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后复读背后的真问题

2014-04-29杨周健王帅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个体环境学校

杨周健 王帅

长期以来,高考后复读在很多省份和家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选择,尤其在一些落后、保守并狭隘化崇尚读书改变命运的地区,这种选择更为普遍。也因此,高考复读生群体越来越大并开始进入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视线,这个群体的真实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状态应该受到全社会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心理工作者应有的关注。

基于质性分析的需要,先来看下面一则案例:

A是一名高考刚过第三批本科线的农村考生,考虑到自己家庭经济情况和自己的兴趣和规划,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打算报一所烹饪类的高等专科学校,然后去大学了好好继续努力,他相信他将来一定成功!当A充满信心的把此想法告诉父母时,却被父母当场训斥:“你读个专科还选这么个专业,难道就这么点出息,说出去也太丢人了,如果你非要读我们没钱给你读这样的学校和专业!”A犹如当头一棒,心凉了大半截,甚至接近绝望的边缘,之前所有的斗志、毅力、决心、信念和明确的大学规划等一瞬间全线崩溃……A仍然没有放弃上大学,后来又看了许多三本院校招生简章,可是高昂学费让他望而却步,考虑到年老的父母需要为他承担四年这样昂贵的费用,心里极为难受;而选择复读又意味着一年的高强度付出而且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到底该何去何从?A的情绪开始抑郁低沉,看不到半点希望,充满了无尽迷茫、担忧和焦虑。正当这时,A的母亲说:“儿子,今年我们省高考形势不太好:考生人数太多、试题难度也大;你的命上也說你今年高考不会太理想,你考到这个分数已经非常不错了;再说你这样分数去复读,高中的学校应该会免掉你的费用,而且会重点辅导你!”A似乎有了点力量,眼里有了一丝希望,他慢慢收拾着高考复习的课本、资料,对妈妈说:“我再复读一年吧!”

一、生态系统理论简要剖析

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的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该系统由小到大可分为四个层次:微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系统。

处于最里层的微系统是个体活动和直接交往的环境,且这个环境不断发展变化。当个体处于婴儿阶段时,微系统基本上就是家庭;随着个体的成长,其活动环境不断扩大,微系统的范围扩展为家庭、学校、同伴。对学生来而言,学校是仅次于家庭的最大影响体;而且这一阶段个体所有的关系都是双向的,即成人影响个体的反应,但个体的生理属性和人格特性以及能力也影响着成人的行为。[1]这一时期个体与父母、教师及同伴之间的交互反应良好并经常发生,会对个体发展产生持续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交互反应受到第三方的影响时,如果第三方影响是积极的,则个体与父母、教师及同伴的关系会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个体发展,相反,个体与父母、教师及同伴的关系就会受到破坏,进而阻碍个体发展。[2]比如,父母、教师、同伴思想观念是否合理可以作为第三方力量可以深刻影响个体与父母、教师、同伴的关系是否呈良性,进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指各个微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微系统之间有很强的积极联系,则会实现发展的最优化,相反,则会阻碍个体发展,甚至造成消极的后果。比如,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家校联系的方式,调动家长积极性参与配合学校教育,会大大优化教育的效果。

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指那些个体没有参加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系统,比如,个体父母的工作环境、邻居、社区、个体的医疗保险等,这些环境通过影响个体生活的微系统和中间系统,间接的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例如,父母的工作是否顺利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这种情绪又会破坏父母与子女的良性关系,进而阻碍子女的健康发展。

第四个也是最外层的环境层次是宏系统,指的是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法律、制度等一系列广阔的意识形态。宏系统存在着地域和文化差异,但是这些存在于微系统、中间系统和外部系统中,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个体知识经验的获得。比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会影响父母和教师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教育方式,教师和父母进而会影响子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另外,还存在一个时序系统,其中包括历史事件(如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和渐进的社会发展(如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下降)等方面。显然,这反映了时代变革或者变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在此基础上还认为,一个人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个体会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环境,改变不喜欢的环境,从而建构甚至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新环境。而个体发展的实质就是不断适应和创造新环境的过程。其中生命中的重大转折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入学、升学、毕业、就业等。这些事件为个体提供了选择、整合甚至创造适合自己的环境的新起点。

