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误”到“悟”的经验成长
2014-04-29张燕
张燕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不断认知和发展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新知的一种摸索、探究、理解、提升的体验过程。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领悟能力、情感体验等有别于成人,因此,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作为教师,应当正视和理解学生的这种在“出错”“纠错”中的探究体验,分析其背后的学习障碍。同时,更应当敏锐洞悉“错误”的价值,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在错中挖掘文本内涵、让学生在尝误中培养承挫能力,提升能力,探因求果,发展思维,让语文教学扎实而有效的鲜活起来。
小学语文错误领悟成长什么是“错误”?在教学上,所谓“错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结论或语文方法认识的偏差或失误。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错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由于学生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领悟能力、情感体验等有别于成人,因此,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错误。那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也是十分正常的。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老师怎样对待错误。我们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往往是“咬牙切齿”,或斥责批评,“强调多少遍了,你竟然还写错!”——老师们通常更多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因为它降低了教学效率,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我们对学生的错误处置都太表面化。不但没有使学生的错误得到改善,反而增加了学生面对某一项错误的恐惧心理,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反而得不偿失。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人写三年教案,成不了名师,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语文教学活动前进的核心和动力。学生的错误不可能简单的单独依靠老师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认知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思作前提。其实,差错,正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恩格斯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师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纠错,让错误发挥最大育人功效。
一、追本溯源──从别字出发
学语文,认字、写字是基础。因而,错别字的出现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碰到不认识或不会读、不会写的字,主动查字典的同学仅占28.6%,绝大多数同学要么读半边字,要么用形声字、同音字代替写时亦然。于是,像“专心致志(志致)”“再接再厉(励)”“威武()”“炯炯有神()”“琴声()”“帐篷(蓬)”“考试()”“竣工(峻)”这样的错别字也便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恐怕在于老师对作业的“错例”缺少关注。通常,老师们改作业精心细致,一遇错别字总爱在本子上圈圈划划,以示意学生订正。有的老师肯定有这样的体验,有的学生订正好,交给老师的依然是书写错误的字体,或有的抄其他同学的答案,对为什么错?几乎从不探究!错误,就这样,常常能“逍遥法外”“一错再错”。何为“错例”,即在作业练习中出错率较高的具有共性、普遍性的题目。只有加强“错例”的评析,才能使作业“错”得其所,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1.引导学生对错误资源进行反思并记录
临期末调研,几次语文单元测验,成绩都不太理想,虽然每次考完,我都要给学生分析失分的原因,但学生在后面考试中,很简单的题里仍出错,于是,我便想到让学生自己反思错题的原因,以便加深印象。学生们热情很高,写得非常专心。
生陈昶宇:答题速度比较慢,写到习作时,考试时间即将临近。心里压力大,内容不够充实。今后我一定要加快速度,既保速又保量:
生王泽怡: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做错2个,原因,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第三题题目还没有读懂就开始做,所以做错了。课外阅读,漏题了。我决心改掉做事马马虎虎的毛病,主动复习,沉着冷静的应对考试。
生石善羽:阅读短文没有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没有写到点上。今后一定要多看课外书,提高阅读水平。
生王梓绪:这次考试我失分最多的是习作,习作中主要是作文的写信格式不对,否则成绩还会更上一层楼的。通过这次考试,我会记住这惨痛的教训,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
……
看了同学们深刻的分析,发现他们对于错题原因分析很到位,相应的补救措施很具体,改正的决心很大。因此,针对孩子们的反思,我也归纳了几点学生对于错误屡禁不止出现的情况。
2.老师针对学生对错误资源的反思进行分析、总结
(1)“马虎”型
具体表现在典型的“笔误”,审题不清,没弄懂题意就下笔等。
(2)“應付”型
听课、做作业时,缺乏深究精神,对于错题,没有认真地思考与判断,随意作出充数性的应答,以应付老师的检查。这种错例大多出自未按时完成作业,又不喜欢思考的学生身上。遇到难题时,不善于动脑筋,又不主动向他人请教,但碍于老师要上交或检查作业的任务,抄袭就是必然趋向。
(3)“遗忘”型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自然现象。克服遗忘只有加强练习,反复巩固。有些孩子“耍小聪明”,学习态度不认真,上课好动,不认真听讲,课堂上掌握不好,课后又未能及时进行巩固掌握,那么知识遗忘会非常明显,作业出错率就比较高。
二、联系实际——从生活出发
学生学习总是在“尝试──错误──再尝试”的模式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而尝试、探究必然生成更多的差错。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前预设错误资源,善于捕捉课中错误资源,善于课后反思错误资源,将学生的学习错误当作一种教育的契机,让错误变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在教学中的反思,如备课、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收集资料进行分类研讨。叶澜教授就曾断言:“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所以,将学生在学习产生的错误资源化是新课程的迫切要求,也是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因子。
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学生对于苏格拉底的要求很明白,对于弟子们没有完成老师的任务感到很失望。但理解文本最后一节的哲学含义时,特别是“眼前的一穗”,“最大的一穗”引申义时,却有些拿捏不准,弟子们究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才没有完成好老师的任务?
孩子们,老师无力为你们指出你们人生中的每个错误,但我希望,在你们年少时,多犯几个错误,我们共同来面对它、纠正它、克服它。从“误”到“悟”,这样,当你们长大成人后,就会少犯几个错误,少走几条弯路,健康成长。