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2014-04-29鲁守舟
鲁守舟
一、生动阐述生物学科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生物科学,对于刚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作为生物圈的一员,他们已拥有了一系列的相关知识,只是没有理论化、系统化。那么,作为第一堂课,就必须解决学生对生物的认识。从陌生到熟知,需大量设置关于日常生活的疑问,如我们吃的馒头,为什么会那么酥软?学生会有很多答案,如面粉里加入了一些发酵粉。这时老师可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发酵粉会使馒头酥软呢?学生这时就不能回答了,便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无比的热情去学习生物学。
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学习生物重要性
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获取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本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生物教学过程应该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来贯彻这一规律。即在教学过程中,生物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对生物的喜爱,是因为生物能帮助学生解开生命世界的许多“谜团”,使他们对自然界有更多的认识,从而产生一种充实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在讲《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中,讲到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时,学生对制作酸奶非常感兴趣。这时我详细讲解了如何制作酸奶的方法步骤,学生都要回家试一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向学生介绍,从而使生物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当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能解答这些问题时,他们就会意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了,从而进行自主学习。
三、丰富课堂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生物这一学科,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用实验来解决、验证问题是生物学的特征。学生自己动手,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去探究问题,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虚拟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极大地唤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分学习小组去完成实验,学生自己分工并准备实验材料,按照家长的指点顺利的找到鼠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体现了学生强烈的动手欲望,也使他们初步了解到鼠妇的生活习性,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出人预料的完成了这个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问题,不但赋予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通过感官刺激,唤起他们对生物学的热情及对生物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以科学家故事和成就,激发创新意识
在生物科学的历程中,不仅讲述了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及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家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相关的史料或科学、技术、社会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细菌》一节中,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过程,从此世人知道了细菌的存在。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向世人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这一结论。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及巴氏消毒法等后人称之为“微生物学之父”。这些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精心设计活动,巩固学习兴趣
教学既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的过程。生物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動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精心创设一系列轻松、和谐的教学活动,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穿插活动、游戏或实验使原本枯燥、机械的知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自己采集动植物标本和制作模型等;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当地自然资源的调查、组织学生帮助果农给果树剪枝、授粉等一些有益的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成功之处,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我价值,使他们保持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