按照考生复读的积极性程度划分,可以分为主动复读和被动复读。主动复读的考生能积极主动地面对复读,内心自发地想再拼一次,这类考生提高成绩的空间会相对较大,当然,要考虑自身实力与目标的差距。被动复读的考生是迫于外界压力,如父母强制、个人面子等因素而被迫复读,这类考生提高成绩的空间往往较小。[3]案例中的A在第一次选择中可以很清楚看到并没有复读的意愿,完全是迫于父母的训斥以及母亲的“开导”、“暗示”而勉强选择复读,其自身对复读并没有一个内化的认识和比较强烈的内部动机,对最终做出复读选择之后,仅仅只是收集着资料,并没有对这次高考失败做深入分析和打算,总体上还是一种消极面对复读的心态,属于“被动复读”的典型代表,而在A选择的关键时刻,其父母是所有外部环境影响力的代表者和执行者。

二、对考生A的质性分析

A在整个改变过程中父母做了这样两次“贡献”:第一次是强烈否定了A的想法和选择,第二次是母亲偏差性的归因。A处在人生发展的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个体人生观价值观虽已初步形成,但仍然很不稳定;其个性具有顽强的固执性和高度的可变性;该时期也是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处于最为强烈的阶段。[4]在面对从小一直依赖崇拜的父母面前,当遇到父母的“训斥”、经济上的不支持,孩子的心理瞬间“全线崩溃”和否定自己初次选择也在情理之中。简言之,父母运用了对孩子的权威强烈否定了孩子正确的需求和想法,暗示了父母自身的价值追求和想法。为了降低A心里的对复读不确定性的焦虑,母亲用偏差性的归因大大地降低了儿子心里的对复读害怕、担忧和焦虑,最终促成了选择的转变!整个过程,父母对A的“教育引导”可谓是呕心沥血,足以见得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之情,但即便如此,也未必是最适合孩子、最理性的爱,换言之,父母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复读,到底是孩子的选择,还是自己的选择、亦或者是社会的选择?

1. 在影响A最终决定的微系统中出现了第三方力量的消极介入。在很多地区,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受名誉和利益的驱动,都在大量招收高考复读生,有些省份的高中,为了找到所谓的高分复读生,竞争相当激烈,提出的优惠政策令人难以置信——不但免去各种费用,而且提供专门的房间,每月发放补贴,有的还发给奖学金,数额甚至过万元。[5]

在许多农村或者小城镇地区,人们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经济收入只能达到中下等水平,基本只能解决生存和少部分发展需要,思想观念总体上趋于保守,这样地区的家庭非常渴望发展甚至是发达,光宗耀祖的家族观异常明显。

部分地区高中功利化的办学模式和父母过于保守的思想观念乃微系统中第方三消极力量的具体形态,严重冲击着个体与微系统之间的良性发展,极大地阻碍着个体正常发展。如果父母与子女、学校与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交互的状态,那么在子女需求与父母期待、学生需要与学校利益发生冲突时,父母、学校应该优先选择的子女或者学生的需要作为关注点。案例中的A有明显的个体正当需求,在与父母期待、学校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儿子的需求理应得到父母和学校的积极关注和支持,而父母和学校不但没有表达理解和支持,反而是父母训斥儿子、学校用优惠的复读政策诱惑学生及其家长,这破坏了父母与子女、学校与学生关系的健康状态,阻碍着个体长远发展。在父母与子女、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上出现了第三方消极力量:父母觉得读烹饪专业和专科学校没出息、很丢脸;学校认为招收复读生可以为学校创收。这样的消极力量作用于A,极大的压抑其需求而推动其复读。

2. 影响案例A最后选择的中间系统也出现了消极强化。A的家庭与其所在的高中在某种意义上说为A最后选择复读做出了非常“完美”的消极配合——一方面家庭训斥、劝导;另一方面学校以优惠复读政策相诱惑。如果只有父母在劝导A去复读,而学校从长远出发支持其上大学,或者,父母支持其上大学,而学校千方百计想吸引其去复读,任何一种情况,让A选择复读的可能性都会大大的降低。因为在生态系统论来看来,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发展最大的两个影响因素。也正因为此,当这两个最大的因以某种消极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消极力量也会出现空前的强大。案例中A家庭中父母认为读专科和烹饪丢脸正好与学校招收复读生创收的落脚点一致即可以通过复读达到彼此的目的,当二者在这个点上组合在一起时,A确实难飞出家庭与学校编织的“病网”。

