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语文教学的亮丽风景线

2014-04-29唐明兴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传情感情读书

唐明兴

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杜甫也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至理名言,是前人的成功经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不乏文质兼美的精品,这些课文里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美、意境美,光靠教师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教师的引导分析,笔者认为还要靠学生通过朗读去感悟、思考。对于这一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鼓励学生多朗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下面谈谈笔者对此的思考与实践。

一、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朗读。古人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仅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所谓的“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朗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解释。例如《春》一课,如果我们靠老师讲解,会觉得其中许多话语令人费解。怎么办?读,响亮地,有感情地去读,你会发现眼前霍然开朗,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

许多学生反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他们说:老师,你授课时讲得太多了,太清楚了,而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又太少了。这样一味地把知识往我们头脑里灌,我们会因“积食”而“消化不良”的。这是众多家学生的心声。语文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去朗读,去思考,不然,课本中的精品就会寡然无味了。须知,光靠老师讲,学生思考,是培养不出学生的理解能力的。中考阅读理解得分不多就是明证。我们不要忽视朗读理解文章的作用,而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二、学生朗读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朗读素养

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技能,这就很大一部分教师提出了素质要求。如教师在朗读教学方面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要通晓关于朗读教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训练普通话的发音技巧,使学生在一定量的朗读训练之后能做到吐字清晰,语音响亮,悦耳动听;能通过语音、语调和语气传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有较强的朗读水平。对教学中所读的材料,自己本身应有丰富的感受,能够把握表达感情的支点,洋溢着朗读的渴望。要努力把感受到体味到的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和情感,并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让学生也充分感受体味到它,以此来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要熟悉朗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方法,并能根据教学目的单独或综合运用。

四、文本的朗读必须以声传情

朗读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以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基础上去读,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赏读这个环节。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的过程应该是伴随着思考的过程,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作者——学生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良好的朗读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只有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章,读懂作者,读出感情。如《海燕》,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波澜壮阔的环境描写,再多的语言描述也不如几个生动的画面配以音乐的伴奏来的更有效,深沉的大提琴正是大海的底蕴,小提琴的弦音恰似海燕箭一般的身姿。学生的情感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激发,语言才不仅仅具有表意作用,它還有了表象作用,最后才能达到以声传情的最佳效果。

其次,需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基调和节奏技巧。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再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而我们有的语文课堂往往由于时间的局限,读书仅为读书,一篇文章通读一遍,选读一段即可,这种读也只是为疏通文章,了解大意而设置的。这种状况应该变化。

五、多样的评价激励学生朗读

有朗读还要有听众,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改由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和同学等多方评价。除教师评价外,我们可以还设计多样的诵读评价方式。

读给家长听。要求学生把一个自己喜爱的作品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标准读给家长听,请家长给学生的朗读按每项1分的标准打分。这个做法使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家长的好评,在课下练了又练,然后郑重其事地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不但锻炼了能力,而且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

学生互评。在诵读课上,以前后座的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每人都有一张评价表,记录的是对方的朗读成绩,评价标准与以前一样, 严格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学生两人互读,读完互评。这样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们都很投入专心。

小组竞赛。四至六人一个小组,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一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每人发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二至三名,由老师发给纪念品。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们来说非常新颖,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赛场上热闹非凡但井然有序。

运用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能使他们更喜爱朗诵,喜爱语文,品味语言,陶冶情操,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总之,课改改变了我们已往“满堂灌”的做法,让我们与内容分析式的课堂教学告别,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尽情绽放的花朵,但朗读这种有声语言艺术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积极尝试,及时总结反思,并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学生的朗读能力定能逐渐提高。朗读,就会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传情感情读书
鸡蛋益人又传情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带着感情
尺素传情,见字如面
莫断音动听 且惜意传情——论音乐作品“完整性欣赏”的意义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我们一起读书吧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