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课程改革调研与浅析
2014-04-29屈晓丹
屈晓丹
通过对食品及相关单位、在校生、毕业生等进行调研,浅析目前职业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专业课程改革提出相应建议,旨在为专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职业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课程改革食品工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其产值一直占据我国GDP总量第一位,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由职业院校造就。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人格健全发展、知识技能过硬的综合体。然而,部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往往陷入能力本位误区——单方面追求动手能力的提升,忽视素质能力的均衡作用,通过盲目压缩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以增加专业实训时间,最终学生无法全面发展,导致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学校找不到稳定的生源,对行业的发展壮大形成极大制约。本文通过调研,浅析目前职业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对专业课程改革提出相应建议,旨在为专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食品行业人才能力需求状况
通过调研所得,食品行业人才文化程度不高,技术人员技能等级偏低,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尤其对专科(含大专、高职、高技)学历及高级技工的需求与实际情况差异最为明显。此外,企业选人最优先看重的是员工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其次是专业技能,而经验、学历、专业对口情况,并不在优先考虑的因素里。可见,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更注重其内在的“软能力”。
目前食品行业的突出问题是人员素质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主要是由于行业对从业人员需求量大而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导致大量未曾接受过任何培训的初、低级人员直接进入一线岗位;而具有高学历的学术型专业人才,往往不愿意直接从事一线岗位的生产、检验或基层管理工作。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分化和总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难度。而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一般具备以下特点:富责任心和团队精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积极主动且善于沟通。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由职业技能决定;但从长期发展看,包括关键能力和品德能力在内的综合软实力将会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这提示在课程改革中应立足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全方位提升综合素养。
二、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主要岗位群
大部分毕业生主要分流到食品及相关相近行业里,专业与就业基本对口。特别是加工型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尤其青睐,这与“职业院校出技术工人”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密切相关的。但由于学历、能力等条件的限制,许多毕业生未能直接到单纯从事检验或研发的机构中工作,这也意味着原有的培养方式限制了学生往高层次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分流到诸如药品企业、保健品企业及化工企业中从事生产、化验、销售等工作,这提示在课程改革中应注重学生“宽口径就业”的发展,课程内容应尽可能从众多相近行业及岗位中提炼通用要素,务求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据毕业生去向、企业岗位用人需求和目前各大院校对食品专业岗位群的研究,综合得出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主要岗位群分为食品加工技术岗位群、食品检验岗位群、食品质量管理岗位群和食品销售岗位群四个大类。
三、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现状
据企业反馈,目前课程内容和培养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特色不鲜明,针对性不强;教学安排中理论课时偏多,独立开设的系列实训课程偏少;师资队伍水平受限,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习教师理论水平较低,一定程度制约了教学质量。
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内容感兴趣,尤其喜欢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方式,但认为目前教学内容理论偏多且不易理解;对分析化学、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加工工艺等四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比较重视,同时认同在专业课中加强品德教育非常必要。调查还发现,由于对专业和职业不了解,导致部分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有限,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产生认识误区,例如认为顶岗实习纯粹是为企业解决廉价劳动力,对自身发展和提升没有明显帮助。这说明原有的课程和安排与学生的心理期望及实际所遇脱节,提示在教学中不仅需要灌输对职业和劳动应有的态度,同时也需要在课程中引入工作任务和职业内涵等元素,使学生在校内能尽快理解并适应职业和岗位的要求。
四、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1.品德教育和技能教育并重
企业在用人方面视品德和技能同等重要,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品德教育却没提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应适当增加品德教育,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展合适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2.掌握人才需求动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应不断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因此建议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請行业专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掌握行业对专业设置、人才规格的动态需求,为课程改革及调整提供依据。
3.构建新课程体系和开发相应教学内容
通过对专业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的分析,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过程为导向,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使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互吻合。
4.改革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同时也弱化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则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思维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可多采用启发式、导学式、案例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甚至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走出传统课室,在实训场地完成实践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建立校企合作稳定长效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的方式很多,从教学层面而言,可以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材的编撰,同时聘请企业人员到校讲学;日常教学多引用企业工艺规范和技术标准;根据教学要求定期到企业实习;接企业人才订单开展教学培训活动等。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推进课程改革需对教师有特殊要求。教师应对专业知识结构和行业发展有良好认识,具备技术咨询、服务和社交的能力。同时,在促进学生发展、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方面,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甚至较丰富的人文知识。
参考文献:
\[1\]杨忠义.岗位调研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应用\[J\].酿酒,2008,(6):111-112.
\[2\]李萍.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
\[3\]锁冠侠.中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J\].华章,2011,(3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