3. 影响案例A最后选择的外部系统存在着一定的集体无意识状态。A的父母认为其选择就读烹饪专科学校是件丢脸的事情不仅反映了父母保守的思想观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其所在地区的社会氛围也如此,特别是父母工作的人际环境更是如此。所以父母对最初的选择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不支持和排斥,在某种程度也可以说是代表了他们所生活的地区人群的思想观念状态。而部分学校从办学利益的角度出发刚好利用了这类人群保守的思想观念,为学校增收添名,也能满足这部分家长的心愿。简言之,部分落后地区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社会舆论等环境深深的影响着父母的观念,也为学校提供了谋利的温床,还为家庭、学校以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平台。

4. 从影响案例A最后选择的宏系统来看,A选择复读也是社会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歧视的产物。案例中父母认为A读烹饪专科学校不仅没有出息而且十分丢人,社会的大部分现实确实是如此,读烹饪专科学校最后能成就自己事业的毕竟非常少,大部分也确实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父母只不过说了最实在的话。但也深刻反映出,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甚至歧视以及支持不够。比如,职业教育虽然在逐步增长,但整体仍偏低,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6]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第一学历歧视、最高学历偏见、名校情节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长、学习环境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鼓励和支持。即使再有理想和决心的孩子,也难在一个充满歧视与偏见以及支持不健全的社会环境中成人成才。

另外,从影响A做出最后决定的时序系统角度来看,其选择复读也是近年来高校畸形扩招的结果。近年来,高等教育虽然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大规模扩大招生的规模。但是,一本、二本扩招的幅度不仅远不及三本和专科,这势必会造成三本和专科人才的贬值幅度大于一本、二本的考生。所以,选择复读也反映高校扩招的不合理部分。

三、对考生A的结论性建议

案例中的A,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的第一次选择,源于他内心的自信和需要,也符合人發展规律和社会价值观发展的趋势,应该给予高度的肯定和支持。

作为A的父母,应该努力转变其教养方式,更多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和想法,并适当给与科学理性的引导。尽可能弱化命令者的角色,而强化建议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父母应该意识到小孩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和权利以及思想,而尽量留给孩子自己做自己主人的空间,养成独立思考抉择的习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承诺、行动和负责。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首先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并给与理解、鼓励和支持,然后帮助孩子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

作为高中学校,应该保持住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大力提倡多元教育理念,因材施教。高中学校培养的终极不目标不应该是考了几个清华,上了多少个重点,有多少上线率等这样的指标,而是每个学生是否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兴趣爱好、特长和对社会的认识以及未来明确的人生规划等。教育从来都应该保持住其应有的独立性,只有保持住其相对独立,才能更好的从学生的本位出发。

从社会角度看,应该保持中立平等的社会态度,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社会应该摒除掉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以接纳包容的姿态,从社会持久和谐可持续发展高度,平等地对待高等教育中的不同类型,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创造支持性的社会舆论氛围,让其感受到术业有专攻、职业无贵贱健康成才环境。

作为考生本人,应该以内部需求为考虑的根本标准,适当考虑现实条件后再做出选择。高考后复读,有多种,但是对于选择被动复读,显然,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自己,至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这三种外来的合力引发不了个体内部主动性的爆发,我们的教育更像是在毁灭个体的希望和摧残式的教育。因此,个体在选择是否复读的时候,应该以个体内在需求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适当考虑现实环境再做出选择。

A在面对不太理想的高考成绩,最终能坦然接受和理性面对它,这已经非常不易;而不仅如此,他还做出很富有决心、理智的选择和未来明确的发展规划,这更让人觉得可贵!世界之大,没有人能一时或者一生穷尽所有的知识和有价值的事物,所以,人需要让自己的有限的一生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树立起终身发展的观念和意识,从生命的全程发展的高度去统筹面对每一次选择,唯有如此,才能让每次选择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实现最大化的成长和获得最大化的成就。A第一次选择,看到了以后大学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觉得自己还有弥补的可能,甚至是更大的发展,没有拘泥于高考决定一生的观念误区,毫无疑问的也符合人终身发展的规律。

注释

[1]郭力华.关注多元文化及高信息环境下的儿童认知发展[J].科技信息,2007,12:1-13.

[2]刘杰,孟会敏.关于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02.

[3]田虎.我国高考复读现象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A):29-33.

[4]周宗奎.发展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6,01.

[5]米红,徐益能.高考复读:中国教育沉重的话题[J].学习月刊,2006,(8上)37-38.

[6]和震,耿洁.2005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6,2.

猜你喜欢

个体环境学校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环境
学校推介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