对温情的寻求,这导致他寻求与成人的接近。儿童热爱生活总是指向他人,而非像弗洛伊德所说,总指向自己的身体”[8]。由此,他得出结论:“必须把人理解为一种社会存在。一旦掌握了这点,我们就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助手,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行为。”[9]
由此出发,阿德勒认为,人的任何伟大成就、人的能力的任何发展总是在社会生活中朝向社会情感的方向实现的。学校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社会情感。所谓社会情感,是指儿童想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它影响着人的其他能力(如理解力和逻辑感)的发展。没有前者,后者的发展几乎不可能。社会情感的意义指向合作和奉献,这既有利于个人的自我完善,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进步。因为“假如一个人在他赋予生活的意义里,希望对别人有所贡献,并且他的情感也指向了这个目标,理所当然地,他会把他的人格塑造到一种理想的境界——某种对他人和社会有贡献的状态。他会根据自己的目标不断调整自己,根据自己对社会的感觉来训练自己,并且在练习中获得种种能力和技巧”[10]。因此,阿德勒强调,学校肩负起重要使命,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情感,使他们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确保他们在社会的这个大乐队中和谐地‘演奏好自己的角色”,尽可能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切。
3.人格教育的生活性
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是阿德勒人格教育的关键词。他反复阐明了它们的重要性: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决定了一个人对目标的选择和行为的实施。把握了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就能掌握人格教育的钥匙。阿德勒以松树作比喻来说明生活方式。他指出,一颗长在狭谷里的松树和一颗长在高峰上的松树是不一样的。尽管它们都是同一棵树——松树,但是它们有两种生活方式。长在高山顶上的方式与长在狭谷里的方式不一样。松树的生活方式是表达它自己,并在一个环境中塑造它自己的个性。当它长在一个与我们所期望的不同的环境背景时,我们就认出它的方式,因为这样一来,我们体认到每一棵树都具有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只是对环境的机械式反应。
人类的情形亦然。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分析不同的人与所在的不同环境、背景下的真正关系,正如心灵随着环境的转换而变化一般。如果一个人处于一个有利的情境之下我们便不能够清楚地看到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一个新的情景之下,特别是当他面对困难时,他的生活方式就显得清清楚楚。人们可以找出他不同的一举一动及特性。因为生活方式是一个整体,它是从早期生命的困难和争取目标中成长出来的。
阿德勒认定人们对将来比对过去感兴趣。为了要了解一个人的将来,我们必须了解它的生活方式。即使我们了解了本能、刺激、欲望等等,也无法预知会发生什么。一些心理学家确实试图借着注意某些本能、印象或创伤来得到结论,但是都找不到较精确的测验结果,因为所有这些元素都预示着一种持续的生活方式。因此,不管什么东西刺激了我们,刺激只解放或固定了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个人具有的生活方式,有时候只靠着与他谈话并让他回答问题,就能够预知他的将来。因为我们知道生命的阶段、困难和问题,我们可以以这个方式来预知。因此,从一些事实的经验和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经常与人隔绝的、寻求支持的、迟疑的小孩,将会发生什么事。
在阿德勒看来,人的具体行为、思想与人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儿童从小就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即对伟大、完善和优越的追求。这个目标不仅决定了他的思想,而且还主宰着他的具体行为。
而一个人的目标的达成也离不开生活模式。据阿德勒观察,一个人总是运用他的经验达到相同的目的。他的所有经验都必须适合他的生活方式,与他的生活模式丝丝入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人们总是从他们的经验中得出他们渴望得到的结论。
因此,阿德勒强调,掌握儿童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模式,发现儿童生活的意义,对于教育者而言,极为重要,它就“如同掌握了整个人格的生命之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教会儿童如何生活,获得生活的知识和生活的艺术。“如果教育得法,学校自然也能弥补儿童早期教育的欠缺和缺失。理想的学校可以成为家庭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中介;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它还应该是传授生活知识和生活艺术的场所。”[11]如此一来,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地去开拓生活,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来自生活的各种挑战,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者和生活意义的守望者。
4.人格教育的实践性
阿德勒非常重视在实践中在行动中展开他的人格教育。这是因为他坚信,儿童的人格是通过他的行为来表现,而不是通过言论来表现。儿童是根据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所在。“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等等特征,无不体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他的行为方式让我们相信,他似乎对某种关于自身对生活的解释深信不疑,他的某个举动都代表着他对这个世界和对他自己的看法。”[12]据此,他的人格教育很重视儿童尤其是问题儿童的行为表现,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研究儿童。在他看来,个体心理学有别于其他的心理学,它不能容忍理论与实践脱节。它之所以与生物学与生理学不同,是因为通过对个体行为的了解而彰显意义,增进个体的幸福。“个体心理学集中研究整体人格,并将自己的科学目标投向整体人格对其发展和可能表现的充满活力的追求。从这一立场出发,个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知识,因为所谓知识也就是源于对错误和谬误的认识;不论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自己,谁要是拥有这样的知识,谁就马上懂得实际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13]
