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书重在育人

2014-04-29张卫东何晓海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教书犯罪育人

张卫东 何晓海

在当今追求升学、名校的同时,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盯着成绩重视教书;虽然大家都知道教书育人的道理,也轰轰烈烈地提倡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可实际上还是淡化了甚至忽略了“育人”。很多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现象,比如学生吸烟、酗酒、打架斗殴、早恋、攀比的现象很严重。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感触颇深,有些不爱学习的学生特别热衷和老师作对,仿佛让老师难堪、生气是一种乐趣,使他们找到成就感、存在感,还会受到此类同学的崇拜拥护。这不得不在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教育的失误、漏洞和悲哀!说明我们教育工作没有做好、做透、做细、做全面。“问题学生”不是短期形成的,一蹴而就的行为,定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们没有把“育人”与“教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待。

最近看到有关资料报道:1965年青少年犯罪约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约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竟然占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7%,而且青少年犯罪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最近还在网上看到一份关于大学生自杀、犯罪的现象调查,触目惊心的数字,一桩桩血的事实令人震惊和痛心。父母老师为之痛心惋惜,同时在心灵上也受到极大的伤害,在事件的背后更令人产生深深的思考。当下,我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

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只是在出现了严重问题之后再重视,被动地去解决问题而应防患于未然,放在教书之前,渗透在平时的生活中、课堂上。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德育工作要从点滴做起,着眼于日常小事,积少成多,防患于未然,把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或者犯罪迹象消失在萌芽状态。当然这不只是负责学校德育的领导个人所能做到的,而是一线教学的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义务。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很重视这点,也接触过几例问题学生,深有感触,让他们的问题消失在萌芽之中,起码不会扩大、延伸、积累、加剧;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记得那是07届高三(1)班的鲁同学,这个男生学习一直都很好,平时总是沉默不语,

除了英语很差之外其它科目都是名列前茅,就是性格孤癖古怪与同学老师都和不来。在班级几乎没有朋友,经常与老师发生矛盾冲突。记得那天我刚走进课堂没讲几句话,他忽然站起来又坐下使劲儿摔了几下书,没有心理准备把我吓一跳,于是我问了句:你怎么了?他气呼呼地说:“不用你管,讲你的课吧!”全班同学都齐刷刷地看向我,看我怎样处理,我什么也没说继续讲课。课后我把他叫到走廊进行一番沟通开导,没有责备埋怨或是批评,只是关心理解和同情。最后他承认是自己不对,还说前两节课已经气走两个老师了,而且与其中一个老师上课争吵起来。后来从他口中我得知他父母早年离异,他是奶奶养大的。母亲再也没有回来关心看望过他,父亲至今还在监狱服刑,他也一次没有去看过,语气中带着怨恨和愤怒。我没有深问父亲的事情和离婚的原因,他不说自然是内心的伤痛,我无需触碰这根敏感的神经。我只是策略性地开导他不要怨恨父母,试图去看看父亲放下仇恨,主动联系母亲并且感恩奶奶,尝试在班级结交朋友。

慢慢地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他最终有所改变,不再独来独往了,不轻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了,甚至有时主动找我谈心聊天了。也许他的内心不再有积怨,打开了那扇封闭已久的心门。人也开朗了不少,我时不时地借给他一些励志、感恩方面的书籍,里面夹着写有鼓励、温暖的小纸条,有时旁边还画个笑脸。

也许是我的温暖融化了他冰封已久的心灵,那年的父亲节他说打算去探监了,不过仅此一次。后来在讲到亲情的阅读文章时,我都会有意无意地渗透德育、感恩教育;让学生在做英语阅读的同时感受亲情、友情的温暖。而不只是干干巴巴的文字、简简单单的字母。必要时进行现身说法,或者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渗透感化教育。

然而,有的学生心灵特别敏感、脆弱,即使你发现找到了她们的病根也不能直接找她们沟通,那是她们不愿提到和触碰的雷区;我只能委婉泛泛的点到为止。

记忆回到08届学生,复习班有个女生李同学,她刚刚高考落榜心情压抑、情绪不稳,上课给我传递了张纸条,大致三点内容:一是对老师有意见,二是与同学闹点小矛盾,三是自己彷徨不定、心绪不宁没有信心。我想她是课上让同学偷偷传给我的没有署名,一定不愿与我面谈的,更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详情。我想了许久怎么办呢?第二天课上,我找了个恰当的时机给全体同学读了一首我熬夜写的打油诗:“回首07高考落榜,虽然心情沉重迷茫;也许因为年少疯狂,每日在虚度光阴中成长;但是08的帆已经起航,希望各位掌握好方向;不要让鸡毛蒜皮的事扰乱心房,努力奏响明日的乐章;为你的成功我只能尽到微薄的力量,也许无意中对你的心灵造成创伤;可你也不该亵渎课堂,谁都有照顾不周、用词不当;希望我们大家彼此见谅,让最后的这段日子里充满阳光;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踏着状元之路走进大学的礼堂;用真诚和汗水托起明天的太陽!”当时我们用的资料书名叫“状元之路”,我举起书本示意大家加油!读完全体学生鼓掌,我也看到她满意的目光。