从教育学的视角看,教育学对任何希望在其中进行探索,并把他在人性科学研究中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应用到其中的人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无主人的宝藏。因为教育学的知识就像人性科学一样,并非来自书本,而是来自实践。
5.人格教育的差异性
阿德勒认为,由于每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人格教育呈现出差异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又是变化莫测的。要找到两个绝对相同的人实乃天方夜谭。因此,如果我们说到生活类型,那只是智慧上的发明,以便了解个人的相似性。如果我们阐述智慧上的分门别类,并研究其特殊性,我们就可以评定得更佳。然而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并不一直使用同样的分类法;我们使用更能找出特殊相似性的分类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之所以能通过个体的出生顺序、记忆、梦等来认识、研究、教育个体,是因为个体的身心状况、行为习惯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阿德勒通过举例进一步认为,一个无法适应社会的人,必是过着荒漠生活、毫无任何社会兴趣可言的异类。这是区分个人的一种方法,或者这是最重要的方法。但是让我们看看完全注重视觉事物的人,虽然他的兴趣是有限的,这种人与兴趣完全集中在口欲满足的人大大不同。但是这两种人都可能无法适应社会,并且发现他们很难与伙伴们建立关系。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类型只是方便的抽象物,就很可能会认为它混淆了来源。
阿德勒通过正常人与患心理症的人的对比得出的结论是:正常人是我们衡量各种不同类型人物的标准。正常人生活在社会中,其生活方式能够适应社会。不论他喜欢与否,社会都能从他的工作中,获得某些利益。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他都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应付。患心理症的人则缺少这些特质,他们没有办法适应社会,在心理上也没有调适每日的工作与生活。教育他们应有所区别。
阿德勒提醒我们:“人类虽然生活在同样的事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来塑造自己,他的有些看法在心理上是健康的、正确的;有些看法则是不健康的、错误的。我们要永远考虑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要考虑到他童年早期时的心理障碍和问题,因为这些心理问题和障碍会影响到他后来的人生轨迹。”[14]。
综上所述,阿德勒全面地揭示了人格教育的内涵,从整体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差异性的维度深刻地论述了人格教育的特质。这些论述不仅赋予了人格教育以新的内涵和特质,推动了人格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儿童特别是问题儿童的人格教育富有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1]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黄光国,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13.
[2][4][5][6][11][13][14]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2.23.174.6.1-2.3.
[3][10][12]阿德勒.超越自卑:送给孩子最好的生命礼物[M].郁丹,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9.12.4
[7]阿德勒.阿德勒的智慧[M].刘烨,曾纪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7
[8][9]阿德勒.理解人性[M].陈太胜,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24-25.25
责任编辑:杨孝如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Adlers Personality Education
LIU Li-m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6, China)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of Adlers personality education means that educators apply individual psychology to gain insights into childrens behavior patterns, lead them to overcome inferiority and pursue excellence, cultivate their social interest, develop their cooperative and contributive spirits, and solve their problems with mind and body so that their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could be promoted maximally. Its features include the natures of holism, society, life, practice and differences.
Key words: Adler; personality education; connotation;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