记忆依然停留在08届高二(8)班,这个班班主任换了5个,英语教师到我是第4个。谁提到这个班都摇头无奈,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进了课堂。第一节课就有个后排的大个子男生要上厕所,我让他去了,这一节课去了三次我都没有搭理他。第二天他刚上课就要去,我依然允许了,回来不到5分钟又去我还是让他去了,第三次捂着肚子喊老师不行了、不行了又要走,我说你等等看样子很严重啊,全班都在笑看着我。我迅速倒了杯热水从包里拿出止泻的药,一手端着热水一手拿着药举到他面前,大家都在喊吃了它、吃了它,他惭愧地低下头说:老师我错了不去了,我没有回答继续上课。我知道这是一群除了学习样样通的孩子,他们还没有泯灭良心坏到无药可救的地步;在学习上他们缺乏信心,生活中缺少温暖和关心,通过斗智斗勇的接触,温暖与感化的教育,逐渐地他们开始接纳我、认可我、喜欢我并相信我。我也试图用打油诗激励鼓舞他们找回自己、找到自信。我这样写到:“不是你们不愿学习,只是面对自己各科的成绩;心灵深处没有了原动力,随之而来的是放弃;也许考试还想着抄袭,其实你们没有必要向加强班看齐;大家的身高都是高矮不一,何况你们被落下了很长的距离;只要想想父母是多么不容易,教你们的老师每天也在卖力;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战胜自己,只要你们从现在开始努力;虽然高考不一定能创造奇迹,只要尽到自己的应有的能力;让每天过的有意义,你们的人生依然美丽;高二八班也是团结的整体,平静的湖水也能泛起涟漪;让我们携手珍惜走过的这段距离,共同寻找生命的真谛!”他们被我说服了、感动了,改变了、进步了。我觉得对于他们,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改变了、进步了就是成功的。决不可操之过急,哪怕昨天他是个只能交白卷的人,今天得了个位数我都要鼓励肯定他。努力和汗水没有白费,部分学生进步很快,即使那些最招人烦的孩子成绩还是不好,起码言行举止好了,我觉得这也是成功的、欣慰的。有一天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也许在其他领域或者行业会有发展,我们不能只拿成绩来衡量一个人的前途发展。

记忆再回到09届高三(5)班,班里有个女生外号“女侠、女魔头”,除了学习无所不会、无所不沾,而且经常恃强凌弱。那天刚刚发下批完的试卷,她坐在窗边一眼没看就揉成团再撕碎顺风吹走,更可气的是她边做边看着我的反应,摆明了带着挑衅的成分,我假装没看到继续上我的课,我知道此时制止定会发生激烈的冲突,不仅不解决问题还耽误其他人上课,而且正合她的“目的”。虽然表面上假装若无其事,其实心里很堵很气的,她无奈地趴在桌子上发呆了。课后我找她谈心,寻找她心灵深处最脆弱、最柔软的地方,争取抓到她的弱点和病根出手。经过几次沟通让她的态度有所转变。最起码上课不捣乱了,能够安静地听课了。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平时观察她的优点特长,为她们的发展前途可以适当提供指导引领。比如有的学生唱歌好、画画好、体育好等等,我们可以让她们考艺术学校,对文化课分数要求不高,没准那里才是她们发挥施展的理想天堂。

我们常说厚德载物,原话出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厚则无所不载,一个人的德像大地那样厚道宽容装载万物,则为至境。看来古人非常重视德行的培养教育。西方国家也非常重视养成教育,比如有的国家学前就进行一至两年的养成教育。倾向“德”是一个良性循环,可使一个社会整体厚德积成。厚德就是德的“储蓄”,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重视学生德行的培养,让他们时刻处于这种感召下,整个校园都沐浴在德行之中的话,无论是对于家庭还是社会都是大有益处的。

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出路大致分為二种:一种成绩好考上更高一层次的学府继续读书深造,那么要让他们不仅成绩优秀而且“有才有德”,成为国之栋梁。一种成绩不好过早的步入社会,这一部分人更应在学校修炼德行服务社会。要让所有的走出校门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接受德育并有所收获。学校多进行此类教育的活动和实践。德育不止在课堂说教渗透这样简单单调,更应该利用周末、假期或者特定的节日里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亲自体会感悟。

比如:1. 亲近接触大自然,组织爬山、野炊、踏青活动;2. 到养老院、孤儿院、医院、社区参加义务劳动;3. 经常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英雄纪念馆、扫墓;4. 对于身边的贫困人员、老弱病残人员、意外事故人员、大的灾难的救助;5. 经常开展亲子活动,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书信,布置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的活动任务等。特别是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这类活动更应侧重方法、策略、形式;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当然上述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生命教育,德育、感恩教育,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具有公共意识、合作意识、团结意识,同时也锻炼提高了各种动手能力。当然很多活动大城市的学校已经在做了,但是中国的学校、机构、组织包括家长都担心安全问题也许进行的不多,而对于一些农村或者乡镇学校活动少之又少。这也许是条件地域关系很难做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寻求一些有效可行又实际的办法呢?比如在秋收时节利用周末帮扶一下孤寡老人,有困难的农户。只要我们教育者意识到德育工作无所不在办法总会有的。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07、08、09这三届学生的真实事例,让我深深地感到育人真的比教书更重要。他们不一定考上名牌大学甚至是普通大学,但是他们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一定要是个健康快乐的人,对社会家庭没有危害的人,最好能够服务于社会。才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成功,最起码培养了一个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合格学生。他们能够健康、阳光、积极乐观地生活工作。所以“教书重在育人”,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需要我们所有的一线教师共同努力行动起来,也许我们会为社会的稳定、安宁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教书犯罪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教书生涯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Televisions
在山里教书
秀才教书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